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中靜思堂通過環教場域認證 每個人都很重要

0觀看次
A- A+

撰文/洪素養

2022年9月12日臺中靜思堂舉辦「環境教育設施場所」揭牌儀式。(攝影/歐明達)

「我很感恩在我七十歲,還有能力承擔臺中靜思堂環境教育設施場所認證的窗口。」2022年11月11日,慈濟志工吳麗華在溫馨座談時,分享一年多來的心路歷程。

臺中靜思堂在今年9月12日正式成為「環境教育設施場所」。是繼高雄靜思堂之後,慈濟得到認證的第二個會所。這不是件容易的事,然而團隊卻能一步一步地達成目標。

繁雜的事務,就是要有一個充滿熱情與行動力的人來推動,那個人就是吳麗華。她從中華電信會計處長退休後,2007年全心投入慈濟志業,與先生溫忠漢都是慈濟志工。

臺中靜思堂環境教育場域,吳麗華用心經營與傳承,期待發揮更大影響力,接引更多人。(攝影/歐明達)

「在申請認證的過程中,需要很大的耐力跟毅力來突破難關。」吳麗華提到,光是整理厚達一百多頁的「經營管理規劃書」就不容易了,送審後還必須針對委員提出的意見進行修正。在這過程中,需上網找資料;為了掌握審查進度,更是常常挑燈夜戰,「雖然辛苦,自己也增加很多知識。最感恩的是,一路都有貴人相助,才能減少很多的摸索。」

吳麗華回想,團隊於去年2月組成後,歷經五次教案研討、五次試教、三次專家學者指導,及二次函送委員審查意見、補正資料,最後送到環境教育訓練所,終於在今年8月16日通過認證。她看著環保署寄來的認證牌,內心很悸動,紅著眼眶說:「很感恩!一切的努力都值得。」

吳麗華(左二)看著環保署寄來認證牌,內心很悸動,紅著眼眶說:「很感恩!一切的努力都值得。」(攝影/王建忠)

臺中靜思堂通過場域認證,也必須有通過認證的「環境教育講師」,才能成功運作,於是吳麗身先士卒報名培訓。一星期二天的課程,共要出席一百小時的課程訓練,再通過考試,才能擔起環境教育的責任。

這期間,除了要運作靜思堂的「船與傳」聯展活動,又要規劃執行場域教育的各項工作,可說是蠟燭兩頭燒。雖然一人承擔多元角色,她仍謙卑地說:「這是本分事」。

厚厚的三本環境教育設施場所申請計畫書,呈現在上人桌上。這是環教團隊精心規劃而成;團隊邊做邊學,還要一邊修正,才能把第三版修訂完成。

這麼浩大艱鉅的工程,算一算不到二十位志工,每人各自負責不同領域的工作,有「教案設計組」、「設施規劃組」、「設施維護組」及「行政組」,雖然人力有限,彼此的使命感緊緊相扣,往前推進。她感恩所有團隊的努力,「不管每個人承擔的工作有多少,他都非常的重要。」

臺中靜思堂環教課程,分為「友善大地」、「永續未來」、「綠色生活」三個主題。教案設計是由慈濟教聯會的六位老師撰寫,其中的洪妙禎老師說:「我也七十一歲了,年紀這麼大了,還要接受講師認證。」幸好在場域認證通過的同時,她也通過講師資格認證,讓她很開心。

從國小退休的洪妙禎提到,在職時,她就極力推動環保教育,退休後也經常到處分享環境教育的理念,許多資料都還保存著。「在整理講師認證資料的過程中,我也同時在盤點自己的生命。」她非常感恩有上人的帶領,讓她的生命更豐富、精彩。

洪妙禎與吳麗華年齡相仿,方向也一致。她說:「吳麗華真的很會緊迫盯人,她規劃得很好,希望每一個人都能配合,而我們也很乖,都能好好的配合。」

臺中市外埔區「2018臺中世界花卉博覽會」,洪妙禎講解資源回收再利用。(攝影/陳錦竹)

臺中靜思堂具備「環境教育設施場所」資格的資訊,已公開在環保署網站上,很多團體及學校都踴躍預約課程。「靜思堂有更多與外界接軌的機會,無形中也能打開知名度。」吳麗華說:「有了這個開始,我們可以再繼續發展,讓課程更加豐富,不要讓學員來到這裡一次以後,不會想再來第二次。」

上人聽完分享之後,意猶未盡地說:「每一個人(分享)都是很精采,只是沒有聽到(完整),實在很可惜。」上人也期待所有的弟子,不要漏掉任何一件很有價值的歷史,還要接引新的志工,培養人才,發揮智慧的良能。

吳麗華把生命發揮得淋漓盡致,更期待臺中靜思堂,在得到環境教育場所認證之後,能發揮推動環境教育的影響力,接引更多人來愛護地球。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