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林純霞(花蓮)
精舍新講堂及上人會客室的小庭園,是上人在竟日忙碌之餘,可散步的小空間。(攝影/編輯組)
在精舍新講堂及上人會客室之間,常住師父用心規畫了小庭園,這也是上人在竟日忙碌之餘,可以散步的小空間。
小庭園裡花木扶疏、景致清幽,在常住師父及志工用心、用法照顧下,無論老樹新芽,無不碧綠青翠、生氣盎然。上人每每利用有限的空檔時間,在一片靜謐中踱步,諦聽大地「極微音」,也體證天地萬物的行蘊。
德惇師父平日安排上人的會客及行程,總貼心的「挪出」時間,讓上人在這片小天地歇憩片刻。眾弟子難得看到上人悠然的漫步,總是頗有默契的讓上人「多走一會兒」。
「上人歡喜,弟子們就歡喜!」德惇師父最是喜心。
草木皆有情。「根與根之間看似打結,但各有脈絡,都有生機在互動。」聽著上人細述對花草樹木的觀察,不禁感動於上人心靈的靜寂,洞察大千世界的清澄。
「樹與樹之間都有對話,這就是天下生機。」上人說。
這一天在上人會客室,人文志業播放了一段「樹聯網」的影片,影片大意為:「森林裡祕密的樹聯網,被科學家發現了『無聲勝有聲』的生態活動。」也見證了上人的洞徹知見。
森林裡祕密的樹聯網,被科學家發現了「無聲勝有聲」的生態活動。(攝影/周幸弘)
樹木也會「說話」。科學家曾測量幼苗的根部,發現有220赫茲的聲響,代表土地會「呼吸」,樹木也會「說話」。透過根系錯綜複雜的結構,科學家證實,森林中存在著一種「樹聯網」,而地下樹根透過真菌網絡,會祕密「交談」;因此,被稱為母樹的老樹,會提供養分給小樹。
生物學家指出,樹木的年齡越老,連結的樹木越多,發展出的真菌根系也越複雜,因為有上百種的菌根隱身在土壤中,祕密調配出生態系最適當的資源分配比例。
證嚴上人自2018年歲末,期勉慈濟人「莫忘那一年」,各區慈濟志工陸續展開「善因善源」的歷史溯源,同時梳理出各區從第一顆種子到百千萬的善萌成長脈絡,至今已孕育出一棵棵枝葉繁茂的「慈濟樹」。
慈濟樹的法髓,是上人「盡此一報身」,天天說法,日日度眾。然而慈濟遍布全球,已蔚然成林的「菩提善種」生態,如同大地植物的生態般;而樹聯網中所指的「真菌網絡」,也宛若慈濟「法髓網絡」。
法雨普潤,饒益各殊;三草二木,隨分受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