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王鳳娥
民眾來參訪鳳林共修環保教育站,林月華為大家解說環保回收的重要,和少用一次性餐盒,並要做到清淨在源頭。[攝影者:沈淑女]
◎用心做環保
開始做環保時,她一個人撐著「五百萬」大傘在家旁邊的空地做回收分類,街坊鄰居曾說:「慈濟那麼有錢,還要和人爭撿資源?」但是林月華堅定信心,她不理會別人的批評,繼續天天做環保。
那時林月華的手都潰爛了,她不敢讓人知道,心想:「我得到的是絶症,我可以做多少,就算多少,再沒辦法還是要把握機會做。」
林月華的先生非常反對她將又髒又臭的回收物帶回家,常常駡她,甚至把她的回收物丟出去。她懇求先生:「我若不做環保,很快會病倒床上,不要讓我有遺憾和怨嘆!」為了擔心林月華累倒,先生只好幫忙,這一幫也做出興趣來,讓林月華很高興。
在鳳林地區,林月華是第一位推動環保的人,她帶動了很多社區朋友到她家一起做環保。當人漸漸多了,就改搭簡單帳蓬,但無法抵擋烈日和大雨,志工賴麗真的先生發心出資,請人用鐵架、鐵皮搭建,鳳林才有一個像樣的慈濟環保站。
每次回收已過期發酵、發臭、長蛆的豆奶時,身為環保站長的林月華都偷偷留下來自己清洗,讓社區志工非常感動。每星期日下午的環保分類工作,若回收的資源太少,林月華會再出門尋「寶」回來。她說:「人家發心要來做環保,若沒什麼事可做,容易讓人有退轉心。」
◎穿街走巷菩薩行
二○一二年,慈濟鳳林共修處落成啓用,環保志工改到共修處的一個空間來做環保分類,林月華家的環保站就功能身退。而林月華載資源回收的環保車,也從「機車聯結車」,換開志工林翠雲的舊廂型車;之後花蓮環保站提供一噸半貨車,到現在的二點七噸貨車――這些環保車,不分天氣寒冷、暑熱或下雨天,天天陪著林月華穿街走巷、爬山過橋,繞過一個村落又一個村落。
「哈囉!我來了。」
「月華姊,你來了。」
「今天的回收量很多,感恩喔!」每到一個回收點,林月華先取下整包滿滿的回收物,再掛上綁好帶來洗乾淨的環保網袋,並將袋口拉開,方便住戶放回收。
去載回收時,林月華感恩大家一起來淨化大地,當地球的醫生;她常跟大家說:「善念增,濁氣少,天災就會減少。把可以回收的東西一個一個累積起來,也就是善念。」許多人因為林月華的誠意,而加入慈濟會員捐款助人。
如今在鳳林地區和萬榮鄉,林月華帶岀一百三十幾個環保回收點,雖然有莊連成和張振倉兩位男眾志工每星期來幫忙載回收兩趟,因幅員遼闊及回收量多,林月華還是天天開她的環保車出門載回收。
但見她,一個人將沈甸甸的回收物一一抛上貨車,再爬上車將回收物疊放整齊,然後下車以繩索在車子四邊固定綁好,才繼續下一個回收點。一整天下來,汗早溼了衣衫,她不喊累,也忘記身上的病痛,只因為要讓「環境更美好」。她的身影,就如「女中大丈夫」,讓人敬佩!
◎感恩的人生
把生死置之度外的林月華,常笑說:「年輕時可以手提五十公斤兩包水泥,現在身體的『四兩病』就挑不起。」
每天晚上,林月華常常因為全身抽痛無法入眠,因此,每晚沐浴後要睡前,她都跟「夥伴」(她稱自己的身體為「夥伴」)說話――
「夥伴啊!夥伴啊!感謝你,今天陪我一天,做了很多很多善事,感謝你,我們的人生很精彩喔!」倘若身體又痛起來,她就懺悔說:「夥伴啊!真歹勢!你跟到我就是要做,不過做也沒損失啊!我們賺到很多呢,我們再繼繼打拚。你要乖乖睡,不要吵,不然你明天沒力氣,我會沒精神......」
不可思議,林月華每天和「夥伴」感恩對話後,竟然沒吃安眠藥也睡得很好;而身體的痛因為可以忍受,所以類固醇藥也停了。林月華很感恩老天爺讓她「痛痛地做,痛痛地過」,可以繼續做慈濟。
「在慈濟世界,要感恩的人很多,而最感恩的人就是林慧美,我是她一路『帶大』的。她帶我做訪視,教我讀《靜思語》學認字,也教我如何菩薩招生;我有心事煩惱時,她就當我的『垃圾桶』,讓我傾吐;我遇到困難時,是她給我支持的力量......」
這時,林月華的臉上漾出幸福的笑容,就如燦爛的陽光,一掃過去的陰霾。雖然人生路坎坷不平,因為做環保,讓她活出生命的精彩。
在慈濟的路上,林慧美(右)一路陪伴林月華(左),帶她參加讀書會,讓她做環保也有證嚴上人的法。因為讀書會,也讓林月華學習認字,彌補童年失學的遺憾。[攝影者:沈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