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釋德應
可以從三餐中與大眾結一分善緣;有因緣為眾人服務,是件很有福報的事,要好好珍惜。(攝影/編輯組)
這是受戒回來後,第一次輪到大寮當典座(煮菜),感覺分外不同。感恩可以從三餐中與大眾結一分善緣;有因緣為眾人服務,是件很有福報的事,要好好珍惜。
出大寮的第一天,雖然精神體力還沒恢復,但一直以來有個心念告訴自己,除了補眠外,一樣如常上早課、早齋、午齋......做到了,心裡也會很踏實。
入大寮前,大寮資深師父──德映師父,特別叮嚀11月8日立冬,要煮補湯讓大家溫補身子;這一分設身處地替大眾著想(利他)的心,令人感動。而前一梯進大寮的德讅師父和德仁師父,一聽到要做蒟蒻,馬上分享寶貴的經驗,增加我們的信心。製作當天,德映師父、德仁師父更義不容辭前來傳承,使整個過程流暢有效率。
感恩德仁師父(左)、德惟師父(右)前來幫忙做蒟蒻,加速了備菜的速度。(攝影/釋德應)
感恩德杭師父分享紅麴麵腸的做法,從做中學,讓我體悟到,其實調味就像調心一樣,恰到好處才能人圓、理圓、事圓。再者,感恩挑菜組與洗菜組人員的協助,德杭師父、德恬師父、德佑師父特別將打掃工作略作調整,幫忙加洗好幾籃的油菜,成就早餐中的小菜──雪裡紅。
感恩的事說不完,除了付出外,也要感恩這麼多人來享用餐點。固然烹調技法還處在半生不熟階段,我也沒有十八般武藝,但或許是誠意方殷,有備足夠的量,以應不時之需。用餐期間到用餐區留意有無缺菜待補,特別是氣候變冷時,小瓦斯爐現場加溫是最實際的,將心比心,希望晚到用餐的人,也能感受到大家庭的溫暖,享有一定的溫度。
跟著德杭師父學做紅麴麵腸,讓我體悟到,其實調味就像調心一樣,恰到好處才能人圓、理圓、事圓。(攝影/釋德應)
擅長製作辣椒醬的德惟師父,也是典座之一,他不時地思考設計與調整菜單,用心搭配菜色,遇問題即時請教經驗豐富的師父或擅長烹調的菩薩。無論如何,想盡辦法以現有的食材,提供最美好可口的佳餚供大眾品嚐。
此外,令人感動的是,常喜歡自我祝福「我是年輕人」的德棨師父,實際上早已年過七十,卻精神敏睿、手腳俐落。他在湯品方面頗用心,一次煮味噌湯,發現冰箱沒有辣味味噌調和,隨即拿起辣椒醬替代,靈活應變力令人讚歎!尤其兩三天前,發現氣溫驟降,他趕緊到菩提區(用餐區)將鐵捲門降下,讓菜保持溫度,不被寒風吹涼。小小的細心,對大眾是大大的貼心,期望暖口入人心,真是值得學習的榜樣。
將鐵捲門降下,讓菜保持溫度,不被寒風吹涼。小小的細心,是棨師父對大眾大大的貼心。(攝影/釋德應)
同時,也非常感恩輪到切菜及整理周邊的德怡師父與德玵師父,他們給予典座很好的支持與協助。當德怡師父知道需要香料時,二話不說到菜園裡採摘;不久,一盆挑好又洗好的九層塔出現在眼前,香氣四溢,久久不散,簡直比宅急便還服務周到。遇到需要支援煎煮豆腐時,也會當不請之師挺身而出,就像輪子卡住般,經他順勢推一把,關卡就過了。至於認真打理大寮周邊鍋物等細項的德玵師父,總會即時帶著志工一起整理,讓我們有清淨舒服的環境,十分地盡責。
感恩耒來師父與桂香師姐也多次從菜園裡供應的香菜和九層塔,為我們的菜色香味加分不少。
感恩長期發心在大寮支援的香積菩薩──阿霞師姊、金曄師姊、春嬌師姊,以及短期前來支援,善於烹飪的美足師姊,她們像飛天菩薩般,只要有需要,隨即支援。而這幾天,遠從臺中、臺北跨縣市及花蓮本地的香積菩薩,個個將家務、事業與社區勤務安排妥當,回到心靈故鄉點滴付出,體驗修行生活。
感恩長期發心在大寮支援的美足師姊(左起)、阿霞師姊、金曄師姊、春嬌師姊,她們像飛天菩薩般,只要有需要,隨即支援。(攝影/釋德應)
感恩大寮組的師父,也是我們諮詢的對象,當有問題請益時,他們也樂於分享。還有,許多默默付出的師父與菩薩們,由衷感恩。在初冬的日子裡,大家齊心合力,倍感溫馨。
一念單純的心,一點點的用心,在大家的合和互協下,期望人人可以攝取到營養。打從一天的開始,就有好心情、好體力,一同為利益人群而努力。
回想受戒不在精舍期間,執事空缺有賴同修們的代勞補位方可成就。在戒場學習的日子,所做勞務時間短,較不花體力,諸多種種都是眾人為我們服務,感恩之情難以言喻。
如今回到精舍已滿月,有幸在精舍繼續付出,真的很感恩與珍惜,如同證嚴上人的《靜思語》:「付出,其實就是最大的收穫。」
當我們用感恩心回饋與延續,到頭來,會發現「利他」是利己的開端;「覺己」是覺他的根基;「感恩」是淨心的法寶。
讓我們好好跟著上人的腳步與方向,向前邁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