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大愛「無疆界」

0觀看次
A- A+


圖說:聯合國(UN)於台灣時間2010年7月19日深夜11點(紐約時間7月19日上午11點),召開經濟社會理事會大會,會中正式通過「佛教慈濟基金會」(Buddhist Tzu Chi Foundation)成為「聯合國經濟社會理事會非政府組織」的特殊諮詢委員(NGO in Special Consultative Status with ECOSOC)。時任美國慈濟基金會紐約分會執行長的張濟舵師兄(上圖)出席這項大會,並將這項好消息傳回慈濟台灣本會。


受訪者:張宗義(濟舵)/現任慈濟慈善基金會副執行長、前紐約分會執行長
時地:2020年9月7日上午,靜思精舍
訪問、編修:陳炳宏、慈拓
複審:張宗義(濟舵)
圖片來源:慈濟美國紐約分會

一、能不能請您談談我們在申請成為聯合國經濟社會理事會(ECOSOC)非政府組織特殊諮詢委員的經過?

答:聯合國是在1945年成立,成員是以主權國家為主,而美國慈濟總會是1989年於南加州成立,紐約分會則是1991年,明年也將30周年了。在1946年時,聯合國就已經有提案讓非政府組織得以納入體系,能夠有發言、參與意見提供的機會,後來經過幾次名稱改變,一直到1973年時,聯合國經濟社會理事會下特設立非政府組織委員會(The Committee on NGO),並沿用至今。

其實聯合國的單位也一直在組織優化,ECOSOC之下原有個部門叫做NGO Branch,後來名稱跟組織也有變更。至於非政府組織委員會,是由全球依地理區域所在的成員國平均名額組成,因此委員會成員不會只集中在常任理事國或陣營,也就是五大洲有哪些國家,就以洲別來分配名額,每任四年,委員會主席由各洲輪替擔任。

要成為ECOSOC具有特殊諮詢資格的非政府組織,必須先在聯合國秘書處下的公共資訊部門登記成為非政府組織,且必須參加至少兩年以上,才能提出申請。公共資訊部門(UN DPI/NGO,department of Public information)和非政府組織互動密切,其功能類似提供消息的新聞部,提供予NGO有關聯合國各項會議、活動、政策的資訊,也和個別的NGO所關注的事務彼此相互聯繫。


圖說:62屆聯合國DPI/NGO Conference(非政府組織年會)2009年九月在墨西哥市開幕,此次年會為61年來首次在聯合國的場地設施外舉辦,大會主席查理士(Charles Hitchcock,右二),在慈濟代表邀請下一起為天下祈福。

2003年,我們就已是DPI/NGO會員,每一年都會去參加DPI大會;我真正參與應該是2004年,我到了紐約分會之後的事。那時候UN DPI/NGO年會舉辦的地點大部分都在紐約,一直到後來才輪流在歐洲、亞洲、澳洲等地舉辦,慈濟也都有參與。

我們在2008年就思考要如何進行申請,記得有一天接到思賢師兄來電告知:「你們在紐約,那當然要把這任務完成」,所以我們就開始著手進行。至於申請要從何著手,我們並沒有經驗,也沒有專人負責,美國慈濟志工就將它當成要事進行,但會跟台灣本會請示。那時候大家對於參加聯合國非政府組織活動沒有那麼關注,像現在慈濟在全球已提供援助116國,今 (2020) 年全球疫情下,已提供八十六國的醫護防疫物資和生活扶困援助,防疫期間國際性組織因封鎖而未能做的,慈濟把握任何可以幫助的因緣,不論天涯海角,所做的甚至比一些大型國際組織有過之而無不及。

2008年開始摸索,之後就開始遞件了,從不懂當中把握因緣與接觸的機會,然後互動、了解,只知道當時在聯合國的台灣NGO團體並不多。印象中這些具官方或半官方性質參與的團體,可能台灣還未退出聯合國之前就有了,至於真正的民間組織,尤其是宗教團體,我知道的有國際佛光會,他們是以美國名義登記的。

至於我們登記的名稱,也是經過內部的一番討論,最後定調為「Buddhist Tzu Chi Foundation」,此後就變成全球性的,也就是說不論來自哪裡,台灣也好、美國也好都適用;或原來所在國登記的是什麼名稱,我們都可以用這個名字,讓大家知道這是一個佛教團體,名字叫做「慈濟」。

通常NGO Branch審核申請案作業有兩個會期,分別是一月、五月,我們沒有趕上2009年的5月,就要等到2010年1月的會期。在這期間,要接受所謂「互動式的審核(Interactive Hearing)」,我記得是由19國委員會成員來審核,所以在這之前,我們也希望能有機會分別跟這19國代表見面互動,讓對方了解我們。


圖說:賈姬夏普洛Jackie Sharpiro女士(中間),長期以志工身分擔任慈濟顧問,協助慈濟參與聯合國事務。

在這中間也很感恩,第一個是黃維珊,她介紹後來成為我們聯合國顧問的賈姬夏普洛(Jackie Shapiro,上圖),直到現在還是。她是崇她會(註)的會員,她與前幾任的主席都是天主教徒,但非常崇拜上人,也來過精舍。賈姬夏普洛(Jackie Shapiro)也在紐約非政府組織好多年,她先生好像是美國外交官退休,所以她很熟悉這些作業,給了我們很多建議。還有一位是Crispin Gregoire,他是多明尼克駐聯合國常任大使,剛好也在2009年期間擔任NGO Committee主席,我們常有互動,也經常邀請他來參加我們的活動,他也給我們很多建議與指點,例如甚麼時候送件、甚麼時候能趕上、會議的進行大概如何等等,這些我們不熟悉的,他會事先讓我們了解。

整個申請過程一直到進入審查,這當中故事很多。簡而言之,這19個成員國,我們都希望有機會一一拜訪,首先拜訪的就是美國代表。當時紐約參與的代表有現在在精舍的靜儒師姊,她那時候是紐約分會的秘書,還有我們總會的執行長濟捨師兄,剛好那時候也到東岸來,所以我們就分別拜訪,大的國家主要就是拜訪美國。

我跟濟捨師兄及靜儒師姊三位出席參加委員會的互動式審查會議,十九國委員代表輪流提問,並針對我們的申請案發言。因為事前我們拜訪了主要的意見國代表、介紹慈濟,故其對於全球慈濟人在上人帶領下,在人道救援和扶濟弱困的努力與成果多表讚許,美、英、法、俄相繼發言同意,大陸也表贊同認可,最後獲得所有國家委員無異議的認同。進行當中本會及美國總會相當關切,我用手機隨時即時連線,除了回報也即時就現場的提問提供正確的內容答覆。感恩當時人在大陸的王端正副總及何日生師兄以及美國西岸的黃思賢師兄。

申請過程最後的階段就是類似我們的聽證,主要證言的西方國家都表支持,如美國、英國都表態贊同,俄羅斯也沒反對,剩下的就是所謂第三陣營。第三陣營像巴基斯坦、印度、埃及、祕魯這些國家。說到印度,這有一個小插曲,因為那時候我們沒有機會去接觸印度代表,他在現場說既然這麼大的組織,當我們國家發生事情,印象中慈濟怎麼都沒有來幫忙?不過我們在印度地震的時候確實有去,現場濟捨師兄就回應了。當然沒有災難最好,不過後來查證無誤,慈濟確實是在2001年1月26日,印度西北部古茶拉底省(Gujarat)發生芮氏規模7.9強震時去的,而且幫他們蓋了大愛屋。這雖然是一個插曲,但也代表慈濟只要有機會一定會去,所以到最後就是通過。事實上那是在一月份的會議中已經通過了,可是還要經過大會的認可,也就是主席要提出會議的報告。

那時候申請的團體很多,有些則是被擱置了,他們沒有被拒絕,但一擱置可能就是兩年、三年、四年或無限期,我們了解很多台灣組織都是這種情形。其中有一個宗教團體也被擱置了好久,前不久才獲得通過,他們的代表也來請教過我們,我們也分享我們的經驗。相較起其他NGO團體的申請案,即使我們錯過了2009年5月的會期,但2010年1月就完成了,所以我們的速度是相當快的。

二、當時慈濟是主動申請還是被動邀請?

答:主動申請。聯合國宗旨強調的是促進和平、促進平等,所以不會突顯哪一個組織,也不特別標榜,只要這個組織的宗旨符合聯合國宣言,例如促進人類和平、平等、永續經營等。所以2003年我們加入成為UN DPI/NGO的NGO組織,3年之後,我們就有資格申請成為ECOSOC 具諮詢地位的NGO;聯合國有大會、安全理事會、經濟社會理事會等幾個主體單位,和社會相關的即經濟社會理事會(ECOSOC)。

三、目前有多少個NGO團體具有此身分?

答:目前具備有這個資格的組織大概五千四百多個,我想慈濟是真正將它當成責任,同時認真履行與付出,不是為名而已,否則具備這個特別諮詢地位又有什麼意義?

事實上聯合國一開始就歡迎民間的組織,也能夠藉由正式管道來互動,所以我們除了能夠參與一般經濟社會理事會所召集的會議外,還有一些特別的會議也可以被允許去參與,可能沒有發言權但可以參與。聯合國每年有很多不同層次的會議,各會員國當然與會,經濟社會理事會相關的NGO也能與會參與表達或僅能列席旁聽;NGO委員會所舉辦的我們都可以去參加。會議時可以爭取發言,也可以提書面建議。很多議題,在會中我們也都會提供書面Statement陳述我們的看法,這些建言也都會列冊在聯合國的紀錄裡面。

四、我們與其他組織最大的不同是甚麼?

答:每一個組織都有他們的宗旨,有些是非常明顯的;有追求人權,有追求性別平等,甚至也有同性戀團體提出申請。這些組織,他們要倡議都可以,他們的目標很單一很明顯,但我們是一個慈善團體又是以宗教精神為主,這是我們跟別人最大的不同。

當上人得知我們已經獲得許可,在聯合國大會公布的前一天,對內部的開示講到:慈濟人要負起世界的「無疆界承擔」。上人的弘誓大願,讓我們感覺在眾多同具此一資格的非政府組織成員中,我們有一種特別的「為眾生」的使命,覺得這責任何其重大。上人希望每一個人都能挑起無疆界的承擔,也在告訴所有的慈濟人,要能夠做這樣的承諾;既然我們獲得這份資格,相對地就要有這樣的承諾,這是多大的願力,我們大家要放在心中,努力去做到。

五、慈濟為什麼要爭取加入這個組織?

答:我們之所以極力申請、參與,主要是因為隨著慈濟在國際上扮演的角色,以及越來越多的天災人禍,慈濟投入救助的地區國家也越多,尤其一些國家可能沒有慈濟人,也沒有接觸過,甚至於可能也沒有所謂政府間的關係。我們第一個想法是,如果我們要提供人道救援時,在人員安全上希望能夠獲得多一層的保障,這個保障可能經由聯合國組織,也就是我們去救災的時候,人員的安全必須要顧及;第二個也就是在提供人道救援時,能在聯合國架構下與聯合國的單位組織,及主要國際人道組織彼此合作,在運作時又能維持慈濟救災的特色,諸如「感恩、尊重、愛」人文的呈現;換言之,我們能保有某種獨立作業的特色,同時大家又能在國際社會平台(聯合國)下一起合作。

從2010年我們取得諮詢委員資格後,那一年就發生海地大地震,我們因為聯合國的這個身分,等於有了pass,我們的救災人員一到達就立即加入 UN OCHA 在現場的救災協調中心,且當時海地機場受控管,民航飛機是無法降落的,這時我們就可以搭乘聯合國提供的專機,從多明尼加到海地,都是免費的。除此之外,在當地也能夠透過聯合國各單位組織,不論是醫療如WHO,或是跟其他的Cluster成員,如WFP丶UNICEF丶HCR...,他們的醫療品也能提供給我們的人醫會來協調使用,而我們的人員安全,也能獲得維和部隊的保護,所以有了這樣一個身分就更容易達成救災任務了。

至於平常跟聯合國的互動,就要看我們到底有多少人力,或是我們想要參與、探討倡議什麼?以我們來講,比較傾向永續發展委員會這個類項,裡面當然有很多不同議題,包括婦女地位,每年有婦女大會,還有包括原住民(Indigenous)、新住民的權利,以及教育、人文等等。後來隨著我們的努力,在2013年我們成為「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觀察員,之後即每年都參與COP會議。

我們在2018年也開始參與在肯亞舉辦的環境署(UNEP)會議,關注氣候變遷及地球永續的呼籲和行動;每一屆的「氣候變遷會議」我們幾乎都有參加,這也跟慈濟四大八法相契合。從早期的世紀發展目標MDG(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現在變成聯合國17項永續發展目標,事實上慈濟55年來,第一年起步就都已經兼顧到了;也隨著我們更多的志工,還有各地的蓬勃發展,我們不只著眼在總部紐約而已,目前更在歐洲日內瓦、亞洲泰國、馬來西亞成立慈濟的聯合國事務辦公室;在跨宗教上,又積極參加聯合國宗教評議委員會成為代表佛教唯一的董事。此外以信仰組織為主的跨宗教組織,在聯合國環境署之環境保護與永續上倡議以蔬食(Plant Based Diet)護地球,我們也扮演非常積極的角色。

這一連串過程都有其不同階段的任務跟因緣。對慈濟來講,上人「為佛教、為眾生」的使命,我們因此參與聯合國非政府組織,透過這平台希望能發揮影響達到淨化人心、社會祥和、天下無災難的目的,這和聯合國為世界和平的主張一致。在信仰上,只要是正信、與人為善的宗教,大家都是平等尊重包容的,而聯合國很多不同目標,也都離不開「為眾生」,世界就是一個大地球村的概念;未來還有更多我們可以去參與影響的,來達成我們「為佛教、為眾生」的任務。

六、慈濟在成為 ECOSOC 特殊諮詢委員後,做了哪些貢獻?

答:在不同的會議上,我們會針對當年度的議題,提出我們的看法。以婦女平權為例,我們如何去賦能(Empower)?例如非洲落後國家的婦女,如何讓她們能夠參與成為慈濟志工,再透過她們草根性的在地帶動,可以去促進當地生活,同時影響當地的社區......這些比提出倡議還更能彰顯我們是以行動來證明,不是只有提出建議而已。


圖說:透過和常駐聯合國代表團的合作,2006年十二月十一日慈濟在紐約聯合國總部大廳舉辦一連五天圖片展,吸引聯合國各單位工作人員及各國代表流連參賞,獲得極佳廻響。

未來要更具有影響力,我剛有提到所謂聯合國環境署。我們經常在講的氣候變遷,大家都知道理論,大家也都知道甚麼原因造成,可是很少人能夠付諸行動。就像環保,慈濟是極少數力行的團體,三十年來就是這樣,用實際行動取代紙上談兵。又如2015年在巴黎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1次締約方會議,儘管簽署了「巴黎氣候協議」,可是有共識但不知共行,但慈濟人是「帶動,我做給你看」,這也是上人一直呼籲的共知、共識、共行。

所以,我想未來要影響他們就是要真正帶動每一個人,不論是我們現在在推動的,譬如說要讓這一波疫情停止,唯有大家改變飲食習慣,最好都能夠茹素。茹素不是基於信仰、不是基於宗教,而是對自身有利、對環境有利、對未來子孫有利,這就要靠行動的力量,要從個人自身去改,不能只是期待別人。

有些會議我們若爭取到發言權,我們就可以發言,如果沒有,我們便提供書面建議,如果再不行,我們就舉辦周邊會議,然後倡議,結合其他組織一起來宣導理念。雖然沒辦法一下就實現,可是每一年我們都可以看到,我們的理念逐漸獲得認可跟成效。尤其在環境署,我們可以看到很多組織漸漸的認同與參與,透過這些不同信仰背景的團體的共同參與,就能影響他們的信仰者。

當然最重要的是人道救援這方面,慈濟始終未間斷過,所以疫情(新冠疫情COVID-19)發生以來,我們克服種種困難,提供能夠幫助的醫療物資以及後續紓困,協助解決因為失業、封城鎖國而造成的貧困。這些慈濟一直都在進行,而國際社會也都看到了,我們甚至跨越不同的宗教信仰,包括在印度結合不同的信仰組織,又如羅馬梵諦岡提出欠缺防疫口罩的需求,我們第一時間即協調其他地區的志工,趕緊將能運用的物資送過去,這就是行動力的展現。


圖說:聯合國注重青年的投入和參與,每年慈濟遴選來自全球的優秀青年志工參與聯合國活動和會議,並擔任執行委員會的重要成員,許多青年表現優異。

七、雖然您現在不在其位,但未來我們可以努力的目標有哪些?

答:關心天下事是每個人都該有的,慈濟聯合國工作小組每一位成員,尤其慈濟基金會更是時時關心。基金會有其架構個人必須尊重,整體的目標因階段性和累積的因緣不同,執行和努力方向或許也會因而不同,但都離不開致力於「為佛教~弘掦靜思法脈;為眾生~力行慈濟精神」,若個人有想法則不宜代表大家在此表達。


註:國際崇她(Zonta International)創立於1919年11月8日,由美國紐約水牛城九個創始社組成,屬於聯合國非政府組織N.G.O.的一員,集合位居各行各業、專業領域、領導地位的女性所組成的全球性公益社會服務團體。(節錄自http://www.zonta.org.tw/aboutus.asp)

請見參考:

* The Committee on the Arrangements for Consultation with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was established by E/RES/3(II) of 21 June 1946.

The name was changed to Council Committee on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in 1949 and to Committee on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in 1973.)

*What is the Committee on NGOs?

The Committee on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is a standing committee of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Council (ECOSOC), established by the Council in 1946. It reports directly to ECOSOC, and the two reports of its annual regular session (usually at the end of January) and resumed session (in May) include draft resolutions or decisions on matters calling for action by the Council.

The Committee has 19 members who are elected on the basis of equitable geographical representation:
• 5 members from African States;
• 4 members from Asian States;
• 2 members from Eastern European States;
• 4 members from Latin American and Caribbean States; and
• 4 members from Western European and other States.

The term of office of its members is four years. The current terms of reference of the Committee are set out in Resolution 1996/31. In its proceedings the Committee is guided by the rules of procedure of the Council.

For the period 2019-2022, members of the NGO Committee are the following: Bahrain, Brazil, Burundi, China, Cuba, Estonia, Eswatini, Greece, India, Israel, Libya, Mexico, Nicaragua, Nigeria, Pakistan, Russian Federation, Sudan, Turkey and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The main tasks of the Committee are:
•The consideration of applications for consultative status and requests for reclassification submitted by NGOs;
•The consideration of quadrennial reports submitted by NGOs in General and Special categori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visions of Council resolution 1996/31 and the monitoring of the consultative relationship;
•Any other issues which the ECOSOC may request the Committee to consider.

*DPI/NGO Relations proactively reaches out to representatives of approximately 1,300 members of civil society who seek information about the UN and look for opportunities to support the Organization at the international, regional, national and community levels. Among the many services provided by our office, the most important ones are the Annual UN DPI/NGO Conference (NGO Relations' premier event for civil society at the UN), the weekly Briefings, two Communication Workshops, two orientation programmes for new representatives and NGOs, the youth initiative, and the Resource Centre. It also aims to facilitate an exchange of in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partnerships around issues relating to civil society within other offices of the Department and with colleagues in the UN Secretariat as well as to reach out to civil society partners around the world to enhance their interaction with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k of the United Nations. The Cluster is a service-oriented office assisting the NGO community.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