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張文黛(花蓮)
2023年6月25日,新加坡、馬來西亞慈濟志工團隊來到牧羊女村為居民舉辦健康講座;活動前志工帶著孩子進行團康活動,大家玩得不亦樂乎。(攝影/洪德謙)
「上人,我們回來了!」新加坡與馬來西亞志工,從佛國故鄉印度與尼泊爾回來精舍,向上人親切問候及分享,他們在佛國親耳聽到,與親眼看到的各種人事物......
「我們很有福報,能呼吸到佛陀呼吸的空氣與踏過的土地。」
「上人要我們『聽極微音、看極微光』,這是很大的功課,要我們去思維。」
馬來西亞志工陳吉民向上人分享,他透過「極微音、極微光」,看到了每個人不同的特性,也體會到《無量義經》的意義,更印證《法華經》中的每一個故事。
◎牧羊女廟的乞丐眾多
菩提迦耶的牧羊女廟由於遊客眾多,造成當地許多乞丐向觀光客乞討維生;經志工接觸了解後,得知有些人因身體有病痛或殘疾等因素,不得已成為乞丐。(圖片來源/大愛新聞截圖)
印度的菩提迦耶在兩千五百年前,是牧羊女供養佛陀乳糜的地方,為紀念牧羊女而成立的牧羊女廟,經常有來自全球的佛教徒到此參訪;也由於遊客眾多,因此造成當地許多乞丐,向觀光客乞討維生的特殊景象。
牧羊女廟在遊客最多的旺季,約有五十到一百名乞丐,每天平均約可乞討到八十到一百元台幣不等,勉強度日過活。而這裡的每位乞丐,都各自有著不同的人生故事;當志工接觸了解後,得知有些人因身體有病痛或殘疾等因素,不得已成為乞丐。
◎從接受幫助到日日存一把米
甘滿季很感謝慈濟的濟助,也因為這個契機,改變了他的日常。(圖片來源/大愛電視截圖)
今年六十歲的甘滿季,是眾多乞丐中的一名乞討者,他的生活很清苦,時常三餐不繼;當鄰居知道他的困境後,便將他提報給慈濟。
甘滿季的鄰居拉捷士說:「我遇到他時很難過,因為他被其他人欺負。他告訴我,他需要幫助,我就撥電話給士楊(Vivek),士揚是慈濟的志工。」
於是,慈濟志工帶著新鮮的蔬果與乾糧來關懷甘滿季。他感動地說:「有食物吃真好,謝謝你們送給我,我很開心。」
甘滿季跟著志工一同行善,從接受他人的幫助,到能夠幫助他人,也讓生活有所改變。(圖片來源/大愛電視截圖)
自從甘滿季接受慈濟的濟助後,他放棄了乞討的生活,開始跟著慈濟志工一起行善造福;他從手心向上,到手心向下,生活從此有了很大的翻轉。
舉凡在菩提迦耶舉辦的活動,慈濟志工都會邀約甘滿季一同參與,他跟著志工彎腰撿拾垃圾、整理環境、訪視等。有了慈濟濟助的生活物資,甘滿季也開始存米撲滿。
志工問:「在米撲滿存了多少米?」
甘滿季回應:「每天存一把米,我想捐出去做慈善用途。」
甘滿季以他力所能及的方式做好事。他說:「現在我感覺到靈魂的平靜,我再也不會去向他人乞討了,我想要幫助其他人。」
◎關懷照顧乞丐朋友並啟發愛心
加入慈濟後的甘滿季,覺得能夠幫助別人的感覺真的很好。(圖片來源/大愛電視截圖)
甘滿季除了自己當志工,也積極邀請其他乞丐朋友一起當志工,同時向村民說慈濟;當他看到上人的法照時,也抱持著恭敬、尊重的態度,向上人的法照頂禮。
新加坡志工李國香分享,有次關懷一位名叫甘谷的乞丐,他因腳中風沒錢看病,而李國香因過去曾有照顧過媽媽的經驗,立刻幫甘谷按摩。甘滿季看到李國香手快沒力了,他馬上主動接手;李國香也當場教甘滿季推拿的方法,他答應日後會來幫甘谷復健,並表示加入慈濟後,能幫助人的感覺很好。
◎堅定志工行發願不再行乞
新加坡、馬來西亞慈濟志工團隊在印度菩提迦耶推廣慈濟竹筒歲月,期能喚起更多人聚愛行善,幫助苦難人。(攝影/葉晉宏)
「上人,我們也在當地找到很多竹子,開始製作竹筒。」
志工在印度菩提迦耶找到很多竹子,甘滿季與村民,以及學習《靜思語》的孩子們,一起製作竹筒撲滿。
「我們要以工代賑的方式給他酬勞,但他拒絕了。他說慈濟給他物資就夠了。」志工蘇祈逢說。
甘滿季會挨家挨戶地說慈濟,也會唱竹筒歲月的歌。甘滿季堅定地說:「加入慈濟了,如果繼續行乞,會破壞慈濟的名譽,給慈濟帶來負面的影響。」他接著說:「我現在一樣很窮,沒有錢,可是我想跟志工一樣做好事,所以我只能貢獻我的時間,去幫助有需要的人。」
上人回應:「聽了也很感動,總是有因緣,這種真誠的愛,才有辦法感動到當地的人。」
(文稿資料來源參考:2023/6/3、2023/6/19、2023/7/8大愛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