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無私大愛,為天下育英才

0觀看次
A- A+

撰文/王鳳娥(花蓮)

從前是「亞細亞孤兒」的泰北孤軍及其後裔,在慈濟1995年投入泰北難民村的三年扶困計畫中,終於讓他們脫貧並翻轉人生。

泰北三年扶困計畫,慈濟援建回賀慈濟村,於5月31日舉行落成啟用典禮。活動中,志工發放書包等文具用品予學生。(1995/05/31攝影/黃錦益)

上人開示:「要脫貧,唯有教育。」三年扶困計畫,是幫助老兵安養、農業輔導、改善居住環境、醫療、教育補助及個案濟助。2005年,清邁慈濟學校成立招生,採中、泰文雙語教學,提供泰籍和華裔中小學生就讀,這也成為慈濟在泰北扎根的起點。

臺灣少子化後,各大學招生不易。近幾年為突破困境,慈濟大學及慈濟科技大學相繼到海外招生,因而有清邁優秀高中畢業生來臺就讀;如今,慈大共有六位東語系、英美系和傳播系畢業的學生,回到清邁學校服務。

泰國清邁慈濟學校10周年暨畢業典禮暨泰北三年扶困計畫20周年,學生排「愛上人」文字圖騰。(2014/02/28攝影/黃娟)

「勤耕泰北,生生不息。」今年(2023年)2月1日到4日寒假期間,慈大、慈科大和慈中等七位老師,除了到清邁慈濟學校,也到四所華校進行交流與招生宣導活動。

2月8日下午,慈大和慈科大二校團隊,來到精舍向上人分享到泰北招生的成果。其中,慈科大國際事務長郭又銘分享:「這次拜訪了五所學校並進行交流,感到很有成就。我們鼓勵華校學生回來強化人文學習,並希望回來臺灣讀書的學生,能夠接引他們成為慈青、慈誠委員或慈濟志業的人才。」

「他們來臺灣學習,要選擇認同慈濟理念的學生。除了把關語言學習和志工服務,也會有學長姊、慈懿會和導師的陪伴,以及專業和就業輔導。更重要的是華語程度,這是上人最期待的。」郭又銘說。

1994年,慈濟基金會副總執行長王端正,帶領團隊到泰北初勘,隔年展開三年扶困計畫。長久以來,一直在關懷泰北的王端正於2022年歲末,再次率團前往泰北探訪。

泰北三年扶困計畫;慈濟人走訪泰北難民村,關心村民的生活情形。(1995/04/14攝影/黃錦益)

這天,王端正也給慈大、慈科大老師們叮囑:「要把上人的理念撒播到全球、布善種子;若如此,世界和平就不遠了。天災人禍,都是人心問題;布善種子,才是海內外招生的重點。」

針對教育,上人也期許:「我們的教育,要以愛為目標;海外招生,學生會不會來,要先問有沒有優質的師資?愛的教育就是慈善,期待校長、老師用無私大愛,為天下育英才。」

來自泰北的劉志達(白志達)、柯育天、丁思穎和劉俊澤(左至右),是慈濟清邁學校第一屆高中畢業生,2018年自花蓮慈濟大學畢業,將返鄉服務。(攝影/李家萓)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