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Juanita
2024年元旦,日本能登半島強震引起全球關注。與地震災情同樣令人揪心的是,於2011年被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列為世界重要農業遺產系統(GIAH S)的能登半島「里山里海」,其中被譽為日本農業聖地的「白米千枚田」,因田地、水路斷裂,可耕田只剩120塊,8成都淪為荒田。
在諸多與環境保護相關的議題中,我們常聽到里山倡議、里山精神、里山里海,那麼「里山」、「里海」指的是什麼?又代表著什麼意思呢?
什麼是「里山」、「里海」?
「里山」與「里海」是日本對「社會-生態-生產」地景和海景的傳統稱呼,反映了數百年來人類與自然共處的智慧。「里」(sato)指的是村莊或聚落,這些聚落通常被自然景觀圍繞,例如原野、田園、草地、海灘或水濱等,並與自然資源建立了長期的依存關係。傍山而居的山村稱為「里山」(satoyama),位於平原地帶的鄉村為「里地」(satochi),而漁村則稱為「里海」(satoumi)。
Photo by Pixabay from Pexels
里山的目標,是實現森林和農村社會與生態的生產地景,而里海則專注於海岸地區的生產海景。值得注意的是,里海是繼里山在日本被提倡十多年後,才正式被提出,二者都強調人與自然環境的融合,並透過人為的經營管理,使自然資源及生物多樣性得以恢復並永續利用。
什麼是「里山倡議」?
過去,傳統村落的謀生方式,通常與當地的自然環境及生態特色相結合,孕育出不同的傳統技藝和文化。這些聚落多為自給自足型產業,因此沒有過度砍伐或捕撈等問題。然而,隨著經濟開發、人口增長及農林漁業技術的進步,自然環境與生物多樣性在棲地被破壞、汙染以及過度開發等因素下,正在快速消失。「里山」和「里海」的倡議即在此背景下被提出。
「里山倡議」(Satoyama Initiatives)的核心概念是「社會-生態-生產地景」,旨在促進社會與自然的和諧共生,維持生物多樣性,同時提供人類的生活所需,使自然資源得以循環使用。重視當地傳統文化的價值和重要性,並在維持糧食生產、改善民生經濟和保護生態系統之間取得最佳平衡,創造一個兼顧社會、生態和生產的永續經營模式。
里山倡議提出的願景、三摺法和六項生態與社會經濟觀點。(圖片來源/取自Satoyama Initiative網站)
全球的「里山里海」
「里山」、「里海」的模式並非日本獨有。世界上許多類似的地景已持續了幾世紀,各地有不同的名稱,例如中國的「田園」,菲律賓的「木詠」(muyong)、 「烏瑪」(uma)和「大巴窯」(payoh),韓國的「毛爾」(mauel),西班牙的「德埃薩」(dehesa),法國和地中海國家的「特樂裡斯」(terroirs),馬拉威和尚比亞的「其特美內」(chitemene)。而台灣原住民的傳統智慧,敬畏天地與萬物的和諧相處,實踐複合式部落的農林漁牧生態,向來是原住民的生活態度,也與里山精神不謀而合。
Photo by Pixabay from Pexels
雖然這種地景存在於全球各地,但日本是首個正式探討此類地景的國家。因此,《生物多樣性公約》採用了日本的「里山」來代表這一概念。2010年10月,在日本名古屋舉辦的「聯合國第十屆生物多樣性公約大會」中,日本政府與聯合國大學高等研究所(UNU-IAS)提議《里山倡議國際夥伴關係網絡(The International Partnership for the Satoyama Initiative, IPSI)》,旨在為現今世界建立此類地景環境的價值認同,並促進人類發展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永續村落社會模式。目前已有314個成員,其中包括26個來自台灣的政府、學術單位及民間組織。
全球里山里海案例。(圖片來源/取自Satoyama Initiative網站)
台灣的里山里海
在里山倡議網站中,可以通過地圖搜尋或表單篩選出各國(區)不同的案例。台灣大約在2007年開始跟進里山倡議,目前在里山倡議全球官網中,已有34個案例,包括新北卯澳漁村海男海女潮間帶潛水採集、宜蘭雙連埤山村的森、圳、里、埤的里山倡議、澎湖雙心石滬青年參與、新北貢寮梯田復育,以及屏東霧台里山林下經濟提倡等。
台灣里山里海案例。(圖片來源/取自Satoyama Initiative網站)
林務局整理了全台灣具有里山精神的社區、特殊農業方式,以及推動里山精神的組織與學術單位,並製作了台灣里山地圖(此為2015年的中文版地圖,最新請以里山倡議英文網站為準),大家不妨按圖索驥前往拜訪,認識並支持台灣里山里海的實踐與延續。
參考資料:
Satoyama Initiative
Website: https://satoyama-initiative.org/
里山倡議研究室
Website: https://findingsepl.org/about
裡山塾
Website: https://www.kskk.org.tw/satoyama/
臺灣里海
Website: https://satoumi.tw/
邵廣昭(2015)。「里海」─ 人與海的結合。
取自台灣魚類資料庫 https://fishdb.sinica.edu.tw/chi/article/a31_m.php
李光中、呂宜瑾(2012)。里山倡議的核心概念與國際發展現況。
取自環境資訊中心 https://e-info.org.tw/node/78570
張宇欣(2023)。里山在台灣。
取自台灣循環經濟與創新轉型協會 https://www.ceita.org.tw/%E9%87%8C%E5%B1%B1%E5%9C%A8%E5%8F%B0%E7%81%A3/
郭琇真(2015)。台灣里山地圖 全台走透透。
取自上下游 https://www.newsmarket.com.tw/blog/76849/
林益仁(2017)。找尋原住民的「里山」。
取自芭樂人類學 https://guavanthropology.tw/article/6606
漁業廣播電台(2018)。「摸蛤蜊兼洗褲」,正港的里海精神。
取自農傳媒 https://www.agriharvest.tw/archives/21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