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上人喜歡 我們就很高興

0觀看次
A- A+

撰文/魏玉縣

再過兩週就是農曆過年了,大甲區志工齊聚大甲聯絡處,趕工製作小算盤與種子吊飾要送回精舍,讓上人在春節期間可以跟眾人結緣。(攝影/魏玉縣)

距離農曆過年不到二週時間,大甲區慈濟志工齊聚在大甲聯絡處,趕著製作二百個「小算盤」,以及五百個種子吊飾要送回精舍,讓上人在春節期間可以跟眾人結緣。

志工黃淑姬手裡握著「小算盤」,聚精會神地將白膠塗抹在算盤的外框上;每抹一次,她就在口中念一次「阿彌陀佛」。她說:「念『阿彌陀佛』,框才不會掉下來。」

這是製作小算盤的最後一個步驟,如果一不小心,已串好孔雀豆的算盤就會解體,必須重頭再來。她格外謹慎小心,不僅是祈求佛菩薩助緣,也是秉持這樣單純的心念,把這樣的機緣當成一場修行。

小算盤 盤點生命的價值

大甲志工製作「小算盤」的緣起,是從上人希望慈濟人「盤點生命的價值」而來。一向善於製作種子作品的大甲慈濟人聽到了上人的呼籲,開始構思,「要用什麼方法體現上人所講的『盤點生命的價值』呢?」

「我和陳明通師兄想了很久,終於想到用小實孔雀豆來當成算珠,製作小算盤成為上人說法的法器。」這個算盤要做幾排算珠呢?有位學商科的志工告訴李弘文,算盤都是奇數的,最少要做七排,但是七排比較單薄,九排算珠的大小,正好讓上人可以握在手上。

想歸想,總是要做出樣品來啊!「種子這麼小,算盤就不能做得太寬,框也不能太細,否則不能刻上『盤點生命的價值』這些字,而且黏貼的地方面積過小,也黏不住。」李弘文與陳明通從豆子的大小、每排豆子之間的距離,到邊框的製作都一直在修正。兩個人組裝了三、四次,直到成品定型後,才請志工們一起來做。

「這個框,是柚木;串算珠的,是銅管,不論是裁切、組合,我們都自己來。就連框上的刻字,也是請師兄用雷射雕刻而成。」去年(2022年)拿樣品回精舍時,上人拿在手上撥撥看,順溜的手感讓上人愛不釋手,就放在會客室的桌子上,即使行腳在外,隨師團隊也不忘帶上小算盤,讓上人開示時用。

當時大甲志工總共送了二十多個小算盤回精舍。「上人說,拿這二十個怎麼夠?」李弘文一直記得上人當時說的話,於是在農曆年前又趕製了兩百個,分別用大實孔雀豆、小實孔雀豆做成的小算盤,要送回精舍。

做種子盆栽 開啟與種子的奇緣

藍花楹的種子吊飾上刻上「平安」二字,讓拿到的人都心生歡喜。(攝影/魏玉縣)

其實大甲志工會想製作種子作品,是為了接引大愛媽媽班的學員。李弘文說,志工當中,有人喜歡採集各式各樣的種子,為了讓學員們願意坐下來學習大愛媽媽課程,於是教學員製作「種子盆栽」。「一開始只有單純在種而已,當時幾乎大甲區的所有學校都在做種子盆栽。」2013年5月浴佛典禮時,大甲志工就用種子盆栽取代傳統的盆花,不但節省了大筆的插花費用,種子盆栽又能繼續培養。

種子撿多了,志工們開始發揮巧思製作種子吊飾。2014年時,上人行腳到南投,志工因有事向隨師的慈悅師姊請益,送給她一個藍棕櫚的種子吊飾。慈悅師姊看它長得漂亮,上面又有紋路,馬上拿給上人看;上人告訴志工,以後做的種子吊飾,都送回來精舍。

因此,從2014年開始,大甲志工做的種子吊飾,就一直送回精舍了。李弘文說:「我們都說,吊飾是上人的,不是屬於我們個人的。」

事實上,志工們一開始做的吊飾,是用花花綠綠的線。有一次,精舍師父來到大甲聯絡處,告訴志工們,慈濟人要送東西,就要有慈濟人文。志工們自此所做的吊飾,只用藍色、咖啡色及灰色的線。

此外,上人也會給志工們一些建議,比如懸吊的靜思語卡片改成小張的,用來打中國結的線也不能太粗。「上人喜歡細線的手感。」李弘文說:「我們都希望上人喜歡;只要上人喜歡,我們就很高興。」

李弘文談到自己曾被上人考試的一段經歷。有一次他們送吊飾回精舍,上人直接問她,「哪一樣是妳做的?」她回答上人:「都不是我做的,可是我有參與;他們在做,我都在現場。」後來她告訴上人,藍花楹種子外的「平安」二字是她刻的,那是第二次送藍花楹的種子吊飾回去。

她回想上人當時的反應,「上人甩了一下手中的藍花楹吊飾說,這次的字比較好看。」李弘文驚歎地說:「上人好厲害,只拿在手中甩一甩,就說『這次的字比較好看』,上人會考試喔!」

大甲志工在鴨腱藤與血藤種子上,刻上「慈濟志言」。(攝影/魏玉縣)

回不了精舍 就做「精舍」

大甲志工做的種子作品,不只有吊飾,精舍會客室走廊牆壁上掛的「精舍」,也是他們的作品。

「小靜思的屋頂原來是用小白豆,後來因為蟲蛀,所以拿回來改成烏桕;主堂屋頂用的是A菜,紅色屋瓦是空心菜,白的是大陸妹;上面那個黑框框是茴香,黃色的屋簷是火焰木,類似洗石子的是月桃;框是用筒蒿,柱子上兩圈黑色的是菠菜,小靜思白色的門是用芝麻......」李弘文細數著那幅「精舍」所使用的種子,接著幽默地說:「屋頂的種子有上漆,因為有縫;我們不能讓精舍的屋頂漏水呀!」

說起這幅「精舍」的製作過程,也是一篇動人的故事。連續兩、三年,都是COVID-19的嚴峻時期,精舍不對外開放,許多例行性的營隊也暫時停辦,一向會到花蓮支援營隊攝影的李弘文,便失去了回精舍的因緣。

原本就想做一幅「精舍」的李弘文說:「不能回去,就會更想做『精舍』。」首先,他們找到許多照片,但是都無法呈現精舍完整的樣貌,後來終於在網路上找到了一幅精舍的線條圖。陳明通試著將此圖放大、畫出線條,這才讓工作得以順利進行。在製作過程中,為了讓小靜思(大殿)、柱子、階梯等表現出層次感,他們把該墊的部分都墊高了。

COVID-19疫情嚴峻時期,花蓮靜思精舍不開放志工回去。為了化解這分思念之情,十二位大甲志工利用三個月時間,完成了這幅「精舍」,此刻就掛在精舍的牆上。(攝影/魏玉縣)

十二個志工,有空的人輪流來做,利用三個月的時間完成了這幅「精舍」。其實要讓這幅種子畫符合精舍實際的樣貌,每個步驟都不能馬虎,包括「這個彎角是什麼位置?」「這個屋頂是哪裡的屋頂?」「那裡有一個門嗎?」每處細節都要審慎核對。難怪李弘文會說,在黏這幅畫的時候,感覺自己好像就在精舍走來走去。

儘管這幅「精舍」的種子表面都上了漆,也做了防腐處理,但有些種子還是抵不住花蓮潮濕的氣候,以致有些種子因潮濕、腐爛必須拿回大甲重新整理。「將屋頂改成烏桕種子,主要是因為小白豆是穀糧,很容易長蛀蟲。」李弘文表示,送回精舍的種子作品,都必須考量會不會長蛀蟲,「總是不能造成精舍師父的困擾。」

每當從電視上看到上人手中拿著小算盤,或是任何一個種子吊飾開示時,大甲志工都會興奮不已。這樣的動力,讓這群志工們即使坐累了、手痠了、眼乏了,還是堅持要做,就如李弘文說的,「只要想到這是上人喜歡的,即使打中國結打到手抽筋,大家還是甩一甩手繼續做,一天打上百個中國結都不是問題。」

《無量義經》〈十功德品〉中有段經文,「是經譬如從一種子生百千萬,百千萬中,一一復生百千萬數,如是展轉乃至無量。」因此不論來自哪裡的慈濟人,只要能從上人手中接過種子吊飾,莫不欣喜萬分,因為這正是上人對弟子的無限祝福與期待。

「只要上人喜歡,我們就高興了!」李弘文(左二)說,就是這樣單純的心念,讓這群志工即使手痠眼乏,還是堅持要做種子吊飾,一年到頭都不喊累。(攝影/魏玉縣)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