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10晨間分享】矢「志」「鴻」願 守護宜花東

0觀看次
A- A+

撰文/張貽翔

花蓮慈濟醫院成立「二十四小時救心小組」,張子明(右一)、林碧玉(右二)、王志鴻(右四)(1998/08/27攝影/黃秀花)

現任花蓮慈濟醫院副院長的王志鴻醫師,1957年出生於高雄縣梓官鄉(現改為高雄市梓官區),幼年跟隨著父母搬到屏東縣林邊鄉竹林村。四年級之後又搬到高雄就讀新興國小及新興國中,接著考上高雄第一學府高雄中學。

勤學的王志鴻很順利的考取中國醫藥大學中醫學系,畢業後在成功嶺當軍醫官一年多,退伍後旋即到台北國泰醫院心臟內科任職,1991年主動到花蓮慈濟醫院擔任主治醫師,至今已經過了三十三個年頭。

東區慈濟人醫會台東海端鄉義診,關山慈濟醫院王志鴻院長細心問診。(2005/02/27攝影/蘇芯右)

三十多年前,除了王志鴻醫師,宜花東沒有會做侵入性治療的心臟科醫師。某天半夜兩點多,部立台東醫院的內科醫師來電:「現場有一病患心跳只有二十多下,能不能幫忙?」

「有沒有一些促進心臟跳動比較快的藥?」王志鴻醫師回問。

「他們連兩種比較和善的,可增加心跳的強心藥物都沒有,只好施打急救用的強心針。」王志鴻隨即帶著暫時性心律調節器坐上救護車,「喔~咿~喔~咿~」的鳴笛聲劃破了寧靜的夜空,為了搶救生命,不到兩個小時就抵達部立台東醫院。他立即在病房為病患裝上暫時性心律調節器,接著又把病人帶回花蓮慈濟醫院診療。

1993年,王志鴻醫師成立心導管室,當時心導管的設備所費不貲,三十年前約需六千萬台幣。時任花蓮慈濟醫院院長的曾文賓醫師,心想:「花這麼多錢投資在這個小毛頭身上,他到底會不會做啊?」「儀器買一買,不知道他什麼時候又要跑掉了?」王醫師幽默的回憶著當時的情景,大家聽了都哈哈大笑!

就這樣,整個心臟科的醫療網就在花東建立起來了。

花蓮慈濟醫院為全臺灣第三家、東部第一家引入「血管內衝擊波鈣化處理技術(Intravascular lithotripsy,簡稱IVL)」的醫療院所,並於2023年2月完成東部首例使用IVL治療的手術。(2023/02/22攝影/鍾懷諠)

「心臟病發作時前15~30分鐘,有較高的猝死發生率;當下如果能有很好的救護,就有機會讓病患恢復良好;但是如果沒有在那黃金半小時內施以急救措施,就會錯失救命的機會。」王副院長多麼希望能把每一位在鬼門關徘徊的病人搶救回來,因此發展到院前的救護是非常重要的一環。

目前花東地區每一部救護車上,都有自動心臟按摩器、心臟電擊器的配備,以及心電圖的操作器,結合高級救護員養成的普及,就是希望能在到院前發揮緊急救人性命的良能。

「以前還沒有這些急救配套措施之前,台東是全台灣心肌梗塞死亡率最高的縣,花蓮是第二高。」王志鴻說:「救護車有了這些設備後,花東地區的心肌梗塞死亡率就大幅下降。」

「如果有疑似心肌梗塞的胸痛症狀,建議要撥打119叫救護車,不要自行前往醫院就醫,因為只要上了救護車,你的安全就多了一層保障。」王副院長藉此機會向大眾宣導,這是民眾的福祉。

王志鴻醫師初到花蓮慈濟醫院時,宜花東地區只有他會做心導管手術,如今栽培出不少後輩,他目前手下有14位心臟科醫師,其中有五位博士,共同承擔起慈濟大學醫學院的教學、臨床實習,還要訓練其他年輕醫師等重責大任。

挪威科技大學醫學生在花蓮慈濟醫院見習,由王志鴻副院長示範心導管教學。(2010/06/24攝影/彭薇勻)

心血管疾病的治療日新月異,最重要的是要做好預防措施。心肌梗塞是大家很難接受的無常,大約有5%無法早期預防,但是有95%是可以預防的,這是一種可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疾病。

首先,我們要對自己做風險評估,但不要過度恐懼。哪一些人比較會有這些心血管的問題呢?第一,如果家裡有人很年輕就有因腦血管或是心血管疾病猝死的病史,這會是很重要的因素。男性四十五歲以前或是女性在五十五歲以前發病,都算是屬於年輕族群的病史,這一類的家人必須多加注意。其次是三高患者──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加上抽菸,這些都屬於高危險族群。

如果經濟允許,王醫師建議男性四十五歲以上、女性停經後五年,要做三種檢查:一、頭部核磁共振。二、頸部核磁共振。三、胸部的多切電腦斷層。以上三種檢查,可篩檢出沒有症狀性的突發致命疾病,如果檢查結果正常,可以五年追蹤一次即可;若是檢查報告有異,半年至一年必須追蹤一次。

「預防重於治療」,應該要確切落實在自己的生活作息當中,就如同上人教導我們要重視「因緣果報」;我們要播下善的種子,時時檢視自己的身口意是否清淨,才能有甜美的果實。

台北市信義區靜思書軒誠品信義店《救心:王志鴻副院長和他的心臟內科團隊》新書分享會(2021/11/11攝影/江昆璘)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