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魏玉縣
孩子的希望在教育,上人不忍師生必須忍受酷暑,在帳棚,或是簡易教室上課,於是認養重建51所學校,稱之為「希望工程」。(20230728攝影/游國霖)
「我是工程師」、「我是設計師」、「我是藥師」......2023年中區《無量義 法髓頌》演繹畫面上,出現了九二一地震「希望工程」學校畢業生,現況的畫面。這段畫面帶領觀賞的會眾,將記憶重新拉回1999年9月21日。
921地震,東勢國中教室的梁柱因強震而龜裂,鋼筋亦外露扭曲。(1999/09/21攝影/徐明江)
當天凌晨一點四十七分,一時的天搖地動,許多家庭家毀人亡(傷),很多學校也在這場地震中受損嚴重。「為了救災,我兩個月時間都是在這裡(中部)。」上人在2023年8月6日的開示中提及,地震後,他看見九九峰在震後的樣貌,不禁感嘆大自然的威力。「那麼雄壯的大山,經不起地表一震,就可以讓這麼雄壯的大山,整層的皮像剝皮一樣垮下來。」
慈濟接續投入安身、安心、安生活的救助工作,除了全省動員募款,海外四十多個國家的慈濟人也沒有缺席。孩子的希望在教育,上人不忍師生必須忍受酷暑,在帳棚,或是簡易教室上課,於是認養重建51所學校,稱之為「希望工程」。這些學校歷經四年七個月的建設,陸續落成啟用。
大愛為梁、智慧為牆;上人說,希望工程是千年不倒的學校。(20230728攝影/蕭必亨)
大愛為梁、智慧為牆,每所學校在興建過程中,上人都去看過,甚至伸手去摸學校的柱子、牆壁。陪同的工程師告訴上人:「師父,這是八分的鋼筋;這根柱子有八根,還有箍筋,都是五、六分,可以抵得住八級以上的地震。」上人聽了覺得很安心,因此告訴大家,在學校遇到地震,不要跑出去,反而要進來。因為激烈的大地震,地會裂開,但是這所學校的地基、鋼筋都很牢固。
「當初蓋起來不覺得新,現在看起來不覺得舊,是千年不倒的學校。」上人強調,每一所學校的造型、每個角落,寬與窄、高與低,工程人員都很用心去測量、去照顧,所以是很鞏固的學校。
921希望工程學校畢業生許嘉筠說,「有了新的建築之後,我們的上課時光過得非常的愉快。」(擷取大愛新聞畫面)
地震過去二十四年了,當初在希望工程學校上課的孩子,已經長大了,他們在8月6日前來臺中靜思堂,分享他們當年的情況。其中,瑞城國小畢業的許嘉筠提到,那時候是9月,天氣還非常炎熱,每天在帳棚內上課都流得滿頭汗。「有了新的建築之後,我們的上課時光過得非常的愉快。」
志工在校園付出的身影,也深深影響這群孩子。東勢國中畢業的劉詠鯤就提到,「對我來說,慈濟也是一種心靈上的領航,我可以知道,一個人或者一群人的力量,是有多麼的大。」
921地震發生在九月,天氣非常炎熱,師生在帳棚內上課,經常揮汗如雨。(李朝森師兄資料照片)
上人之後也提到,「每一次回到中部來,感覺到那一分心靈的價值觀。多少慈濟人,不分南北、海內外,大家會合起來,都是愛的能量。」當時在捧愛心箱募款的志工,有時只募到幾十元,或幾百元。有人就跟上人說,是不是自己人捐一捐就好了,不要那麼辛苦地走上街頭?上人回答,「不一樣!捧著愛心箱,讓這一群看不見災難,也不知愛的能量有多麼大的人,有參與的那一分的快樂,所以你應該走出去。」
上人想的是,讓平時不做愛心、不付出的人,也能當場起了善的念頭。「即使他捐的不多,但是也有一念心要幫助人,也有一念心參與建築,讓希望工程能早日完成。」上人希望人人有機會造福,因為這也是鞏固社會平安的關鍵。
921希望工程,北區慈誠隊、社區志工及東勢國中學生約三百人,齊聚校園協助景觀工程。(2002/01/19攝影/徐明江)
當時援建的51所學校,慈濟都有為他們編寫校史,包括地震前,以及慈濟為其重建的過程。上人此時也感慨,現在在希望工程學校就讀的學生,以及教書的老師或校長,是否知道這個學校曾經有過多少人陪伴,才能重建起來?「已經寥寥無幾了!」上人說,不是有得失心,只是感慨時間已過,「這種人世間的記憶,也會很快被淡忘掉。」
不過,善的效應並不會因時間的過去而消失。上人說,從那時候開始,每一次國際間有災難,慈濟人總是很甘願去救濟。臺灣地小,有的地圖上甚至找不到臺灣,「我就說,就是很小,才要讓它亮,亮度要提高,讓臺灣,人人都心中有愛。」上人期盼,不論哪一個國家,發生什麼樣的災情,臺灣這塊小小的土地,也可以發光發亮、造福人間,「哪裡有災,我們就要往哪裡去幫助,這就是『菩薩雲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