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不去的故土 揮不去的鄉愁──扎根他鄉善行擴愛的敘利亞難民志工

0觀看次
A- A+

撰文/寧蓉(花蓮/明靜)

位於土耳其南部與敘利亞北部邊界的哈泰伊省,是此次強震的重災區之一。當地時間3月21日上午,慈濟勘災團來到該省的奧登烏茲鎮進行援助發放。

◎近鄉情更怯 扎根他鄉善行擴愛

土耳其南部於2月6日發生芮氏規模7.8強震,造成嚴重災情。慈濟於重災區哈泰伊省展開賑災發放,周如意師姊(慈榮,右)與災民老奶奶溫馨互動。(攝影/Abdulrahman Hritani)

這個距離敘利亞國界僅僅20公里,車程大約30分鐘的小鎮,在此次大地震中也難逃被摧毀的命運。

由於緊鄰故土,這裡的一草一木,瞬間勾起了慈濟敘利亞籍志工們的思鄉之情。家就在眼前卻回不去,不少人紅了眼眶;加上3月21日,是敘利亞的母親節,逃離祖國11年,身為人母的志工莎法更是錐心之痛。

「很高興能來到這裡,靠近我的國家;同時我也很難過,因為離我的孩子和母親這麼的遙遠,尤其今天是母親節。」遙望著故鄉,想起遠方牽腸掛肚的家人,莎法的淚水瞬間決堤了。

那止不住的淚水,是為人子女,也是為人父母的雙重愧疚。

「今天是阿拉伯世界的媽媽節,她們從遙遠的地方隻身前來幫助受災民眾。雖然遠離自己的親人,但她們這分偉大的愛,早已超越世間小愛。她們不僅拿起家裡的『籃子』,也提起了大愛的『籃子』,我覺得她們很了不起。」

土耳其本土志工周如意溫柔地抱著莎法,心疼得淚眼婆娑輕聲膚慰:「妳不孤單,妳擁有我們這個(慈濟)大家庭。即使他們(孩子)離妳很遙遠,但妳在幫助別人,妳發揮了大愛。」

滿納海學校的老師們挺進災區關懷災民。(圖片來源/大愛電視)

此次前來災區協助的志工,許多是滿納海國際學校的敘利亞籍老師和學生;當年的他們,是歷經逃難、流離顛沛、無所依靠的難民。

證嚴上人不捨也不忍:「愛不分宗教、不分國籍,愛就對了!」用愛消弭仇恨的悲念,慈濟人無微不至的關懷,溫暖有愛的呵護與陪伴,孩子們由仇恨、哭泣、沒有希望,到慢慢成長為一個個充滿愛心的「大樹」;而他們也時時刻刻渴望回饋這片當初接納他們的土地。

2月6日,土、敘強震後,急切想要為災民付出的志工們不畏艱辛,甘當捨我其誰的「不請之師」,爭先恐後主動要求前往重災區救援,奉獻愛心、膚慰苦難。

◎回不去的故土 揮不去的鄉愁

高聳的大樹,環繞當天發放場地四周,全都是地中海柏木(註),而手掌心握著曬乾的果實,更是承載著濃到化不開的思鄉情感。

「這些毬果,來自我的國家敘利亞;在這裡,我彷彿聞到來自家鄉泥土的芬芳。今天來到這裡發放,讓我有更深切的思鄉情懷。」歷經流離已懂事,滿懷熱誠願付出的穆沙說:「當年,我從這邊(敘利亞)逃離,之後到了伊斯坦堡。13年後,我又再次回到這片,當年逃離後踏上的土地。」

地中海柏木環繞發放場地四周,而手掌心握著曬乾的果實,更是承載著濃到化不開的思鄉情感。(攝影/Musa Al Ahmed)

「因此,今天能夠再次來到舊地,我內心有無比的感動。這樣的感動,我之前從未有過;因為我的感動,已經在13年前就完全遺失了。」當年10歲的小男孩穆沙已磨練成長,如今22歲,就讀大二電算工程系。

彎腰撿起別具意義的柏木毬果,活潑的肯達,觸摸著家鄉泥土種子,聞著果子特有的味道,無限的思念之情在心中翻攪。

「為什麼?」細心的周如意好奇地湊過來。

「因為這片天空,跟我的家鄉敘利亞一樣。這是樹上掉下來的,它聞起來有敘利亞的味道,這個給妳們。」

「謝謝!這是我的國家。」聞到熟悉家鄉獨特的味道,布掬一臉陶醉。

「這是他們泥土的芬芳以及敘利亞的空氣。當下那個氛圍,就好像他們回到了家鄉,他們說:『這裡離家只有半小時。』」回不了家的苦,讓此時此刻的周如意感同身受,也倍感同情。

「請相信,我們的心真的很累。請相信,我們的心都破碎了!」這最近也最遙遠的距離,讓穆尼爾頹坐在地,含淚道出所有敘利亞人心中的悲與痛。

隔著山頭,看見戰火流離已十餘年未曾踏上的故鄉,情緒失落的志工們個個落寞眺望,淚流滿面。(圖片來源/大愛電視)

透過土耳其慈濟負責人胡光中的爭取,22日上午,亞伊拉達爾鎮的援助發放結束後,他帶著大家來到邊境遙望故土。

隔著山頭,看見戰火流離已十餘年未曾踏上的故鄉,情緒失落的志工們個個落寞眺望,淚流滿面。此情此景,讓陪同在側的社會救助基金會負責人十分動容,更心生不忍;他眼眶紅紅地轉身快速跑入海關口,請求讓志工進到最靠近邊界的允許範圍。

得到許可,一行人疾步走到只隔一道牆就是敘利亞的地方;僅一牆之隔,卻沒辦法回去自己魂牽夢縈的家。

看著家的方向,想到這十年來,未曾返回的故土就在咫尺:「家很近,就在前方不遠處;家很遠,不知何時是歸期?」

◎體悟苦難起悲憫 愛心啓發濟蒼生

發放任務圓滿落幕,全體志工(敘利亞難民志工、滿納海志工、薩納德組織志工)大合照。(攝影/楊景卉)

4月2日下午,上人與結束急難援助發放,返臺報平安的謝景貴、胡光中、周如意夫妻及土國慈濟首席顧問阿里前副省長溫馨座談。

在上人會客室,胡光中難掩心中不捨頻頻拭淚,語帶哽咽地向上人報告志工的心聲及自己曾經的許諾:「『將來,終有一天會陪伴大家返回家鄉。』今天,雖未讓大家回到家,但陪伴他們來到離家最近的地方,也是實現了一半的承諾。」

「發放中,我們時常遭遇各種刁難或臉色,志工們承受很大的心理壓力,但依然忍辱負重,滿腔熱忱的無所求付出。」

截至3月底,慈濟總計發放40場,合計嘉惠約4萬戶,近20萬人次。

胡光中曾多次表示:「此次的急難援助發放,能達到如此數量及規模,除有上人、精舍師父、臺灣本會及全球慈濟人作後盾外,若無這一群本土志工團隊,是無法達成的。我為這群志工感到驕傲!」而他們也在苦難、艱難中「藉事練心」,長養慈悲、激發韌力。

面對久違的故鄉,僅一墻之隔,卻沒辦法回去自己魂牽夢縈的家。(圖片來源/大愛電視)

上人聽聞不忍地表示:「聽了真的很不捨。他們再度看到故鄉時,那樣的情感,可以想像他們看到家,一個界線歸不得,而且僅隔了一道矮矮的牆,眼睛只能看到,卻不能跨界過去,情何以堪啊!」

「這一股創傷、悲傷,猶如永遠的黑暗籠罩在他們的生命中,心裡真的為他們感到悲淒和淒涼。這不是冬天寒冷的涼,哪怕出了大太陽,也都暖和不了他們的心,可以想像他們之苦,那又奈何?」

「哭了,這是人之常情;就如我已哭不出來,因爲眼淚都乾了。常聽到天下苦難事,真正的為天下而悲泣,只能悲,哭不出來。人傷我痛啊,真的是心裡也感覺很苦!」

上人隨後對大眾殷切期盼、聲聲呼喚:「大家應盡天下人、天下事,我們不分宗教、不分國界,所以天下只要有災、有難、有苦、有痛,相信人人的愛心啓發,拉長情、擴大愛。人人本具佛性,人人造福,就人人平安。」


註:地中海柏木,柏科、柏木屬喬木,樹皮灰褐色,較薄,淺縱裂。樹幹高大挺拔,毬果近球形或橢圓形,敘利亞境內各地常有的造景植物。此樹象徵哀悼與精神的不朽,因此也常被種植在墓園中。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