那一夜,師父到我家 - 證嚴法師初識曾院長

0觀看次
A- A+

曾文賓院長的太太周翠微在英語會話班上課,認識了年紀小她很多的李秀珠(靜應),同學感情不錯,時不時相約到誰家吃飯。

輪到秀珠作東那次,證嚴法師也在座,秀珠向師父介紹周翠微,「師父,這位是臺大醫院副院長的太太。」師父看了看翠微,就說:「今天晚上,我去你家。」

晚上 7 點,師父真的來了。曾文賓還在一樓與客人談事情,翠微請師父上樓稍候。那時,兒子曾漢民在臺大醫院擔任住院醫師,「阿民,這位師父是從花蓮來的,想在東部蓋醫院,來和爸爸商量。」翠微對兒子曾漢民說。

「師父,蓋醫院是很辛苦的事!」沒想到曾漢民與師父初見面,竟說話這麼直接,翠微覺得這樣很失禮,就叫他進去泡茶。曾文賓上樓,師父將想在東部蓋醫院的構想告訴他。

「您一介出家人怎麼有辦法蓋醫院?不是每位醫師都很有愛心……」曾文賓起初也認為師父想做的事情不容易,聽說那時慈濟委員、慈誠隊員也有人基於這樣的好意,勸請師父打消念頭。

「像你這樣就是好醫師呀!」師父在與曾文賓談話中,得知他年輕時到臺南鄉間診治烏腳病患者,便這麼說。

「蓋醫院的困難我都知道,但是花蓮不能沒有這一所醫院。」師父的態度很堅定。曾文賓聽了,也認為東部確實醫療資源缺乏,應該要蓋醫院。

「我有興趣,可以拚看看!」曾文賓答應幫師父的忙,還介紹臺大醫院另一位副院長杜詩綿教授一起幫助師父。

1980 年與證嚴法師認識,隔年九月,曾文賓參與「佛教慈濟綜合醫院籌建委員會」。他接任臺大醫院副院長期間,負責醫療大樓整建工程,為此常到國外參觀先進的醫療建築設計,包括天花板高度、樓梯寬度等細節都一一去了解,正好可以把這些經驗用在慈濟醫院的規畫。

周翠微發現師父擅長由小觀大。他蓋醫院的動機是從慈善救濟的經驗中,發現很多家庭因病而貧,蓋醫院可以從根源救起。慈濟醫院建好之前,他已經創辦義診所,借用一位慈濟師姊提供的房子,延請醫師、護士為慈濟的照顧戶和貧困民眾免費看病。

圖:曾文賓將整建臺大醫療大樓而赴國外觀摩的經驗,投入慈濟醫院的籌建。


慈濟醫院開始規畫,建築師來畫設計圖,除了醫界人士,建築人才也出現了,師父忙著尋找土地,過程奔波又辛苦。

1983 年 2 月動土的那塊地,隔了兩個月,才接獲軍方公文通知是國防用地,土地被收回;建地一有變化,設計圖就跟著變更。1984 年 2 月,慈濟醫院建院工程終於發包了,建築委員邀請臺大醫院工務室加入工作會報,曾文賓他們每週二晚上借用醫院地下室場地開會,這項工作會報持續到工程完工為止。

當時為了方便聯絡慈濟醫院籌建事項,曾文賓在辦公室加裝一支慈濟專線,自行負擔電話費用;直到他離開臺大醫院轉任慈濟,這支電話又移到曾漢民的辦公室。

醫院原本計畫蓋三年,提早在兩年半完工,1986 年 8 月啟業。那時曾文賓還沒有從臺大醫院退休,在他退休到慈濟醫院擔任副院長之前的三年期間,每週五上午在慈濟醫院開設心臟病特別門診,下午則看高血壓平價特別門診,讓患有高血壓的民眾以每次掛號加藥費不超過五十元的便宜醫療費,持續以藥物維持血壓正常,病人相當踴躍。

圖:在師父沒錢也沒人的情況下,有了杜詩綿教授和文賓的幫忙,師父說他對蓋醫院有信心。


周翠微說,她並不知道師父為什麼找曾文賓幫忙,後來師父在開示中回憶那一段往事,師父說:「當我聽聞他從茅草房將烏腳病患者揹到戶外,替他們洗腳後再治病;還有為找出病因,長年與病患在一起的種種事蹟時,心中好震撼!心想:他真是一位好醫師,正是我要尋找的人。」

「當時沒有人相信我,曾院長卻相信我。他不怕我沒錢、沒人,也不怕我做不起來。從第一張設計圖開始,曾院長就一直陪我走建院的路。」師父如此描述心情。

「第一次所遇到的兩位醫師都是這麼好的醫師,讓我很有信心。」上人在一次開示中,特別指出杜詩綿院長當時肝癌病發,卻還是全力以赴;慈濟醫院啟業後,杜院長一邊當醫師、一邊當病患接受治療直到生命最後,精神可佩。

〈盤山過嶺〉這首歌描述師父創辦慈濟醫院的辛苦,聽起來很有感情。歌曲最後反覆唱著一句「慈濟人對師父行」,想想,曾文賓也是當年跟著師父走的人。

退休後能轉進慈濟善門,工作像修行,再多的承擔,在學會了「甘願做,歡喜受」之後,都成了良善的機緣,這是我一生最大的喜悅。——曾文賓

摘自:慈濟道侶叢書 翠巒微風(2013年出版)

參考資料:《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九年夏之卷)》第226頁,「見到兩位好醫師增加自我信心」。

本文為「大愛行」授權刊登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