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謝依善(馬來西亞)|圖.謝依善提供
「師公上人,我會努力把您的孩子找回來。」從馬來西亞飛往印度加爾各答的那天,起飛之時已是凌晨兩點,飛機上一片漆黑,只有媽媽手上的念珠微微發著光。我抬起手,凝視著三歲回臺時師公上人給的念珠,我在心裡和上人如此說道。
◎純真的快樂
菩提迦耶日落時分,金色的陽光灑落,帶來淳樸而深邃的氛圍,彷彿時間在此刻靜止。
抵達菩提迦耶會所,我望著眼前的景色,感受迎面吹來的熱風,空氣中瀰漫著一股淳樸的氛圍,我不敢相信自己真的踏上了這片土地。
這裡的人們都很可愛,無論是海外或以工代賑的志工、慈青或校園裡遇到的小朋友,他們都有著可愛的一面。在校園和課輔班時,小朋友們見到穿著慈青制服的我們,總會面帶微笑,親切地打招呼,他們一邊說著「感恩,感恩無限。感恩師姑、感恩師伯」一邊比出手語。雖然才年僅十四歲的我被叫作師姑,讓我忍不住想笑,但他們的熱情深深打動了我。
孩子們興奮地用樂高拼出字母。
當我們和教育志工一起前往恆河比哈村可洛尼(Ganga Bigha Colony)進行課業輔導時,當天的課程是英語教學「This and That」。志工向學生解釋這兩個詞的意思後,我們便用從馬六甲帶來的樂高,帶著孩子們拼出這兩個字。
課程結束後,小朋友們笑著與我們揮手道別,有幾位孩子還與我擊掌。那分純真,讓我想起慈青Nicole分享她在莫三比克的故事時,曾說過的一句話:「不知道為什麼他們可以苦得這麼幸福?」或許,正是因為孩子們的單純,讓簡單的樂高成為他們莫大的快樂。
◎學習與成長
於蘇利普拉政府學校舉辦蔬食烹飪比賽。
胎裡素的我,從小懷有推素的大願,所以這次承擔素食烹飪教學的協調,希望透過活動,讓孩子們親身體會到素食其實簡單又好吃。
這次的烹飪比賽,是我們第一次與教育組一同規劃及籌辦的活動。比賽在蘇利普拉政府學校(Suryapura)舉行,參與者是該校六、七年級的學生。他們使用抽到的蔬菜及水果進行烹飪,從起火、洗菜、切菜到調味,所有步驟都由他們及陪伴的隊輔一起完成。
活動當天雖然有點慌亂,但進行得相當順利。孩子們都非常擅長烹飪,自如地使用牛糞餅生火、切菜和擺盤。很感恩在我感到迷茫時,有志工的不斷提醒,也很感恩在機動組當地年輕人的幫忙下,發揮青年的力量搬運,讓需要時都有物品可使用。
個案關懷過程中,慈濟志工、慈青與村民分享有關推素的《證嚴法師說故事》。
比賽的隔天是慈善日,志工分組前往不同地點進行個案關懷。我參與的小組前往了最遠的村子──賈格迪什布林村(Jagdishpur)進行家訪。路上的風景與往常見到的很不一樣,有綠色的稻田、黃色的花朵,以及印度隨處可見的牛羊。
在志工與案主互動的過程中,許多村民逐漸圍了過來。我們一起唱歌,並分享有關推素的《證嚴法師說故事》。這次訪視的案主之前常向他人乞討,這次她卻捐出了米撲滿,從手心向上到手心向下,展現了她的轉變。
◎付出後的法喜
透過慈青營隊活動,大家一起錄製《慈青會歌》手語影片。
來到印度的三個星期裡,我們舉辦了為期三天的慈青營隊。這次營隊的籌備,從規劃流程、籌備分享內容到處理借物等,都由我們主責。非常感恩志工們看到我們的需求,主動抽出時間協助控場、帶動活動及分享。
營隊最後一天,感恩時刻除了總結三天的課程,我也和他們分享了我很喜歡的一句話:「成為一顆水滴就足夠了,因為一顆水滴,就足以讓河面、湖面,甚至是海面泛起漣漪。」對的事,做就對了。
印度本土慈青為馬來西亞慈青舉辦送別派對。
在菩提迦耶的日子已經進入最後倒數計時。本土慈青準備了送別派對,並以當地的方式招待我們。他們準備了簡報、蛋糕和禮物,大家也分享了心得和一起跳團康。看到他們運用所學,在短短一、兩天內規劃和籌辦這樣的驚喜派對,我感到非常欣慰和感動,也真切地感受到他們的真誠。
派對結束後,我們進行了慈青授服儀式,大家共同演出《慈青會歌》的手語。十位年輕人在我們的陪伴和見證下,正式成為慈青,這是菩提迦耶的第二批授服慈青。
那天,有些年輕人雖然穿著慈青制服,卻搭配著黑褲和拖鞋,女孩子也沒有綁辮子。我們告訴他們,穿上慈青制服,應該配上白褲、白鞋、白襪,女生則需綁辮子。令人開心的是,之後在活動中再見到他們時,他們穿上了整齊的慈青制服,展現了慈青應有的形象。我相信,他們一定會繼續發揮自己的光亮與特長,將更多的愛與溫暖散播到更多人的心中。
菩提迦耶第二批年輕人,在慈濟志工的陪伴和見證下,正式成為慈青。
離別之際,志工們在玄關拍手唱歌歡送我們,大家相互擁抱,當我們走出會所,志工們站在外面的階梯上揮手道別。回想起那一刻,我多希望這樣的瞬間能夠長久一些,讓我好好記住大家,記住心中的那分感受。
在印度的每一天都過得簡單樸實,雖然很忙、壓力不小,也曾經有過想回家的念頭,但還是覺得好快樂。法親之間的情誼和空氣中的純樸,顯得格外珍貴;志工們的可愛與付出後的法喜,讓自己所經歷的不開心變得微不足道。
想到志工們的大愛精神,那分無私的「捨」,因為背負使命,遠赴印度默默付出,克服種種考驗及境界。每當需要時,彼此互相幫忙、依靠,心裡不禁覺得心疼與敬佩。在那裡,每一個人都在做著同一件事情,那就是「慈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