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源與傳承

0觀看次
A- A+

分享/楊凱丞(誠愿)
整理/編輯組

今年21歲的楊凱丞,正在美國讀研究所,攻讀博士學位,即使課業再忙,始終沒忘記慈濟帶給他的感動。(圖片來源/大愛新聞擷取畫面)

藉著此次分享,有一些感恩的話想要說。

首先,是對杜俊元師伯的感恩。他的人生經歷,讓我想起上人在薰法香開示中提到,生在「忍土」是件不容易的事,然而只要有法,就能夠忍辱;相反的,如果沒有法,則會苦不堪。

這幾天隨師的過程中,經常聽到從尼泊爾佛國歸來的菩薩們分享,他們以拜《法華經》的虔誠精神,走在這條菩薩道上,讓誠愿非常的感動。就如在〈安樂行品〉中,上人開示,佛陀談及菩薩道與持《法華經》,是個難又難的事,可是文殊菩薩以其智慧向佛陀提問:「要怎麼走這條路,才能夠無障礙?」透過上人的開示,我了解到要能夠無障礙,就是要看見一條路的「源頭」。

楊凱丞(右)來到南加州就讀研究所,中西洛慈濟志工熱情歡迎他加入慈濟大家庭,特地舉辦歡迎茶會,介紹所屬的組隊及認識本地志工。(2021/07/31;攝影/駱淑麗)

一年前我回到精舍,當時剛經歷了見習、培訓、受證。在這過程中,我感受到師兄師姊們有如父母般的愛與溫暖。當時,我和上人分享我所感受到的家人溫暖,上人說:「溫暖確實一直都存在,不過不管講什麼,都要講到它的源頭。」當初那個種子是什麼,其實就是一個「慈悲心」。

而我在與資深菩薩互動中,我常問他們:「做慈濟三、四十年,今天還在慈濟的原因是什麼?」他們總是提到:「就是看到師父的慈悲心!」後來,我才明白,這就是上人所說的「源頭」,那分的慈悲心;這不是源於一個人、一件事,而是來自一念慈悲心。

美國加州食物發放前置作業,楊凱丞(前左)與志工合力打包蔬果。(2021/09/11;攝影/曾永忠)

若要描述這分慈悲心,就是要抱持不怕受傷、不怕挨罵、不怕挨打,也要去救人的精神,而上人就是這種精神。在救人的決心下,即便用自己的骨頭當筆,以血當墨,也要拯救一個人的性命。這種決心與慈悲心,正是資深菩薩所分享的「師父很慈悲。」他們因為見證到師父的慈悲,決定一輩子都要做慈濟,不只是一輩子,還要生生世世,這就是精神上的傳承。

無論幫助什麼人和哪一個國度,上人都不希望幫助這些人,僅僅是五年或十年的事,他希望有人能夠傳承,才是真正對苦難人有所交代。假若沒有傳承,這種情感上的幫助,仍無法達到上人所說的慈悲心。所以,傳承是多麼重要的一件事。

慈濟57周年系列活動,美國總會舉辦佛誕祈福中英雙語浴佛典禮。楊凱丞擔任獻供人員。(2023/05/14;攝影/駱淑麗)

然而,傳承的方向究竟是什麼?我在慈濟這條路上,所看到的就是一個「小」。就如50周年大藏經上人開示中提到「小,可是無量。」因為集中大家小小的力量,才能看見現今的「無量」。

而師父慈悲心的源頭,又在哪裡?那是一種持《法華經》的堅定和無私付出,雖然微小卻無量;毫光集中起來,就是一盞燈。因為有了佛法,有了「上人的慈悲心」,就算再長遠的路,只要有了心裡的那盞燈,就不怕外面的世界黑暗。

很感恩上人,也很感恩每一天都有前輩在為我鋪路,當我的典範。我的委員證是六萬多號,就會想到有六萬多位委員與慈誠,在我受證之前為我鋪路,這種的力量實在很感恩也很感動。

(12月18日 上人行腳朝會分享)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