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伯觀點】印度之旅

0觀看次
A- A+

文.蕭耀華 | 整理.編輯組

二○二四年三月初,我因公來到印度一個叫菩提迦耶(Bodh Gaya)的地方。一般人對菩提迦耶可能有點陌生,對佛教徒來說,它卻是佛教聖地。各國佛教團體,都在這裡設立道場、聯絡處;台灣慈濟功德會也於一年前,在此成立慈濟印度分會,我來此,是記錄慈濟印度分會方方面面的工作內容。

攝影工作持續整個三月且歸,在工作結束前,眼睛開始有點不適。回台後就醫,眼科醫生鐵口直斷我患了眼翼(又稱眼翳Pterygium),成因是長時間在紫外線強烈的地方活動引起,是生活在熱帶地方的人們最容易得的眼疾。醫師說,長了眼翼是不可逆的,只能消炎,防止其惡化擴大;若真的惡化變大,只能開刀切除,但因復發案例太多,並不建議隨便開刀。

蕭耀華(右)跟著慈濟志工一起出任務,得到的體驗是愉悅的;志工們不為名利,單純的付出,加上宗教情懷賦予的信念,使他們越做越歡喜。(攝影/呂佩玲)

回家路上,我在想,人在印度不過一個月光景,就得了這樣的病,那土生土長的在地人又怎麼樣?帶著這疑問,到家後我馬上打開電腦,檢視在印度拍的數萬張圖檔,一探究竟。

果不其然,圖像中為數不少的在地人精神面貌,都藏有病徵,明顯的有眼疾問題;小兒麻痹、不同程度的肢體殘障、營養不良等等......他們通常聚集在各佛教遺跡門口,向朝聖者或觀光客伸手討活。

在印度一個月裡,我多次進出這些佛教遺跡,對門前討生活的,都有意無意視而不見。同行友人一再叮嚀,不可施予,否則他們就會蜂擁而至,讓人無法招架,難以全身而退。需求者眾,個人財力有限,這樣的施予,杯水車薪,解決不了問題;慈悲是需要智慧的。

一大早,靈鷲山朝聖人潮開始湧現,一整排的路旁就可見到老弱婦孺,依序整理好並「就定位」,開始乞討「工作」。(攝影/吳南凱)

友人所說甚是,我也一直守著這個原則,但最後還是破戒了......

某天清晨在位於王舍城(Rajgir)的靈鷲山(Gijjhakuta)出任務後下山,回到停在山腳下的車上等待時,一位形容枯槁的婦女,帶著一位雙目失明的年輕人,走到車窗前,神情卑微,眼神渴望地伸出一雙乾癟的手,冀求車廂內的人能幫忙。剎那四目相對時,我心頭莫名顫動一下,腦海霎時出現美籍前輩攝影家史提夫.麥柯里(Steve McCurry)的一幅作品,同樣在印度,同樣在車廂內,一個下著雨的日子,他在車內拍車外,一個婦人抱著小孩,淋著雨站在車門邊,向車內的人乞討......

根據佛教歷史,成佛前的悉達多太子當年出城巡遊時,遇到老人、病人、死者和修行者,深感人間生老病死的苦惱,開始思考人生離苦之道,於是趁著夜深人靜之時,離家求道去了,最後在菩提迦耶悟道成佛。這段歷史,發生在兩千五百多年前。囿於時空,我無從得知那個年代的人間疾苦,但兩千多年後的今天,在佛陀生活過的空間,一個月的所見所聞與接觸到的生活體驗,我武斷猜想,時隔兩千多年,活在社會底層的在地民眾,條件可能並沒有多大的改變。用慈濟的語彙定義這空間,就是福田;空間有多大,福田就有多大。

晨光初現時刻,一位臥在簡陋手工木造小車的重度殘障小孩,在摩訶菩提寺前,等待善心人士施捨。此地謀生不易,殘障人士更是困難重重。(攝影/蕭耀華)

慈濟功德會於2O23年三月,在菩提迦耶成立印度慈濟會所,目的是看看此地社會底層的民眾,有什麼是慈濟功德會可以幫得上忙的。慈濟印度會務,主要是由星馬兩地志工負責承擔。

我來此地的目的,是記錄此地師兄師姊的付出,用影像為慈濟在此地足跡留歷史。這群平均年齡約五十上下的慈濟人,個別年齡甚至超過七十,與我不一樣,他們到菩提迦耶服務,是用自己的時間,期間的食宿費用都由個人負擔;服務時間有的一二個月、四五個月,甚至印度簽證到期,回去星馬或到鄰國尼泊爾走一趟再回來,繼續在這塊廣闊的福田上默默付出,努力耕耘。他們走鄉間,推廣公衛,提供體檢服務,勸戒酒;訪貧戶,關懷生活、健康,蓋大愛屋,走訪學校,了解其教育是否有所不足;開縫紉班、電腦班、英語班,盡點綿力,希望改變在地弱勢階層,長期手心向上的生活方式......

印度菩提迦耶會所成立縫紉班,陪伴當地婦女學得一技之長,改善家庭生計。(攝影/葉晉宏)

我像個影子似的,跟著志工每天外出奔走,去鄉野,到學校,陪患有眼疾的感恩戶看診,代殘障戶到相關店鋪找尋適合的拐杖,到大愛屋工地看進度,去學校了解學生讀書情況,跟他們去朝聖......輾轉一月而回,回台後就發現眼翼問題。印度勾留一月,身體就出問題,那麼在當地停留數月,甚至一年半載,年事已高的志工們又如何?

有朋友問,你們慈濟師兄姊,為什麼要到這些地方去做一些看起來吃力不討好的事情,所為何來?我不是他們,不能代他們回答,但作為在現實世界職場中打滾了半世紀的人,我與他們一起出任務,得到的體驗是愉悅的,因為他們不是為名為利或為生活所迫而做。沒有這些現實左右,大家一條心相互配合,單純的付出,加上宗教情懷賦予的信念,使他們越做越歡喜。還有,師兄姊們千里迢迢來這裡做的,並不是錦上添花的事情,而是雪中送炭,對象是需要幫忙的民眾。你無私的付出,對方也會真誠回應,視你為一家人,這種關係,這種感覺,沒有機會參與其中,是無法體會的。

說真的,在佛國做慈濟的師兄姊們是很有福報的。此地是佛陀悟道成佛的地方,是佛教的發祥地,人在這裡,承傳兩千多年佛教濟世為懷精神,這比起在其他地方,更有意義,不是嗎?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