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守白
「你相信命運嗎?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嗎?我的岳父、岳母在三十七歲以前,對命運是深信不疑的。」游村憲說,自從岳母拿到那本「流年」命盤後,每個月都要觀看當月運勢的高低。
「流年」命盤上,寫著岳父陳瑞端在三十七歲的9月會有「血光」之災。那一年的年初起,岳母陳林汝芬每天過著提心吊膽的日子。
◎面對困境生善念 由迷轉悟
2006年4月21日豐原靜思堂「見證慈悲、深耕人文」靜態展;陳瑞端師兄和同修陳林汝芬師姊合影。(攝影/陳正忠)
陳瑞端在豐原的「原泰豐鞋業工廠」任職,勤勞又盡責的他,從最基層的員工升任為主管,帶領數十位同事為工廠盡心盡力。老闆非常賞識他的能力,有心提拔並為他規劃創業的方向。1964年,老闆協助他經營碾米機滾筒製造業。
1968年年底,三十七歲的陳瑞端騎著機車要到台南、高雄、屏東等地收取貨款。途經嘉義縣朴子地區與一輛載著甘蔗的三輪車擦撞,他被撞飛摔落到大馬路上,右大腿骨開放性骨折,住院治療近一個月。
隨著臺灣經濟起飛,陳瑞端的事業逐漸穩定,只要聽聞有苦難事件,陳林汝芬都會隨喜布施。(攝影/周士龍)
不幸被命盤言中的血光之災,讓陳瑞端臥床療養了六個多月。當時,陳林汝芬背著還在襁褓中的小女兒,一肩挑起工廠經營與家中的生計。她省吃儉用地還清了丈夫醫療費用的借貸後,欣喜地看著陳瑞端拄著拐杖站起來。陳林汝芬默默地發願:「只要生活過得去,我一定要幫助有困難的人。」
隨著臺灣的經濟起飛,碾米機的市場已趨飽和。昔日的鞋業廠老闆再次指點陳瑞端轉行,從事運動鞋樹脂材料的製作。漸漸地,他的事業轉虧為盈。事業穩定後,只要聽聞有苦難事件,陳林汝芬都會隨喜布施。
中區早期的慈濟會務由達宏法師(前中)親自帶領。活動結束後,法師與志工林麗華(後右一)、陳林汝芬(後左二)留下溫馨合影。(圖片來源/游村憲提供)
1980年,陳林汝芬想要捐棺木幫助遭遇苦難的人,於是央請昔日同事林麗華帶她去拜見香雲精舍的達宏法師。
達宏法師說:「活的不救,要救死的?況且現在捐助來的棺木已有多餘。花蓮師父要蓋醫院救人,我們一起來幫忙,比較實在。」於是陳林汝芬將捐棺木的善款,轉作籌建醫院的基金,從此開啟陳瑞端一家人的慈濟門。
1984年4月24日,花蓮慈濟醫院第二次動土,預估總工程費用約八億元,這時只募得三千多萬元。有一天,上人行腳到臺中分會(今為民權聯絡處)向慈誠、委員開示。席間,陳瑞端聽到上人說,因募款困難導致工程經費不足,有時會面臨停工的窘境,但無論如何都要克服困難,因為醫院能長長久久地發揮救人的功能。
臺中慈濟醫院啟建動土後,舉辦義賣活動。陳瑞端(右)和陳林汝芬(中)敲響愛心鑼,祝福與會大眾煩惱清,智慧長,菩提生。(攝影/蘇滄雄)
陳瑞端想起當年創業的艱辛歷程,那段追錢、還錢度過難關的日子。還有因車禍住院,籌不出醫療費用,靠著借貸才能出院的困境。當下,他向上人發願:「要勸募一百位榮譽董事,幫忙籌建醫院的經費。」並得到上人的祝福。
發願後的陳瑞端,獲得陳林汝芬的全力支持。他把工廠的事務交給妻子和大女婿游村憲處理。積極地拜訪豐原區各個慈善團體和佛教蓮社的蓮友,傳達上人要在花蓮建造醫院救人的訊息。
◎提供道場推展志業
1986年3月10日,慈濟臺中分會於民權路成立,陳瑞端擔任交通指揮,護持活動順利進行。(圖片來源/游村憲提供)
1988年2月,陳瑞端和陳林汝芬同時受證為925號的委員,被編在中區第九組。那個時候是大區運作,各組承擔,每次開會或共修都要到臺中分會(今為民權聯絡處),路程較遙遠的苗栗、卓蘭和東勢的志工需舟車往返。如果豐原區有個共修的場所,能縮短往返路程,也能接引更多當地的志工加入慈濟行列。
1993年,呈請上人同意後,陳瑞端整修自家四樓,作為苗栗、卓蘭、東勢、后里、神岡、豐原等區志工共修聚會之用。日後開會、共修、辦活動都把大家凝聚在一起,在社區推動慈濟志業更為得心應手。
陳林汝芬(左一)與志工們列隊歡迎會員與社區民眾走入慈濟門,共行善事。(圖片來源/游村憲提供)
慈濟志業蓬勃地發展,參與共修的人數越來越多,原有的共修場所已不敷使用。陳瑞端希望全心做慈濟,於是結束工廠業務。1997年,再度整修樓下近五十坪的廠房,備齊各項設施,成為寬敞又莊嚴的道場,期望能培育更多的菩提種子。
1999年九二一大地震時,斷層帶從豐原區東半部通過,豐原區的受災影響範圍達三分之一。多棟大樓倒塌、下陷,許多社區的住宅全倒,無數的房屋遭到嚴重破壞,罹難的人數超過一百五十人。陳瑞端家中的共修道場,成為豐原區震災協調與急難救助的發放中心。
慈濟法親於陳林汝芬(左三)家中溫馨相聚。(攝影/陳正忠)
◎募榮董是啟發愛心 要代代傳
2001年,救災事項暫告一個段落,七十歲的陳瑞端回到花蓮慈院當醫療志工,期間多停留了兩天,在醫院做健康檢查。他被檢查出罹患肝癌,醫師判斷可能只剩半年的壽命。他的第一個念頭是,勸募的榮董還未滿一百個,要趕快把握時間。
游村憲說:「只要有勸募的機會,岳父就忘了自身的病痛,即使腹部積水腫脹,依然前往。岳父常常說:『只是說慈濟事給人聽,也不是粗重的工作。』」每次都歡歡喜喜地出門去募愛。
1999年九二一地震後,慈濟啟動募心募愛活動,顏面神經受損的陳瑞端在靜思營分享慈濟路上的法喜。(圖片來源/游村憲提供)
2005年春天,陳瑞端的病情加劇,三次進出醫院,他都以堅強的毅力撐了過來。在未陷入昏迷之前,陳瑞端即時常叮嚀子女:「要為上人多承擔,募榮董是啟發愛心,幫助困苦的人,愛心要代代傳。」
住在加護病房已昏迷一段時間的陳瑞端,因心願未了繼續和生命拔河,他還少了十三人才能圓滿百位榮董。兒子陳正忠貼近他的耳邊說:「爸爸你放心,媽媽我們會好好照顧,未滿百位的榮董,我會負責圓滿。」此時,原本紊亂的呼吸漸漸平穩下來。醫師以生命徵象判斷,依家屬的意願,將陳瑞端轉到一般病房,讓他和家人共享最後的時光。
陳瑞端即時常叮嚀子女:「要為上人多承擔,募榮董是啟發愛心,幫助困苦的人,愛心要代代傳。」(攝影/鄧和男)
2007年四月底,正在臺中慈院做醫療志工的蔡素蓮前往病房探望,對著昏迷中的他說:「師兄,上人曾經開示,『慈濟人不用讓人懷胎十個月才出生,有好的因緣,就要快去快回。』你趕快去找一個好人家投胎。以後若有一個小孩子捐了兩千萬,我就知道,那個小孩子就是你。」不到十分鐘,陳瑞端安詳離世。
「2008年,我們已經圓滿岳父勸募一百位榮董的心願了。」游村憲接著提到,岳父的那本「流年」,命盤只排到六十歲,最後一行字寫著「若有行善添壽四年」。做慈濟的岳父活到七十六歲,遠遠超越「流年」的預言。
11月9日上午,上人於臺中靜思堂與榮董團隊溫馨座談,游村憲感恩達宏法師引薦陳瑞端一家人進入慈濟,更感恩上人的慈悲與智慧。(圖片來源/螢幕擷取畫面)
證嚴上人行腳到臺中,11月9日上午在臺中靜思堂與榮董團隊溫馨座談。游村憲感恩達宏法師引薦陳瑞端一家人進入慈濟,更感恩上人的慈悲與智慧。
中區早期的慈濟會務運作都是由達宏法師親自帶領與籌辦,上人非常感恩達宏法師推展慈濟志業的心力,期望慈濟法髓與愛的力量,要一代一代綿延不斷地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