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萬五千多公里的愛

0觀看次
A- A+

撰文/張麗雲

秋季清晨五點天未亮,人們還在甜美睡夢中,有一群穿著整齊制服的志工,正駕車奔馳於南橫、北橫公路,繞半個臺灣將這分愛送往花蓮玉里鎮;他們就是大中區的修繕團隊。

「這一群人像螞蟻雄兵,該不會來看看就走人了?」九一八臺東池上發生規模六點八的強震,受損最嚴重的卻在離震央約三、四十公里遠的玉里鎮和富里鄉。

原本以為這場地震造成的災害不大,在9月29日,經全臺各地慈濟人代表初勘後,才驚覺房子破損率嚴重,尤其中區志工歷經過九二一地震,深知災民面對破碎家園內心的驚惶和痛苦。

參與修繕的志工,有些是當年曾參與九二一大愛屋的興建,中間著背心的志工就是其中一位。(攝影:楊凱誠)

「修繕腳步非快不可,因為冬天到了,年關將近,將心比心,我們要趕快為他們修繕,讓鄉親有個安穩的家過冬過年。」帶隊的洪武正,在11月12日修繕團隊向上人分享時,表達了志工們共同的想法。

當時,他親眼看見一戶相依為命的原住民母女,因為浴室被震毀,只好在四周沒有遮蔽的棚子下,著衣沐浴再回房間換衣服,令人不勝唏噓。

然而,鄉親仍抱著懷疑和無奈的眼神,因為震後半個多月來,根本請不到專業師傅,慈濟出動這麼多人馬,可是來真的?10月1日,慈濟人的電鑽聲在各個修繕屋子裡「吱吱吱」地響起,如一劑震撼彈,撼動了志工的精神,也讓整個玉里鎮活絡了起來。

兩天後,大中區包括臺中、彰化、南投、苗栗、清水、大甲等,第一梯次出動了六十幾位志工,他們自行開車帶著工具抵達玉里,馬不停蹄地驅車穿梭在玉里大街小巷,像一群訓練有素的軍隊,每個人依序就位和補位。左鄰右舍都圍來看,「噢!這是真的啦!」當砂石、混凝土倒進去時,受災的鄉親臉上有了笑容。而這群工班人馬,許多是當年菲律賓海燕颱風簡易屋的成員,也曾參與九二一大愛屋的興建,他們把這股默契和經驗帶到玉里,駕輕就熟地進行修繕。

溫馨故事雲傳愛

在修繕行列裡,女眾不讓鬚眉,只要做得到的工作,她們就搶著做。(攝影:張麗雲)

九二一強震在一百秒中改變了臺灣的地貌和人們的生活,九一八地震雖看得到外在的屋損,但災民內心的驚惶非短時間可以修復。

王郁清和陳秀鷹是不請之師,率先於9月20日搭火車到花蓮,再轉類火車抵達玉里協助;王郁清謙虛地說,其實去玉里是為了自己。地震前,她罹患新冠肺炎,居隔後感覺精神不濟,對任何事都提不起勁;日日做慈濟的她,感覺整個人空掉了,她自問:「慈濟這條路我還有力量走下去嗎?」

王郁清透過新聞畫面看到精舍德悅師父在玉里帶隊關懷,她傳訊息關心,但其實內心在急切請求:「讓我去吧!」因為她需要一股力量將自己再推出去,不想成為長新冠病人。

德悅師父回覆請她找個伴同行,她想起了陳秀鷹。王郁清對上人說:「我邀我四川的『經紀人』!」陳秀鷹也說:「在玉里,她是我的『經紀人』!」

兩位善女人互為經紀人,也互為善知識,結伴同行到玉里,從打包、家訪、關懷、陪伴到修繕,除了王郁清必須回臺中籌備上人授證事宜,第二梯以後無法再留下外,陳秀鷹愛的足跡一直都在玉里。她還將溫馨感人故事轉發在大陸華西群組,獲得當地志工的讚歎,也透過雲端不斷傳送愛心回臺,成就了三位榮董。

陳秀鷹向上人報告:「沒想到我們老了還有個好處,繞了半個臺灣島竟花不到五百元交通費。」由於玉里慈濟志工少,兩人都安住在靜思堂,白天工作完後協助清潔、整理雜物,她們既是訪視、行政、記錄志工,也是靜思堂早晚的守門人。

青蛙發願做菩薩

張碧珠(左)把自己當超人用,推磚塊、修剪枝葉、清水溝,是修繕團隊好助手。(攝影:陳麗雪)

另位善女人張碧珠在第一時間沒有跟上隊伍,心心念念地問陳秀鷹:「需要幫忙什麼嗎?需要我去玉里載妳們回來嗎?」這一顆時時懸在半空中的心,是來自她曾在九二一發生當晚,帶著九位志工一路摸黑冒險至東勢救災民;當花東地震發生時,她的心總是懸繫著災區,幸好她趕上了第三梯修繕。

張碧珠哽咽地對上人說,入慈濟前她是井底之蛙,直到1989、1990年入慈濟時,資深的李朝森告訴她,身為上人弟子要以「佛心為己心,師志為己志」,這才讓她這隻青蛙跳了出來。

做慈濟三十幾年,歷經道格、賀伯風災、九二一地震,也關懷過梨山落石罹難者,所以她更能感受花東鄉親受災之苦,覺得自己應該與災民同在。於是她推掉10月3日的醫療志工勤務,開車載著善女人到玉里修繕。

張碧珠把自己當超人用,白天搬石塊、清潔水溝、掃落葉,晚上搖身一變成為靜思堂的福田志工,修繕工班的好助手,也是志工們的大船師。她發願用雙手幫忙上人推牛車,慈濟路上絕不退轉。

「我這隻青蛙也不小!」林文秀接著對上人說,如果不是走入慈濟,她無法打開眼根與耳根看到有情眾生,也無法拉長情擴大愛。雖然她和楊麗華定位在訪視,但兩人因平時在東大園區互助付出的默契,在玉里修繕時,她們為案主張女士整理庭院,除雜草、修剪樹木、撿石塊,張女士從不好意思到點頭接受;最後當她看到庭院恢復整潔清爽的樣貌,感動得熱淚盈眶。

這分大愛的力量,深植在張女士骨髓裡,11月6日的祈福會上,她在臺上打大鼓,將感恩心化為一分愛,繼續傳送玉里,期待鎮民早日消弭悲情,找回昔日安康、樂活、純樸的小鎮風貌。

身痛年邁也要修繕

張伍煋(右)租了一部機車,方便在玉里鎮大街小巷穿梭,為工班補給材料和工具。(攝影:李弘文)

這次大中區的修繕團中,不乏高齡七、八十歲的志工,有的曾是泥作師傅,不過退休已久,膝蓋不堪負荷,像蔡福鄰就雙腳落地,跪著貼地磚;苗栗八十幾歲的志工,開車六個多小時,也要趕上這梯修繕腳步。

張伍煋來之前剛閃到腰,尚在隱隱作痛,看到志工開著廂型車穿梭於極小的巷弄載運材料,他就租一部機車,哪個修繕點需補給材料或工具,再窄的巷子機車進出都不成問題;直到傍晚工班休息了,他才去就近的玉里慈濟醫院看診。

上人叮嚀他要把身體顧好,才能走更長遠的路,還問:「玉里街道你都跑透透,可有什麼心得?」

張伍煋說:「玉里鎮很純樸,大街小巷都很小,不過我發現在玉里生活很舒暢、很舒服,回到臺中就感到有壓力。」

上人笑問:「你有想要搬去那裡住,是嗎?」張伍煋不好意思地說:「玉里慈濟人很少,也沒有看到男眾。」

上人說:「你可以去那兒帶動,如果有認識的人,有時間就去跟他們互動,看可不可以慢慢帶出來。」

大中區修繕志工大多年長,但他們不畏辛苦與汗流,也要為鄉親修繕一個安穩的家園。(攝影:楊凱誠)

張伍煋還說,玉里的香積團隊只有兩、三個人,有的都做到背駝、白髮蒼蒼了。「她們煮完湯,要用扛的,我覺得這樣很辛苦也很危險。」他回臺中後,請太平志工王坤城做一個不鏽鋼帶有輪子的架子,準備送給玉里香積團隊,王坤城說:「我沒有跟你們去修繕,這個架子就讓我跟他們結緣吧!」

上人欣喜地說:「如果沒有你們,那邊不知道要怎麼辦?」

不用擔心 我們來了

「你不用擔心,我們來了!」

當甘清文和修繕團隊來到八十歲魏老先生的家,老先生說他有兩大苦,一是水塔沒水,二是水溝被傾頹的圍牆落石堵住,他必須到別地方沐浴與如廁。地震半個月過去了,無水之苦困擾著老先生,甘清文安慰他:「你不用擔心,我們會做到好,讓你歡喜!」

蔡福鄰曾是泥作師傅,不過退休已久,膝蓋不堪負荷,就雙腳落地,跪著貼地磚。(攝影:陳秀鷹)

志工為他修水塔、清水溝、補地磚和圍牆,並粉刷油漆,附帶修剪庭院樹枝、修藤椅和增設一階階梯,讓老先生安全上下樓。四天半內,魏老先生從愁眉苦臉到笑逐顏開,稱讚上人教導出好弟子,像一群天使從天而降,讓破損不堪的家煥然一新,事後更發一封感謝文給甘清文,禮謝所有志工的幫助。

甘清文告訴上人:「只要師父想做的,我都先感動自己才能感動人。心中沒有個人,只有團隊。」

上人很安慰地說:「很感恩,你們是真正的修行者,很貼心,給我多了幾分的力量。」

慈濟慈善志業顏博文執行長,聽完志工分享後說:「根據我統計的數字,中部去花東其實距離最遠,而大中區團隊的修繕數字和出動的人次卻最多。這一路聽來,我終於慢慢解開心中的迷惑。」

執行長的迷惑是什麼呢?因為花蓮縣長及臺東縣長紛紛請求慈濟協助,但當時慈濟修繕團隊尚未進入災區,台積電已有二十幾位進駐玉里三天了。

在餘震達百次,災損數據又比想像的還多時,顏執行長請示上人後,動用全臺北中南的志工協助修繕。雖是如此,台積電的修繕團隊是專業的,他們平均年紀四十幾歲,而慈濟的工班大多是敬老票年齡。

許多修繕志工已年邁,是敬老票的長者,但付出的精神仍敏銳。(攝影:楊凱誠)

當開始啟動集結後兩週,執行長獲得慈濟已修繕完成的數據超乎想像,當時他很不解為何會有超前完成的數據。他說:「可是我慢慢聽各位分享,終於聽懂了,因為大家是連女人也當超人用,發揮全部的力量,加班、送餐到工地、搶雨天搭帳棚砌牆。」

顏執行長還說,慈濟的修繕團隊由全省湊起來的,幾乎是退休者,沒支薪,還自己開車、花油錢,但默契十足。

上人開示道:「我們不用跟誰拚輸贏,我這一生與事無爭,與人也無爭,就是用一顆真誠的心。」上人感恩北、中、南慈濟人的投入,尤其中部投入的時間最久,也很體貼,做得更無漏;上人還感恩女眾做護法,以媽媽心發揮愛的力量。

超過三萬五千公里數,把愛送到玉里鎮和富里鄉,三梯次下來,大中區共出動四十一輛車次,動員志工近兩百人。工程進度超前,不僅修繕了當初預計的輕、中災戶,也協助營建處修繕較嚴重的災損,而這分大愛還會繼續延續下去。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