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教學新視界】畫人文說大愛

0觀看次
A- A+

【2024大愛幼教老師成長營系列】 文.陳秀嫚(彰化)

「何謂人文?」凌宛琪(阿板)說,上人期待慈濟四大志業都要有人文,其中最重要的,是培養人文的眼光。她認為,人所帶來什麼樣的文化,需要被傳承下來,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

凌宛琪(左)和謝湘怡以「畫人文說大愛」 分享人文的重要。(攝影/陳淑貞)

7月21至23日,彰化靜思堂舉辦了為期三天兩夜的「2024大愛幼教老師成長營」。第一堂課,講師謝湘怡和凌宛琪(筆名阿板)以「畫人文說大愛」為題,與一百多位老師共同探討「何謂人文」?透過圖畫及影片了解人文的重要性,培養對人文的眼光,以及如何將其運用在教育現場。

◎做人處事蘊含人文

喜歡畫畫的阿板,早在慈青時期就希望能「以畫傳法」。由於慈濟因緣,她出版了三本「畫話」集,希望透過這次分享,更深入探討所謂的「人文」。

阿板首先播放了一段名為「3C查不到的答案」影片。

唯有親自走進問題中,才能找到屬於自己與孩子之間的答案。(攝影/黃筱哲)

影片中,一位小女孩拿著手機問了許多問題:「布布,樹會彼此說故事嗎?」「雲會睡午覺嗎?」「鳥會作畫嗎?」「星星會去找朋友嗎?」然而,這些問題在手機上都找不到答案。於是,父親帶著她走出家門找答案。他們聽見樹與樹的對話,看到雲躺臥在山丘,目睹群鳥在空中飛翔,也看見滿天的星星。

阿板說,唯有親自走進問題中,才能找到屬於自己與孩子之間的答案。她還分享了自己在精舍執事洗碗時的體會。

做事不只是完成任務,而是要學會做人。在大大小小的事物中,都蘊含著許多值得我們「往內看」的道理。(圖片來源/凌阿板臉書粉絲專頁)

在幫忙洗碗的過程中,她剛拿起一個盤子,它卻突然破掉了。精舍師父淡定地說:「這盤子應該是之前撞到,受內傷了。」這句話讓她心領神會。師父告訴阿板:「每一次,每一個盤子來到我們手上要輕放,要珍惜這個盤子。因為你不知道它前面經歷了什麼?」

這件事讓阿板覺得,每個人的心就像盤子一樣,在彼此互動時,如何「放」是非常重要的。即使撞到一下的衝突,可能當下覺得沒事,但其實它會累積。不知哪一天,人就像那盤子一樣,在你面前崩潰。她更體會到,做事不只是完成任務,而是要學會做人。在大大小小的事物中,都蘊含著許多值得我們「往內看」的道理。

◎竹筒裡的溫馨小工廠

阿板突破原有的框架,畫出了深具創意的「竹筒歲月」。(圖片來源/凌阿板臉書粉絲專頁)

一張「竹筒歲月」的剖面圖示,可以看到投入一枚枚硬幣後,有一個很大的熔爐將硬幣熔化,就如同五毛錢一點一滴的力量融入功德海。

阿板突破原有的框架,畫出了深具創意的「竹筒歲月」,其靈感來自於飲料廣告的概念。她分享道,「上人說,我們其實都帶著愛,去到苦難人的身邊,為他點亮一盞燈。所以最後我就畫出一顆顆愛心的燈泡。然後這個藍色的小精靈,就是慈濟人的身影,帶著這樣的燈,走到需要的人身邊,為它裝上這盞燈,讓它可以發光發亮!」

阿板認為,一個竹筒裡面可以引發很多細節,增添許多的小故事,就會產生很好的互動。謝湘怡則指出,有很多東西不只是廣告宣傳,它們也可以被帶回我們的生活中,或者融入文化裡進行運用。

◎佛法生活化簡易記憶

阿板透過繪畫,將佛法名相鮮活地闡釋,讓人淺顯易懂。(圖片來源/凌阿板臉書粉絲專頁)

「菩薩十地」是大乘佛教修菩薩道的修行者,所要經歷的十個修行階段,但很多人常常記不完整。透過繪畫,阿板將佛法名相鮮活地闡釋,讓人淺顯易懂;也在畫裡,看到她從一天的開始到結束的心路歷程。

歡喜起床的「歡喜地」。刷牙、洗臉把自己整理乾淨的「離垢地」。薰法香或容光煥發地上班、上學的「發光地」。「焰慧地」,讓阿板想到的是熱情,是智慧的火,熱情地帶人智慧的生活。生活中有非常多的困難,如何克服超越,就是第五地「難勝地」。

在掃淨房時,師父告訴她,當下專心把這一間淨房掃好,就是「現前地」。再到下一間去掃時,就是「遠行地」。這也可以說,當別人需要幫忙時,離開自己的位置去幫助別人,就是遠行的概念。

我們在做事或幫助別人時,都是發自內心,並感到真正的收穫。不會因為別人的讚美或責罵而改變我們的行動。(圖片來源/凌阿板臉書粉絲專頁)

很多人都會稱讚師父將淨房掃得很乾淨,但師父會告訴自己「這是本分事」,不會因為有沒有別人的讚美而不做這件事。阿板將這些串聯起來,她說:「我們在做自己的事情,或者是幫助別人的時候,都是發自內心,而且自己也感到收穫。不會因為別人的讚美或是責罵,而不去做我們該做的事情。」心不會因此而動搖,就是第八地「不動地」。

第九地「善慧地」。生活中如何去做每一件好事?阿板說,就像上人常說的,付出無所求,還要說感恩,這需要智慧來帶領行善的方向。忙碌了一天後,將自己沉澱下來,用智慧的角度,反觀今天發生的事。過了充實的一天,抬頭看看天空的雲朵,身心輕安自在,這就是來到第十地「法雲地」。

◎耐心,才能找到答案

 阿板用專長的漫畫,將證嚴上人的晨間開示轉化為生動可愛的素材,讓慈濟志工及想要親近佛法的人,能夠輕鬆理解佛法。(攝影/沈士結)

影片會說故事一點也不假。阿板說到,當她單純介紹圖畫時,很多人都會睡著,但藉由有趣的影片,就會讓人把心打開。她告訴老師們:「有趣的影片背後,一定有我們可以運用,回到自己在做的任何一件事情。」

接著在她播放的一段廣告影片中,一個小男孩在畫紙上塗滿了黑色,大家以為他生病了。小男孩一直畫,當畫到某個程度,慢慢拼湊後,才發現原來他的心中有一隻大鯨魚。

這個廣告讓阿板想到,自己在面對佛法時,也如同在收集這樣的拼圖,才會了解其全貌。同樣的,在面對孩子時,我們也需要有耐心地去找到那個拼圖,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並不斷地尋找答案。

全臺百位幼兒園老師聆聽課程並吸取經驗,這些精彩活潑的教材,將成為他們未來教學的重要參考。(攝影/陳淑貞)

謝湘怡也深刻感受到,特別是幼兒園的老師,當孩子突然嘔氣不想吃飯時,老師能不能耐下心來了解背後的原因?可能孩子心裡有一個關卡卡住了,需要仰賴大人的我們,靜下來好好聽他說,才有辦法幫他紓解。

教學形同藝術,老師若能如工畫師般融入孩子們的想法,上課將會是一場師生雙贏的遊戲。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