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林淑懷
「四十年來開過八次刀,走路一跛一跛,左膝完全不能彎曲......」黃秀珠的人生一路走來六十三年,經歷了別人所沒有的考驗。11月9日這天,她和先生賴錫銘特地來臺中靜思堂向上人說感恩。因為有慈濟,得以受到慈濟人的幫助,她才有勇氣面對人生。
手術後的黃秀珠與先生賴錫鈴,專程來跟上人道感恩,假如沒有上人、沒有慈濟,全家人不會受到那麼多慈濟人的幫助。(圖片來源:連線畫面截圖)
出生南投水里的黃秀珠,是家中的獨生女,為了完成大學學業,搬來臺中與大哥同住,白天上班,晚上讀大學夜間部。大二那年,她騎機車出去應徵工作,回來時不幸被公車撞到,左大腿骨折。當時母親放下手邊的裁縫工作,將弟弟託給表姊照顧,從水里來臺中照顧受傷的女兒。
黃秀珠休養一年後復學,她不免想到自己的未來,「重的沒辦法搬,站也不持久,畢業後可以做什麼?」想到自己的將來,越發不知該如何是好。
畢業後,黃秀珠參加郵政特考,順利到郵局上班。在同事介紹下,認識了罹患輕微小兒麻痺症的先生,兩人相識而結婚。
先生在高中任職資訊組長,夫妻倆非常恩愛。三個孩子陸續出生,一家五口本該生活美滿、和樂融融,怎知上天又跟她開了一個大玩笑。兒子賴恆毅出生時,大大的眼神,非常討人喜愛,醫生卻告知黃秀珠:「孩子的腳異常。」
夫妻兩人帶著兒子到大醫院檢查,醫生說是罹患「隱性脊柱裂」,將無法正常走路。這殘酷的事實對黃秀珠來說,眼前如同被覆蓋了厚重的雲層,看不清孩子的未來該如何過?只能終日以淚洗面。
為了讓兒子能正常走路,夫妻倆頻繁地帶著兒子進出醫院檢查、治療、復健,無不希望孩子的病情能得到改善。兒子到了該上幼稚園的年齡,卻遭到多所園方婉拒;黃秀珠的心再次受到打擊,整日擔心兒子身體的缺陷,會限制他未來的學習機會及活動空間。
兒子進入國小就讀時,同事告訴黃秀珠,慈濟臺中分會(現為民權聯絡處)有兒童成長班。「兒子的情況和一般孩子不同,萬一抽中了能參加嗎?」抽籤當天,果真聽到兒子的名字,她興奮之餘,也向班主任李阿利說明兒子的情況。李阿利安慰她:「菩薩都已經接納了,我們怎能不接納他呢?」李阿利不光給兒子學習的機會,更讓不知有多久沒笑的黃秀珠,重新展開笑容。
兒子在成長班受到很多班爸爸、班媽媽,以及同學的愛,總是非常期待每個月要上課的這一天。菩薩為兒子開了另一扇窗,黃秀珠顯得既高興又安慰,隔年自己也報名承擔報到的工作。她因此慢慢了解慈濟,進而參加培訓,於2003年受證慈濟委員。
兒子賴恆毅(坐輪椅)參加臺中兒童精進班(現在的民權聯絡處),受到很多班爸爸班媽媽,以及同學的疼愛,連戶外教學都笑得很開心。(攝影/李宗格)
受證後的黃秀珠,利用假日投入醫院做志工,也到香積組揀菜,還承擔人事幹事。直到2020年,已經開過七次刀的黃秀珠,腳忽然疼痛起來,而且愈來愈嚴重,需要依靠輔助器才能行走。醫師建議她再開一次刀,但是她非常徬徨、害怕,因此志工們啟動法親關懷,陪伴她度過這一關。
手術完,住院五天後返家。志工林秀鳳從環保站借來助行器,其他志工也陸續來關懷,並商討如何讓黃秀珠的腳趕快恢復行走。
具護理背景的陳喜娥主動允諾,每天到家裡幫黃秀珠換藥、清傷口。開刀的傷口,宛如兩條蜈蚣,每次清創都得花上半個小時,但陳喜娥不論家業、志業多忙,即使遇到颱風、下雨,她仍如常來為黃秀珠換藥,直到傷口癒合、拆線,前後達一個月之久。
為了顧及黃秀珠的營養,志工們輪流到家裡為她煮中餐,連晚餐的量也一起備好。很少參加慈濟活動的先生,被志工們的精神而感動,發願每週六會到健行環保站做環保。
志工陳喜娥具有專業的醫護背景,主動發心來到黃秀珠家裡為她換藥。(攝影/賴錫鈴)
手術後的調養期間,志工劉雪雲跟其他志工輪流到家裡幫忙煮餐,連同晚餐的量也一起備足。(攝影/賴錫鈴)
與上人溫馨座談中,先生很感恩慈濟人的關懷、陪伴,太太才能正向地度過這一關。他還向上人發願:「我一定會持續做(環保)下去。」
黃秀珠雖然還在調養期間,她也向上人說,要踏踏實實地走慈濟菩薩道。每星期的品書會、大愛臺的《人間菩提》、連線的志工早會等,是她每天的精神糧食,將持之以恆。夫妻倆的共同默契,就是把握時間、善用良能,服務人群、利益眾生。
黃秀珠的先生賴錫鈴每星期六,到健行環保站做環保回饋地球,還跟上人發願:「我一定會持續做(環保)下去。」(攝影/劉立仁)
受到黃秀珠正向態度和觀念的影響,賴恆毅樂觀進取,克服身體的障礙,也順利從逢甲大學應用數學系研究所畢業,現在擔任數據分析師。(圖片來源:黃秀珠提供)
「人生很無奈,佛陀也說人生是苦,苦空無常。」聽完這對患難夫妻艱辛的心路歷程,上人說,身體有病是自然法則,既是自然法則就要欣然接受,心歡喜,病痛即能減輕。
上人看著還在打點滴的手說:「我就這樣推著就走,停下來就說(法)。」上人分分秒秒與時間競爭,把握力氣如實說大法,立典範教育每一位弟子;時時提醒,人人如實精進、如實接納佛陀的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