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慈濟醫療志業獲聯邦認證 永續發展墊根基

0觀看次
A- A+

為了推動慈濟診所成為聯邦認證健康中心,三年多努力不懈的美國慈濟醫療基金會團隊,成功為慈濟人本醫療在美國的永續發展墊下根基。攝影/駱淑麗


(作者/鄭茹菁、駱淑麗;美國總會/2020年10月29日)

美國「慈濟醫療基金會」於2020年10月26日通過聯邦衛生及公共服務部(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ivces)的正式認證,轄屬所有診所晉升為「聯邦認證健康中心 」(Federally Qualified Health Centers,簡稱FQHC)。這是「慈濟醫療基金會」一大里程碑,能一次就通過聯邦嚴格的審查,代表著慈濟以人為本的醫療服務,無論是實際運作和理念都獲得高度肯定。

僅接受非營利和公共醫療機構申請的聯邦認證,當前全美僅有1,451個醫療機構獲得核准。「聯邦認證健康中心 」需承諾願肩負起照護社區全體居民的重責,無論病患的身分與支付能力均需一視同仁,提供符合聯邦標準的醫療服務,這正與慈濟醫療志業的理念不謀而合。

聯邦衛生及公共服務部發出的認證書。圖片來源/認證書截圖


只要高興一天

在10月27日晚間接到好消息,美國「慈濟醫療基金會」執行長葛濟捨心中無比的激動歡喜和感恩:「這比我當年考上臺大醫學系還要高興,因為這不是為了個人,而是為了眾生;也不是一個人可以成就,而是需要眾人之力齊心一致朝向共同目標,心無旁騖的衝刺才能達到的!」

「我們只要高興一天就好,因為明天起還有很多事要做,得到認證只是一個開始,如何在這個基礎上繼續努力,將健康中心的作業精益求精,期待未來在美國各地有需要的地方,都可以普設健康中心(Health Center);且要更上層樓,在美國將慈濟的醫療人文發掦光大,設立一個以服務病人為中心的醫療之家。這是大家最大的期待!」~美國「慈濟醫療基金會」執行長葛濟捨

自1993年慈濟在美國南加州阿罕布拉市(Alhambra)設立「美國慈濟義診中心」,為沒有醫療保險的民眾提供免費的西醫、針灸和牙醫服務。「慈濟醫療基金會」在美國持續茁壯,時至今日已有三家社區診所。從2017年起發心立願要申請聯邦認證以來,美國醫療志業全體人員面臨了無數的挑戰,葛濟捨坦言:「即便過程中挑戰接二連三,也曾一度徬徨,但在所有人的諒解、信任、支持與無怨無悔積極面對下,所有問題都迎刃而解。」

要通過認證,醫療團隊的在職進修不可少。攝影/駱淑麗


醫療的永續經營

為何通過聯邦認證對美國「慈濟醫療基金會」如此重要?美國「慈濟醫療基金會」首席醫療官(CMO)鄧博仁醫師表示,聯邦認證的醫療機構須肩負起該地區、整個社區和美國社會的醫療服務工作,為全體居民特別是醫療資源欠缺的低收族群,提供符合聯邦規定的高標準醫療服務,才有資格從聯邦獲得補助款和看診給付,且美國藥品非常昂貴,認證的醫療機構可向聯邦請購有優惠價的藥品。

鄧博仁醫師解說,通過認證後,不僅僅代表診所可接受持用「聯邦醫療保險」(Medicare,俗稱紅藍卡)以及「聯邦醫療補助計畫」(Medicaid,俗稱白卡)的病患,更可擴大服務更多病患。舉例來說,過去診療高血壓等慢性病患,診所多開出三個月的處方藥,讓病患定期回診;但通過認證,每個病患都會被輸入聯邦大數據系統,診所因獲得聯邦補助,則可針對較難控制高血壓的病患,提供更有效且更多樣的診療項目,如讓病患每兩週回診一次,輔以減重與飲食計畫、提供病人所需的交通運輸服務,藉以提升社區整體的健康指數。

「聯邦透過認證醫療機構,幫助該機構更容易達到永續經營的目標,藉以協助聯邦照護整個社區居民的健康。」~美國「慈濟醫療基金會」首席醫療官鄧博仁醫師

美國「慈濟醫療基金會」醫療團隊進行心肺復甦術的在職培訓。攝影/駱淑麗


通過認證也代表美國「慈濟醫療基金會」,將可在美國扎根得更廣更深。「慈濟醫療基金會」副執行長王誠駿提到,通過認證後該會可在美國各地設立診所,代表著慈濟在美國醫療志業跨出了第一大步。「聯邦認證健康中心 」是不管病患有沒有醫保或各種身分,都必須為其診察與配藥,這正與慈濟醫療志業不論身分種族,只要有醫療需要,均提供醫療服務的理念完全相同。

過去慈濟以一己之力,用點滴匯集的善款來照護地區病患,現在得到了聯邦支援,當然將更擴大和提升服務規模。鄧博仁相信,通過認證該會轄屬的三個診所,在短期內將湧入更多病患。未來在診所看診容量飽和下,當然需要招募更多醫護專業人員,且進一步規畫擴充診所規模。

在美國慈濟總會和各分會正副執行長的支持下,醫療基金會董事會成功改組。攝影/駱淑麗


大刀闊斧進行變革

美國「慈濟醫療基金會」全體成員自2017年致力於「聯邦認證健康中心」的申請工作,繁複的法規和準備工作,眾人在三年半期間一一克服;2020年3月正式遞交申請書,在7月15日至17日連續三天接受聯邦「醫療機構認證聯合委員會」安排的「雲端虛擬現場評鑑」,一次就通過有18個醫療類別高標準的嚴格審查工作,到10月26日正式通過認證,總算走完成為「聯邦認證健康中心 」的艱困歷程。

連續三天緊湊的雲端評鑑展開。攝影/駱淑麗


三年半的準備期間,美國「慈濟醫療基金會」為爭取通過聯邦認證,大刀闊斧做了許多變革。首先,聯邦認證就非營利性醫療機構的董事會組成,有著非常嚴格的規範,由於「聯邦認證健康中心」必須照護整體社區居民,所以董事會成員需包括病人、社區菁英人士;「慈濟醫療基金會」在過去三年進行優質化改組,兼顧各類族群代表並增加兩位西語裔董事。

其次,為達到聯邦的病歷資料建檔標準,醫護團隊需詳盡紀錄病人資料,這不光是把病歷電子化,還必須換用可與聯邦大數據資料庫接軌的電子病歷系統(EHR)。簡單來說,即需要病人配合填寫更多的必要表格,用以輸入聯邦醫療大數據中,光是病歷完整建檔,有時都會引起病患的抱怨與質疑,這都需要醫護團隊用耐心和愛心來面對。

最重要的是,需在新改組的董事會運作一年以上後,才具備提交申請的資格。因此過去三年期間,美國「慈濟醫療基金會」針對認證所需評估的18個醫療類別,持續不斷的反覆自我評鑑與改進,以期達到最高的標準。

慈濟醫療基金會代表接受聯邦官員的詢問,一一回答問題。攝影/駱淑麗


雲端虛擬現場評鑑

準備就緒,在三月遞出申請表後,眾人仍不敢鬆懈,在「雲端虛擬現場評鑑」的前一週,董事會成員特別做了模擬及密集開會討論,醫療團隊彙整近50道題目,讓即將參與評鑑的董事們腦力激盪,在各方面都做好模擬演練,為接受評鑑做好萬全的準備。

評鑑前的準備工作,每個項目都仔細沙盤推演。攝影/駱淑麗


7月15日至17日密集的三天評鑑中,「慈濟醫療基金會」派出12到15位代表參與評鑑,每分每秒都以最認真的態度,呈現慈濟醫療團隊最好的一面,眾人同心,為慈濟在美國人本醫療的永續發展,跨越最難挑戰的門檻。

此次評鑑分成「診所臨床作業管理」、「財務運作管理」以及「董事會及行政作業管理」等三組主軸,每個主軸都有一位評鑑委員及一位聯邦官員,總共六人,在雲端審視慈濟醫療團隊的服務品質。檢視審查所有的作業手冊和作業記錄、醫療同仁必須取得的心肺復甦術(CPR)及緊急救難常識的認證,以及醫療人員在職教育等多種紀錄。

在7月17日評鑑結束時,評鑑委員在最後的講評中,肯定慈濟醫療團隊並給予高度評價,同時告知不足或需要改進之處。因此,儘管認為有很大機率可通過認證,但慈濟美國醫療團隊仍懸著心,等候45天內發出的正式評鑑結果通知。

聽見聯邦官員給高度評價,大家莫不歡欣鼓舞。攝影/駱淑麗


鴨子划水的幕後工作

美國「慈濟醫療基金會」之所以能夠圓滿通過聯邦認證,是眾志一心的結晶。首先,在認真負責的董事會成員監督護持下,讓各項改組工作能快速上軌道,董事們全程積極參與評鑑,他們的努力與決心,贏得聯邦官員及評鑑委員的良好印象。此外,醫療同仁合和互協,診所作業由鄧博仁醫師領頭,財務由熟悉聯邦認證申請作業的財務長約翰•帕茲蘭德(John Pazirandeh)負責,董事會運作及行政作業由執行長葛濟捨、王誠駿、官玉婷分工統籌。

慈濟有活力、充滿熱情的醫療團隊,也為通過評鑑加分不少。黃川祐掌管整個醫療中心的行政運作,從病人抵達診所到看完病拿藥,全程力求提供具慈濟人文親切貼心的服務;官玉婷是申請專案的樞紐;寶琳•埃博堤(Pauline Alberty)是整理電子病歷專家;邱麗珠及安迪亞納•雅克伯(Adriana Yaacoub)掌控品管;彭雅雯醫師是新上任的牙科主任;總務趙秀芳主管保險給付申請,顧好診所入帳命脈;孫慈喜招募及照顧同仁志工,讓大家安心專注在工作崗位上。

正因為有專業、熱忱且充滿慈濟理念的團隊,眾人各司其職、各盡所能,讓美國「慈濟醫療基金會」得以一步步落實證嚴法師的期許:「自力更生、就地取材」,讓以人為本的慈濟醫療志業,能在美國這片土地上永續發展,照顧更多需要的病苦之人。

眾志一心,用行動努力落實一個人本醫療扎根美國的夢。攝影/駱淑麗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