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除河邊汙染物 維護最美的地球

0觀看次
A- A+

撰稿/陳碧惠(慈懋)、黃曦柔、蘇薇芸;攝影/陳碧惠(慈懋) 、蒼茗

由慈濟志工領養的河北岸第九英里,春天來臨時美麗耀眼,但是草地之下卻暗藏玄機 ◦ 攝影/陳碧惠

因為疫情,蟄伏了十五個月的年輕學子,勇敢地走入社區做環保,自我學習,也影響他人。

美國北加州沙加緬度(Sacramento) 慈少(慈濟少年) 於美國河(American River) 北岸第九英里 (N9 Mile)的河邊步道公園,舉辦自新冠疫情發生後, 第一場的環保活動,藉由實際行動,清理公園草叢與步道間的垃圾,保護河畔的生態環境。

不似往昔混合編組,3月20日周末兩天的活動是以家庭為小組,由陪伴的家長們承擔小組長,在活動期間注意自家孩子的安全,除了全程戴口罩、手套,還要保持社交安全距離。

春雨過後的空氣格外清新,清晨的暖陽驅走了初春的寒意,慈少和家長們排隊領取手套以及清潔用的垃圾夾和垃圾袋,在談笑聲中踏上這塊美麗而充滿自然氣息的土地。周末兩天,慈少、家長、志工總共有三十人次參加。

微風帶著草木香氣縈繞在鼻梢,植物沐浴在陽光下茂密生長,一切看似美好,仔細撥開草叢一看,卻能找到各式各樣的食物包裝袋和飲料瓶。有些藏匿在道路與植物的交界線,有的早已陷入土壤,被野草纏繞覆蓋。無家的人也會選擇搭帳篷,暫居在有水可使用的河邊 ,帳篷附近髒亂不堪,慈少以不打擾他們的低調方式靜悄悄地為他們清理環境◦

 

無家街友搭帳篷的暫住區很多垃圾,經過長期的風吹雨淋,多半已埋在土堆裡需要細心的挖掘 ◦ 攝影/蒼茗(Vivian Cang)

樹林覆蓋的潮溼地區,處處可見小蘑菇 ◦ 爸爸張庭興 (Tom Zhang) 警告慈少,野外的菇類可能有毒,不能隨意吃﹔同時解說菇類生長環境,是因為每年秋天落葉很多,堆積久了變成天然堆肥,滋養性喜陰濕的菇類 ◦ 慈少們恍然大悟,上了一堂環境教育課 ◦

 

慈少爸爸張庭興 (Tom Zhang, 圖右) 分享野外蘑菇的知識 ◦ 攝影/陳碧惠

路人簡單一句的「早安」到「感謝你們的付出」,都令慈少們內心感到溫暖與鼓舞。一位居民特意走過來向志工們致謝 ◦ 當他知道慈少屬於一個佛教團體,很興奮地分享他現在正在研讀《妙法蓮華經》(Lotus Sutra),讓現在正在共修《靜思法髓妙蓮華》的志工們感到十分驚喜與感動 。

 

河邊公園旁的自行車道,來來往往的人有跑步的,有走路的,也有騎腳踏車的,他們都很友善的和志工們打招呼。右圖,一位對佛學有興趣的居民(右)特地前來致謝 ◦ 攝影/陳碧惠

慈少媽媽莫克珠 (Lily Mo) 活力十足,帶著她三胞胎慈少一起參加活動,在撿拾垃圾過程中,一家四口非常歡喜,笑聲不斷 ◦ 她說:「希望未來慈濟的領導們能多發起這種活動,讓我們有機會再次帶著小孩體驗,並創造開心的一天。」

 

燦爛的陽光、澎湃的河流、徐徐涼風,慈少媽媽莫克珠(圖右)與孩子們一起快樂做志工。攝影/陳碧惠

慈少黃嘉禾(左下,Steven Huang),認為能保護大自然,確保垃圾不會汙染到海洋,是件非常有意義的事。蘇薇芸(Winnie Su,上圖) 本來以為只是來撿一般垃圾,結果卻和慈少黃曦柔撿到一件又髒又爛的上衣 ◦她說:「希望藉由每個人的一分力,環境可以變得更美好。」 而鄭勤慧(Kennice Tee, 右下)則說:「這些垃圾如果不撿起來的話,會被風或雨吹進河裡,動物也有可能會吃掉而受傷。」所以即使一丁點的小雜物,她都撿得乾乾淨淨,哪怕殿後,都要確認零垃圾才放心歸隊。 攝影/陳碧惠

這次的活動不僅維護了美國河河邊公園的生態環境,更讓志工們能夠在疫情期間,有一次難得見面的機會,增進彼此間的感情 ◦ 最後,活動在距離出發點一英里的終點處,隨著「三、二、一 」的倒數聲圓滿結束,人人臉上洋溢著欣喜和滿足,因為看見了地球的美麗,也因為付出,而看見這年輕美好的生命價值。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