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心靈學習之旅

0觀看次
A- A+

受訪者.梁欣伶(英國)

◎敬師如師在

三年沒有回來見上人,這次,我特別請了一個月的假,想把握因緣在上人行腳時隨師;加上這兩年在英國承擔會務,也想把握因緣回來充電。

為把握因緣在上人行腳時隨師,梁欣伶特別從英國回臺來趟心靈學習之旅。(攝影/編輯組)

在我受證那一年曾有過短短三天的隨師;如今,因為承擔兩年副負責人,心境上又有不一樣的感受。在英國,慈濟事相對沒有發生得這麼頻繁。在桃園靜思堂,不管上人有沒有升座,慈濟人分工,香積、生活、活動、接待......人人各司其職,共同成就活動圓滿達成。每個人的動作都很快速且相當熟練,感覺這就是上人平時給我們的訓練跟指引。

進到會客室,每一場溫馨座談,上人都很專注地聆聽弟子的分享與用心回饋,23日雖然偶有咳嗽,卻不見上人露出一絲疲倦。記得上人行腳剛到桃園時,天氣很冷,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上人會客時,第一句話都會跟大家說:「很冷哦,這幾天很冷,出來從來沒有這麼冷過。不知道我們的照顧戶怎麼樣了?」這就是上人的慈悲,當上人想到自己,就會想到眾生,讓我很震撼。

無論上人是否升座,溫馨座談照常舉行,師兄師姊照常報告分享,一切都非常的如常。(攝影/張阿英)

24日是我第一次親身體驗送駕,這天上人預定前往新竹主持歲末祝福。一早,志工列隊在大廳兩側,練習著送駕儀軌及唱誦,許久,主持師兄說:「上人今天會留在桃園。」就這樣輕輕的一句話,沒有過多的解釋。這時,師兄師姊立刻回到各自的崗位,沒有竊竊私語及慌張的樣子;這是平時的訓練有素,就如上人教導我們要如常接受無常。

接連著兩天,我感覺到的是一切都很如常,溫馨座談照常舉行,師兄師姊還是照常報告分享。我們在海外,平常沒有和上人這麼貼近,可是貼身有沒有貼心,真的是看眼下這個時候。我覺得學習最多,也很佩服的,就是敬師如師在,然後如何將上人的教導應用在生活上。

英國慈濟志工響應「大愛共善、救拔苦難」馳援土敘地震募心募愛,於劍橋街頭擺攤義賣,梁欣伶(中)向捐款民眾合十道感恩。(2023/05/13;攝影/王素真)

這兩三天我不斷在思考,送駕或溫馨座談時,如果我身在英國,透過連線卻未見上人如預期的出現時,我心裡一定會非常慌,這時要如何將心凝聚,真的不容易。

在海外,我們看到的都是連線或大愛台畫面,當我身處現場,除了感受到發生的過程,還能感受到精舍常住師父及法親,他們如何面對這樣的過程。看到常住師父、合心的師兄師姊,共同呈現出讓大家安心、有依靠的感覺,在海外,就缺少這樣的因緣與機會。我思考著,如果是我要如何安大家的心?我其實很沒有信心。所以,這次隨師,是很珍貴的一次學習因緣,讓我思考怎麼安大家的心,還有引領大家的心。

英國慈濟志工舉辦人文精進營,適逢慈濟57周年,志工於莫爾文丘陵舉辦朝山活動。梁欣伶(前左)和參與朝山的眾人以恭敬及虔誠的心,在接近零度的氣溫下,三步一拜,向天感恩、向地懺悔。(2023/04/09;攝影/王素真)

我也曾聽人說,在海外本來就沒有跟師父這麼貼近,所以師父在或不在,可能影響不大,可是對台灣的影響就很大。但我看到的,反而是不一樣的情況。因為在台灣可以常常有上人的叮嚀與調整,上人也是慢慢給大家一個心理準備,所以不會是很突然的情況。雖然師徒之情會很不捨,可是當下該做的事,大家仍會繼續去做,這是上人給我們的指導。

在海外,雖然沒有很貼身,但我們的心,有沒有一樣的「靜思」,這真的是看我們的心。

◎心的方向及自我期許

英國有台灣的六倍大,目前只有一個分會,慈誠委員加上今年新受證的人數共有37位,約有一半集中在倫敦地區,其他則分散在各地。因為距離的關係,彼此之間往往要花費三、四個小時,甚至五、六個小時,所以心的凝聚較不容易。

英國倫敦慈濟人文學校歡慶新春活動,志工發送福慧紅包祝福小朋友,讓學生體驗歡樂的中國新年。(2022/02/06;攝影/朱建隆)

早期在倫敦,我們有開設一間中文人文學校,這所學校的因緣就比較具足。因為我們常說「富貴學道難」,也由於英國當地有學中文的需求,因此從人文著手。但慈善是慈濟的根,所以慈善訪視還是持續進行;尤其英國是留學國家,也是旅遊國家,有許多台灣人來到這裡,而外出難免會發生意外,因此除了既有的慈善訪視外,台灣代表處也會聯繫慈濟人做關懷,也常接到本會的訊息,表示有台灣人需要協助。

早期英國第一顆種子黃慈華師姊,她剛開始做慈善時,曾到倫敦地鐵站尋找街友,一一詢問是否需要幫忙?她以一種很草根、很單純的心念來承擔。當時,上人聽到她的故事時曾慈示,在英國做慈善是如此困難,但不要因為困難就不做,而是要讓大家知道,無論再怎麼難,這位師姊還是去做。

英國愛丁堡街友關懷活動,慈濟志工準備毛毯、保溫杯、香皂、手套等物資包,走上街頭發放給遊民朋友。圖:梁欣伶(左)一早從劍橋搭五個小時的火車來到愛丁堡,為街友送上溫暖。(2019/12/21;攝影/王以潔)

英國分會已34年,雖然草根的做法與精神要保留,但我認為是時候需要更進一步提升。尤其在英國這種高度開發的先進國家,做慈善要非常有敏銳度,因為英國有許多慈善團體,政府的福利制度也相當完善,除了要有敏銳度,還要在眾多資源下,發掘哪一塊是可以著手進行的?當然這不是表面可以看得出來,而是要深層了解。

例如發生火災或水災時,政府一定馬上提供場所安置讓災民有地方住,但他們不一定會去住,因為家裡或許有他需要的東西,諸如醫療儀器、藥品等;倘若災民的住家可以正常居住的話,政府也不會強制他搬出去,但這不代表他不需要援助。所以身在福利國家,我認為要有一些思維的轉換,雖然政府提供選擇,不代表慈善團體不能做事,只要有需要,我們還是可以並且主動伸出援手。

英國劍橋首次環保活動,梁欣伶(右)將回收的垃圾再做整理,垃圾袋可再循環使用。(2019/11/24;攝影/王素真)

再者,福利國家會有某些法規上的要求與限制,譬如隱私權、多元化及平等,我們要如何落實上人告訴我們,宗教和慈濟的大愛是不分國界,同時顧及不同民族、性別上的平等?在英國,不只是努力實踐上人的精神理念,而且要予以文字化,以真實的行動來落實。

舉例來說,當我們在當地上多元平等課程時,老師用一張火車的圖片,車廂內有黑人、白人和華人,每個人的表情都不一樣,有的戴著耳機,有的在看書,接著老師問,若在火車上,你看到這幾個人,會想坐在哪一位的旁邊?

每個人選擇的理由都不相同,都是在發掘自己的潛意識。就像我們知道上人大愛的精神,但潛意識需要經過更深層的內省,否則反應出來的,可能是直接的習氣以及不自覺的偏見。所以,我們在上這些課程時,其實更相應到上人的法。

歐洲慈濟志工精進研習營首次在德國漢堡舉行,來自德國、英國、法國等地志工齊聚一堂精進學習。梁欣伶(左)主持「設計思考」,引導學員分組討論如何募心募愛與深入慈善。(2019/08/24;攝影/石世華)

因此,當我們在落實法規的同時,如何結合慈濟的精神理念並相融合?落實慈善時,可以提升在地的量能,同時讓心念更契合上人的精神?這都值得我們深思;因為唯有落實在地,我們伸展出去的枝葉才會扎實。上人常說,要借力使力,當我們自己建立好基礎,其他的團體才會更信任我們,進而形成一個合作共善的基礎。就如台灣慈善基金會正在做的關懷士、防災士等課程,都具有專業化的訓練。

「淨化人心、祥和社會、天下無災」,是上人恆常的願力與使命。雖然英國慈濟人散落在各處,可是我們有能力將上人的理念傳出去,也期許自己能夠成為那股帶動的力量。


【梁欣伶小檔案】
2000年加入新竹區慈青,2009年到德國修博士學位,2014年畢業後到英國工作。在歐洲慈濟人持續接引下,驚覺自己該「回家」了,2019年在英國培訓受證。2022年受負責人朱建隆師兄推薦為副負責人之一,承擔英國會務。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