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佛國的牽絆

0觀看次
A- A+

文.王瀅琇(高雄)

2022年起,重新踏入佛國的新馬慈濟志工,在尼泊爾藍毘尼一批又一批地來來去去,跟當地卻也有了深厚的情感羈絆。2024年5月14日至6月6日,是黃曉清第二次來到藍毘尼。不同於今年三月承擔的香積工作,這次是協助「一村一協力」的推展計畫。

◎一村一協力 全球獨創的地圖

新馬慈濟志工在尼泊爾藍毘尼與當地建立了深厚情感。(圖片來源/簡報擷取畫面)

「一村一協力」要能順利推展,首先必須進行造冊,了解村裡的住戶數量、房屋位置,以及家庭成員等等。如果少了這道程序,志工前去邀約村民時,經常會像鬼打牆般走了許多冤枉路。特別是在酷暑的大熱天,藍毘尼超過四十度的高溫,對志工來說是一大考驗。

「村莊裡的地圖告示牌都是錯的。」黃曉清對路邊的街道地圖一籌莫展。來到藍毘尼後,她每天早上與志工進村訪視,下午則一戶戶地邀約村民參加在吉安普拉瓦學校(Lumbini Gyan Prabha Basic School)舉辦的愛灑活動。由於人生地不熟,他們經常在一個村子裡繞上一個多小時仍走不出來。

黃曉清(右二)與就讀吉安普拉瓦學校的學生一起入村訪視。(攝影/郭玉梅)

就讀吉安普拉瓦學校的學生,都是來自附近四個村莊的孩子。因此,黃曉清決定找這些孩子一起入村訪視,並逐一記錄村子的門牌號碼和位置,重新製作一張地圖。她還將每戶家庭的狀況詳細記錄,包括老年人和病人的訊息。

經過幾天的奔波,終於完成了四個村莊的造冊。能夠完成這一艱難的任務,得歸功於那一群十幾歲的學校孩子,他們每天陪著志工在村裡繞來繞去,樂此不疲。

當志工將完成的地圖與造冊呈給上人,「不簡單,這在全球,唯有你們獨創。」上人對這群弟子的用心及巧思妙想,表達了高度的讚賞。

黃曉清於訪視過程中,逐一記錄門牌號碼和位置並製作新地圖。(圖片來源/簡報擷取畫面)

◎貧婆的故事 再窮也要布施

跟在志工身邊的十幾歲學校孩子們,每天陪著志工四處奔波幫忙,看著村民有的生病、酗酒、缺糧,還有些家庭因為沒有錢繳學費而無法上學,孩子們的善心似乎被啟發,儼然一群長出新芽的小志工。

這一天,志工來到一位極為貧窮的蘇米特拉阿媽家,房子是以幾片鋅板拼湊而成的簡陋住屋。雖然阿媽生活困苦,仍然捐了滿滿一桶的米撲滿,讓志工十分感動。阿媽對黃曉清說:「一個人要開心,就是要幫助其他人,所以捐米撲滿我很開心。」能說出這樣的話,是因為阿媽經常參加志工在村裡辦的讀書會,心中已有法水的滋潤。

蘇米特拉阿媽雖然生活困苦,仍然捐了滿滿一桶的米撲滿,讓志工十分感動。(攝影/吳南凱)

黃曉清明白,那些米是阿媽乞討而來。她感慨道:「阿媽就像佛陀時代的貧婆,即使一無所有,還是願意布施,真的很讓人感動。」

◎急中生智 貼心的小志工

在六月四十幾度高溫的大熱天裡,阿媽幾乎都蹲在家門外,因為以鋅板搭蓋的屋內實在太熱。在將米撲滿交給志工後,阿媽說:「我的腳很痛,可以幫我醫治嗎?」她掀起衣服露出膝蓋,發現她的膝蓋骨早已變形。

尋找蘇米特拉阿媽家屋頂漏水處。(圖片來源/簡報擷取畫面)

阿媽接著說:「我的屋頂會漏水。」聽到這個問題,志工心想,藍毘尼的雨季即將到來,若不協助修補,阿媽如何度過雨季。

詢問阿媽屋頂破洞的位置,但因久未下雨,她已想不起來。於是,黃曉清找來小志工,讓他們協助尋找漏水處。然而,鋅板搭建的屋內昏暗無比,即便以手機燈光照明,也很難看出破洞之處。正當志工一籌莫展時,發現小志工群裡少了一個人。不久後,水滴從屋頂上漏了下來,哪邊有漏水馬上一目了然。

隨側在志工身邊的小志工,左為烏彭德拉、右為比沙爾。(攝影/吳南凱)

但這水從何而來?原來,那位悄悄離開的孩子,提了一桶水爬上隔壁住家的屋頂,將水潑往阿媽家的屋頂上,解決了大家的難題。黃曉清來到屋外,一眼認出站在高處屋頂上的是十四歲的比沙爾(Bishal)。

「這是很驚人的,很多人常常都不知道他的存在,因為他都沒有出聲,靜靜的一個孩子。但自從潑水後,我們才看到、知道,他原來是這麼棒,這麼厲害的孩子。」談到比沙爾,黃曉清才想起他總是靜靜地跟在身後,時常提醒她:「師姑,這裡有牛糞,要小心。」「師姑,這裡的路很顛,很危險,不要走這邊。」就像是他們的護法神,時時在旁邊保護著他們。

◎我思我師 離別的心情

拉姆貝拉奇(白衣者)擔任青年領袖,具備強大領導力和極大同情心。(圖片來源/簡報擷取畫面)

每次志工下鄉訪視,小志工總會跟隨在側。有時志工的車子未經過孩子們的村子,黃曉清會請他們不要來,因為路程太遠。但小志工們仍會出現,就算以雙腳步行,也要陪伴一起下鄉。

在一段時間的相處中,這群小志與黃曉清早已形影不離。當黃曉清要離開藍毘尼時,小志工們捨不得她離開,跑來問道:「師姑,妳要回去了?」臉上滿是離情依依。

黃曉清雖然心中不捨,但仍試著讓孩子們理解。她對孩子說:「我們上人,就是師姑的師父。師父也是不能每次都在師姑身邊,可是當我想念師父的時候,我就會看師父的《靜思語》,就好像師父在跟我講話一樣。」

黃曉清理解小志工的想念之情,將《靜思語》分享給他們。(圖片來源/簡報擷取畫面)

黃曉清將《靜思語》拿給小志工,說道:「你們想念師姑,就要多看這本《靜思語》。當你有什麼不開心,或者遇到什麼問題的時候,就拿《靜思語》出來看,就好像看到師姑一樣。」

黃曉清的這番話,彷彿也在對自己說,因為她理解小志工的想念之情,就如同她對上人的想師之情。難得回臺見師一面,黃曉清想念師父的心情,終於有了安放之處。對於佛國小志工的那分牽絆,黃曉清將以上人的法,繼續在當地耕耘、陪伴。

(2024年7月20日 佛國團隊與上人溫馨分享)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