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區人醫偏鄉行 個案得救了

0觀看次
A- A+

撰文/張美齡

張先生蟄居在臺中新社深山,過著與世隔絕的日子。(攝影/洪利當)

由華山基金會轉介的張先生,如野人般蟄居在臺中新社深山,與世隔絕。前往張先生家的路,是一段又一段的陡坡;尤其下過雨後,路面盡是落葉與水窪,越接近路越窄,雜草、樹木交錯,僅可容一人通行。

眼前低矮的鐵皮屋,門口兩旁堆滿比人高的垃圾,隱隱飄出酸臭味,屋子環境髒亂,滿是腐臭雜物,目睹環境讓人極為不捨心疼。然而獨居的張先生拒絕任何人到訪,慈濟人幾次到訪都被拒絕。

◎用心探訪 融化冰冷的心鎖

慈濟人想到證嚴上人所說,「要把握因緣,不要放棄任何一個人。」因此,鍥而不捨地前往關懷。一段時間後,慈濟人的用心,終於融化他冰冷的心,他願意了,就這樣開始了慈濟人愛的接力。

一段段的陡坡,年過七十的紀邦杰醫師帶領中區人醫會成員側身挺進,難行難行。(攝影/洪利當)

一段段的陡坡,年過七十的紀邦杰醫師難行仍行,帶領中區人醫會成員側身挺進。好不容易進入陰暗的屋內,張先生聽聞親切的招呼,拿起手電筒照明,確定是慈濟人來訪。

屋內伸手不見五指,人醫團隊以手機的燈光照明順利量血壓、血糖和血氧;見他左膝蓋的傷口用紙包起,再以繩子綁著,就是不給看,更遑論換藥了。

蘇瑋苓護理師說,「我們把紗布跟一些換藥的東西,留在這裡,需要的時候,您隨時可以使用,好嗎?」張先生情緒不安口氣煩躁地說,「不用!不用!妳放著也沒有用,我還是會當垃圾丟棄!」他執意不治療,並大聲咆哮對家人的不滿。團隊只得配合,給予就醫建議及祝福。

據了解,張先生曾經做了四次膝關節置換手術都失敗,所以他不願再就醫,演變成慢性骨髓炎。雖然沒有化膿,不會發燒,但是傷口不癒合,卻因為疼痛無法走路,所以幾乎都坐臥在床。

靠著手電筒微弱的燈光,人醫會醫護才能順利為張先生完成量血壓、血糖和血氧;以及診療膝蓋上發黑的傷口。(攝影/林昕怡)

◎一盞明燈 照亮好心情

愛是無盡的財富,持續關懷相信一定可以打開他的心鎖。慈濟志工羅仕相心想,「人醫會都有這樣的精神承受,我們為什麼不能學習呢?」因此,社區的慈濟人,想到張先生既然沒辦法外出採買,所以不定時給他送乾糧等食物過去。端午節前夕,羅仕相順道送去兩個粽子及其他東西,問了張先生,「下次來關懷您好不好?」他點頭示好。

兩週後,慈濟人再次登門,他卻說,「叫你們不要再來了,怎麼又過來?」羅仕相回說,「大哥,上次不是說好,我們可以繼續來關懷您嗎?」他卻沉默以對。並告訴他,「改天人醫會來看您,要給人家機會喔!讓醫師幫忙診療腳上的傷口才會痊癒,行動才能夠自由,可以自己外出買東西。」張先生仍然低著頭不回應。

一組四個充電式的燈泡,為張先生帶來生命的光明。(攝影/朱鳳美)

翌月,人醫會再次來到張先生住處,經過醫護和志工婉言相勸,才讓醫護團隊為他診療已經變黑的傷口。

接著,慈濟人希望為他改善居住環境,曾提及為他裝設照明設備,也被他強悍拒絕。就在杜蘇芮(2023年7月底)颱風過後,再前往關懷時,他的心情完全不一樣了。2023年8月1日,慈濟志工偕同當區里長蔡嘉宜前往關懷。他們準備了熱食便當,及一組四個充電式的燈泡,張先生看到那一盞燈很高興。

明亮的燈光照射下,屋內到處都是垃圾。慈濟志工朱鳳美對他說,「大哥,這些東西那麼多,是有用還是沒用的?」他說,「沒用的啦!沒用的。」「不然,我們幫您清一清好不好?」「不要啦!不要啦!如果讓你們幫我清,人家會說我。所以不要、不要,我不要......」自尊心很強的張先生不斷地拒絕。

◎里長介入 個案有救了

年輕的蔡嘉宜里長見狀開口了,「叔叔,我來請人不定期幫您把路清理,讓它明亮些,好讓慈濟人醫會,或是師兄師姊來的時候,比較不會被絆倒。」張先生聽了露出微微的笑容來。

經過多次接觸,慢慢讓張先生的心房打開。幾經探詢,了解他年輕時遭欺騙,對人缺乏信任感。他害怕離開這個屋子時,他的土地可能被親戚賣了,所以他缺乏安全感,更長期得不到關愛。

對人缺乏信任感的張先生,終於敞開心胸讓慈濟人為他整理一屋子的髒亂。(攝影/朱鳳美)

8月7日中區人醫會及東勢社區慈濟人,在臺中靜思堂,與證嚴上人溫馨座談,輪番說著關懷張先生的經過。

上人感嘆,長久以來沒有人去關心他,這時候能夠去關懷他,慢慢地建立他的信心。有機會的話,跟他溝通,帶他到長照中心來,這樣才能讓人安心。上人感恩所有投入慈善訪視及人醫團隊,長期的用心關懷。

上人期勉大家,慈濟不分職業、不分功能,只要有心都是在人間社會中,有慈濟因緣,就將這樣的人都會集過來。「與諸上善人,聚會一處」,很多都是有心的善的人,共同集合來到慈濟。但是有的人因緣不夠,也許他的因緣就是你。所以,人人只要發一念心,應該有緣;但是就是缺少我們去招呼他。因此上人常常告訴大家「因緣」,因就是種子,緣就是大地。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