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個好好聽話的弟子

0觀看次
A- A+

撰文/張美齡(臺中)

「上人,您的教導改變了弟子。我可能不是上人最好的弟子,但是我會好好學習,好好做慈濟,做一個好好聽話的弟子。」來自印尼北干的林文發與上人分享他走入慈濟的改變。

◎改變自己 修復親子關係

林文發離鄉到外地求學,這才深刻體會到父母親的愛,從此與父親的關係逐漸好轉。(攝影/童茹棠)

林文發從小生長在漁家,在十二位手足中排行第六。由於家中子女眾多,雙親必須辛勤工作,才能支應繁重的家庭開銷;然而父親的好賭,使得家計更是雪上加霜。從小學三年級開始,林文發就得協助媽媽處理家務,倘若怠慢,便會招致脾氣暴躁的父親處罰;因此,他從小與父親的關係並不融洽。

小學畢業後,林文發因離鄉到外地求學而與大哥同住。在離家這段期間,他深刻體會到父母親的愛,於是他與父親的關係才逐漸好轉;高中時期,他除了擔任家教外,也到舅舅家打工,讓他學會了自力更生和獨立生活的能力。

2023年12月1日,林文發(左)接受專訪後,抽到「助人的同時也是淨化自己」的《靜思語》,而這正是他生命的寫照。(攝影/羅勇輝)

婚後,林文發育有兩兒一女,許是承襲了父親暴躁的脾氣,時常因為孩子們做錯事而處罰孩子;經太太提醒,他才恍然大悟,後悔自己的壞脾氣。雖然他事後主動抱著孩子道歉,並教導他們不能有不軌的行為,但孩子們依舊很怕他。

2018年,朋友林慧芳邀請林文發一同前往老人院為長者理髮和沐浴。這是他首次感受到慈濟的美善之處,也因此認識了慈濟並投入志工活動。

進入慈濟後,林文發參與讀書會,聆聽上人開示,同時閱讀《證嚴法師說故事》和《人間菩提》,並反省自己過去的行為。在讀書會中,他偶然聽到《靜思語》中的一句話:「要改變別人先改變自己,因為要求自己比要求別人容易。」他突然醒悟並開始改變自己,並以身作則成為孩子的良好典範。不知不覺中,他和家人的感情越來越好,孩子有事也願意與他分享。

◎吉祥月《水懺》 帶動全家茹素

2023年12月1日,「慈濟海外培訓委員慈誠精神研習會」上,林文發(前左二)專注寫下精舍師父分享的重點。(攝影/李彥緰)

大兒子十七歲時,曾提出茹素的要求,但林文發擔心成長中的孩子會營養不足而拒絕;但本性善良的他,為了替全家植福,開始跟著朋友進行「放生」活動。但進入慈濟後,他聽到上人說:「最好的放生,就是茹素。」

2019年,林文發受邀參加七月吉祥月《慈悲三昧水懺》演繹,而這項演出,必須茹素一百零八天;從那時起,他開始吃素,並帶動全家一同茹素生活。

茹素後的林文發,發現自己的心變得比較清淨;全家茹素後,餐桌上不再有廚餘;相較從前葷食時,常常剩下許多魚和肉,讓他感到很不自在。

◎新冠疫情 明白捨意

2023年12月2日,林文發(前右三)於花蓮靜思堂參與歲末祝福暨接受上人授證。(攝影/童茹棠)

剛進慈濟不久的林文發,尚不了解「捨」的意思。從前幫助人時,他總希望全村的人都知道,以期獲得感激,為父母爭光。然而,隨著上人教導大家要「付出無所求」,他便開始思索這個觀念。

林文發因從事文具、五金等經營事業,於2019年9月受邀來臺參與全球實業家靜思生活營,因此更認識了慈濟的四大志業。

當新冠疫情蔓延之時,他身邊許多親友驟然離去,感受到上人常說「人生無常」、「萬般帶不去,只有業隨身」、「無用之用,是為大用」等;因此,三年疫情他捐了五個榮董,真正體會到「捨」的意義。

◎父母恩重如山 把握機會報答

林文發進慈濟後,學到「父母的恩情重如泰山」,上人也曾說,要把握機會報答父母恩。(攝影/童茹棠)

過去,林文發以為孝順父母,就是每個月寄錢、過年回去看看他們就夠了,没想到這還談不上「孝順」。進慈濟後,他學到「父母的恩情重如泰山」,上人也曾說,要把握機會報答父母恩。

目前,林文發已將父母接到家裡一起生活,他和孩子、太太說:「阿公和阿媽跟我們住的時間不多了,只要一句關心、一個微笑、一個陪伴,阿公、阿媽一定會很開心。」

他很感恩太太如此用心地照顧公婆,並親自帶著兩個兒子跟隨慈濟志工到老人院等機構進行關懷,體會人們步入老年的心境與需求,也接受老化後的雙親,並更加孝順。透過這樣的過程,進而影響兒子一起投入照料阿公阿媽,讓他能專心於事業。

林文發(左)受證後,大兒子隨父親的腳步參與慈誠培訓,而二兒子目前也是慈濟慈青的一員。(攝影/楊凱誠)

目前他的事業逐漸傳承給二十三歲的大兒子,而大兒子也參與慈誠培訓。目前就讀大學一年級的二兒子,則是慈濟慈青的一員。

「很感動!改變了自己,還帶動全家,父慈子孝。」上人讚歎他教好孩子,就是孩子的典範;全家和睦,就是標準的慈濟人。

 

(2023年,第三梯「慈濟海外培訓委員慈誠精神研習會」)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