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游采潔
圖片來源/螢幕擷取畫面
醫生是個忙碌的職業,要如何善巧安排時間,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來自慈濟家庭的高川琪,是位婦產科醫師;她在12月11日,上人與人醫會志工溫馨座談中,分享她培訓、受證,以及加入慈濟後的轉變與收穫。
◎眼中的自我 永不滿足
高川琪很喜歡攝影,母親便鼓勵她參加真善美的培訓;十一年前《水懺》演繹時,她也曾出班記錄。
高川琪的母親受證為慈濟委員後,時常在家分享上人的法及慈濟感人的故事;也因為母親的關係,高川琪參加過慈濟的歲末祝福、人醫會義診,以及2008年金門、萬華遊民義診等。高川琪很喜歡攝影,母親便鼓勵她參加真善美的培訓。十一年前《水懺》演繹時,她也曾出班記錄;但就在那一年,考完專科醫師的她,便與慈濟的因緣中斷了。
升上主治醫師後,高川琪的得失心也越來越重。她在照顧病人上非常用心,師長交代的事也都會做好,但她覺得付出是有所求的,得到的很怕失去,得不到的則會努力追求。
高川琪說:「其實自己知道,內心想要的東西很多,永遠都不會滿足,所以總是患得患失。而職場充滿壓力,與同事之間甚至家人的相處,逐漸成為小時候很怕變成的得理不饒人,眼中只有自己的人。」
◎體悟無常 學習照亮別人
高川琪從過去的「燃燒自己,照亮自己」,轉變成為「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的人。
作為一名婦產科醫師,對於迎接新生命的喜悅,高川琪非常有經驗,對於死亡或無法治癒的病苦,她知道自己沒有方法去面對,這也是她選擇產科與良性婦科的原因。但即使不想面對,還是會迎來無常的降臨。去年,高川琪的父親因為一個單純的肺炎,在加護病房住了一個月,她說:「這是我過去十年來能夠好好陪父親的唯一一個月,但當時父親已經無法說話了;對我來說是個很大的打擊,也是人生的轉折點。」
這段期間,母親要她和弟弟為父親誦《法華經》,她再次感覺自己和慈濟中斷的因緣接上了。「透過佛陀與菩薩們的問答和開示,我好像看見了一些道理。」後來,父親成為無語良師;回花蓮的過程,受到很多慈濟人的關懷,還有常住師父的開示與陪伴。高川琪這才發現:「原來有這麼多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的菩薩一直在我的四周。」
相較於過去,高川琪一直都是燃燒自己,照亮自己;有時甚至是燃燒家人,照亮自己。於是,她開始有了一些省思。在母親和常住師父的鼓勵下,她報名了培訓,開始了解慈濟過去五十六年來的歷史,以及上人創立的修行團體;也看到慈濟在世界各地的足跡,讓她更瞭解慈濟人未來努力的方向。
培訓課程安排了很多講師現身說法,令高川琪印象最深的是患有「馬凡氏症候群」的講師謝燕萍。謝燕萍分享她如何運用上人的法和在慈濟學到的道理來面對病苦,但很不幸地,就在圓緣結束後兩天,她在家中睡著就沒有再醒過來。這件事給高川琪很大的衝擊,雖然明白無常和明天不知道何者先到,高川琪說:「師姊在往生的前兩天為我們講課;往生前一天還去彩排入經藏,真真正正為我示範慈濟人走在最前,做到最後的人間典範。」
◎福慧志業 生生世世追尋的方向
高川琪(右)感謝上人幫媽媽調教自己,她也要把兒女帶進來給上人調教。
婦產科醫生時常要On Call,但是在培訓的過程中,高川琪說:「也不知道為什麼,孩子就是不會在這個時候跑出來要我接生,所以我也算是有願有力的,每一堂課都有參與。」培訓這一年,高川琪了解到事業並不是她追求的最主要目標,她認為有些東西真的是虛妄不實的,福慧雙修還有慈濟的志業,才是生生世世要追尋的方向。
高川琪很感謝她的學長趙有誠院長,還有林欣榮院長給她非常多的鼓勵;而讓她道心堅定的主要原因還是尋根。「十月份尋根、皈依的感動,其實非常難以形容。」憶起皈依時跪在臺下,看著上人升座,她說:「記得上人一直調整麥克風,比平常調整的次數還要多,我覺得很不安,因為我發現上人對於皈依這件事,看得比弟子還要慎重。上人告訴我們三皈依的涵義,而且舉起手放在左肩上說:『未來受證跟皈依之後,你們要一肩承擔佛陀的精神;一肩提起菩薩道走入人間,胸前掛上我是慈濟人。』」
高川琪仍依稀感受到胸前掛上慈濟人的重量,也發現原來皈依不是只有儀式,而是生生世世的師徒之約。那是道心的起點,要發的是真實願,哪怕只有一小撮米,也要提起天下人的米籮。
(2022/12/11 新店靜思堂溫馨座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