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慈拓
圖像/何珮栩、賴文明、蔡菁華、曾漢儀
今年的教師節,是何珮栩老師的大日子,接近中午時分,她到了集合地點,準備北上趕赴另一場盛會。臨出門前,她交代著:「離開的時候,記得幫老師把門關好哦!」
這一屋子的學生,雖然早已畢業,各自在不同縣市成家、立業,每年還是不忘在這一天相聚老師家的約定。
「簡單的事重複做,就會是專家;重複的事用心做,就會是贏家。」
何老師是今年「第十五屆教育奉獻獎」得獎人,在得獎人簡介裡這麼寫道:「……也是慈濟志工的何珮栩老師,在職期間,召集慈濟志工共同認輔花壇國中小團體愛相隨,……給予較缺愛的孩子多元學習與溫暖陪伴,……已歷經十六年的足跡,其熱誠不減,令人感佩。」
當年彰化的梁國棟師兄在學校的請託下,邀集慈濟師兄姊,於93年開始花壇國中的小團輔,並由何老師負責籌畫課程。這些年,學生來來去去,始終不變的是這群慈濟師兄姊的一顆愛心。
小團輔的學生來自各個年級,每週利用兩節課的時間,由慈濟師兄姊一對一陪伴。上課前,會先帶領學生讀「靜思語」並分享,也讓學生觀看「證嚴法師說故事」,之後再進行當天的正課。上課的內容很多元,有童玩、圍棋、生態、心靈……甚至每年還會邀請法官教法律常識。像媽媽般的溫暖陪伴,是何老師的堅持;不願放棄,就如同當年老師沒有放棄她一般。
圖說:花壇國中的小團輔探索遊戲由由何老師負責籌畫課程。
生命的轉折
「我喜歡在林間樹下撿拾種子,種子沒有人撿拾,它也許就隨著因緣,到了不適合生長的地方或是爛掉了,只要用點心,給出機會,就會看到希望。」而何珮栩自己就像那一顆被拾起的種子。
民國55年,還是個聯考掛帥的年代,李再興老師在何珮栩國小畢業的那一天,叮嚀她典禮結束後到家裡吃飯,吃過飯後便催促著她到花壇街上拍照,並堅持幫她報考初中。因為老師的一個堅持,如同一雙生命的推手,改寫了何珮栩之後要走的路。
家境清寒的何珮栩原本就沒打算繼續升學,國小畢業後她考上花壇初中,但她很認真念書,之後更因為多位師長協助申請獎學金,得以順利完成初中及彰化女中的學業,最後進入台北師範大學就學。
圖說:初中安伊老師帶領家訪並野餐
何珮栩:「原來,這是我人生第一個轉捩點,老師幫了我,我來回饋社會也是應該的;原來,清寒子弟也不可小看自己的未來。」
一生中,遇到這麼多好老師,對何珮栩的影響很深。65年,何珮栩自己成了老師,除了教授書本上的知識,她更重視班級經營與品德教育。其中最讓學生津津樂道的「鳳毛麟角」,是她沿用初中導師安伊老師的教學風格,讓學生各擁有一本精美的筆記本,用來抄寫格言及成語。之所以稱為「鳳毛麟角」,是安伊老師期許學生將它當作珍稀之寶,進而成為傳家寶;其實在何珮栩老師心中,何嘗不是這麼期許著每一位學生也能成為「鳳毛麟角」呢!
圖左至右:初中安伊老師的「鳳毛麟角」以及何老師班級學生的鳳毛麟角封面。
除了讀聖賢格言,珮栩老師也師法安伊老師,帶著全班同學利用課餘時間進行家訪,鄉下地方,家長們的熱情招待、忘情地在同學床上蹦跳、激烈的枕頭仗……成了彼此難忘的回憶,無形中也凝聚同學之間的情誼;每個月的戶外教學,也許是騎腳踏車,或是搭車乘船,增廣了見聞,同時學會了彼此幫助、照顧,學會了克服偶發的困難,讓學習不再只是教室裡、課堂上的事。
圖說:家庭訪問,全班一起來,家長熱忱款待。
84年參加「靜思語研習」之後,何珮栩老師便將「鳳毛麟角」上抄寫的格言改為更淺顯易懂的靜思語,並用靜思語布置教室,營造一個正向的學習環境,一如何珮栩老師所說的:「句句靜思語都是生活中可以落實的好話,我拿來教學生,也拿來鼓舞自己」。
圖說:何珮栩老師教室布置
在接觸慈濟後,何珮栩老師在教學中注入更多的人文素養。在午餐前,她教導學生雙手合十,唱一遍〈感恩歌〉,要懂得感謝天下眾生恩;在班上採用「分食」,教導學生懂得惜福,同時照顧了較為弱勢的學生。她同時設置讚美箱,鼓勵同學學習欣賞他人優點更不吝於讚美;每個月的慶生會、環保日(慈濟大回收日,全班輪流參與),還有持續未曾間斷的旅遊、家訪……一直持續到她退休為止。
圖說:這可不是在拔蘿蔔,而是何珮栩老師帶領學生在環保站協助清理。
前南非總統尼爾森‧曼德拉:「教育是你用來改變世界最強而有力的武器。」
常說教育是百年樹人的大業,每一位學生就如同一顆顆種子,種下的是未來的希望;而「愛的教育就是啟發孩子愛心的教育」,在何珮栩老師身上也得到了印證。
何珮栩老師在花壇國中一待就是32年,不論是八屆的導師班或是國文課任班,她愛的教育與身教,啟發了學生在畢業後懂得回饋,而成就了目前花壇國中的三項獎學金。
其中一位提供獎學金的學生,當年同樣因為家貧,買不起參考書,珮栩老師就把廠商提供的教師用參考書留給他。孩子也很爭氣,不僅考上了很好的大學,如今事業有成,於是設立獎學金來回饋母校。
提到這三個獎學金,有個人出資的,也有學生共同集資;有獎勵品行、有急難救助,更有鼓勵學弟妹為校爭光的獎項,不僅由珮栩老師核發獎金額度,更由珮栩老師親自頒獎,無一不是對珮栩老師最深的感恩。
圖說:戶外課爬草嶺峭壁雄風
「人生沒有所有權,只有生命的使用權;生命因利他而豐富,慧命因自覺而成長。」這兩句靜思語,更深深影響了何珮栩老師。
很多人在退休前也許就已經開始盤算著退休後的日子,可以如閒雲野鶴般,遊山玩水、隨心所欲……然而退而不休,卻是珮栩老師最好的寫照。
年近七十的珮栩老師,仍守著自82年開始的社區讀經班(91年改為快樂兒童精進班),此外還有花壇國中的小團輔、五年前成立的種子盆栽班;甚至她還是慈濟的人文真善美,這個自初中起培養出來的拍照興趣,當年為自己的學生留下永恆的記憶,現在則用來記錄人間菩薩的身影。
因為證嚴法師的影響,所以她把握生命的剩餘價值,付出無所求,因為對的事做就對了,她說「尤其身為教職,也是終身志業,投入教育區塊的使命感責無旁貸。」
10月13日這一天上午,是何珮栩老師四年多來第33堂的種子課,出席的學員又比預期的多。坐著旁聽何老師的「幸福種子課」,看她始終面帶著微笑,與臺下學生活潑輕鬆地互動著,心裡不禁揣想著:當年她的學生,如今應該也都是粒粒飽滿的幸福種子吧!帶著何老師給予的無私的愛,在各個角落開枝散葉,繼續散布與延續著這份愛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