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吳秀玲
攝影/林錦佐、郭明娟、游錫璋
證嚴上人心懸尼泊爾藍毘尼生活貧困的村民,期盼愛返佛國翻轉苦難;台南弟子愛心不落人後,「弘法、利生」募心募愛不餘遺力。10月31日,上人行腳台南最後一天,總務團隊和志工把握機會,來到溫馨座談與師相聚。
為了回饋佛陀故鄉,用愛翻轉藍毘尼募心募愛,志工製作「靜思語家訓對聯」結緣品,與布施「弘法利生」的大眾結緣。(攝影/林錦佐)
「慈悲行善福滿門,智慧處世德傳家」慈濟感念護持者無私的愛,特地贈與靜思語家訓對聯;而雲嘉南地區的對聯都出自台南志工之手。今年八月,志工黃惠陪同總務團隊一行六人,到新店靜思堂學習對聯製作。
回到台南後志工們群策群力,備妥材料,裁切、製作與包裝,每一個細節都不馬虎,用心用情做到至善完美,期盼這三千五百套的傳家寶,能化成助人的力量。
「慈悲行善福滿門,智慧處世德傳家」,慈濟感念護持者無私的愛,特地贈與靜思語家訓對聯。(圖片來源:慈濟基金會)
「不斷弘法利生,弘法利生不斷。」為了複製無限量幸福,志工們募愛的腳步走得更勤快了;就如安南區志工黃惠珠逢人就宣說,這滿心的收穫,今日也在座談裡與大家分享。
「無名風讓我們流失了很多會員,我要把愛找回來,更要走出去讓大家了解慈濟。」黃惠珠的募愛心,自2016年萌發;無畏的慈濟情、愛師父的心,她將自己當推銷員走入人群:「弘法利生是我的日常。」
她誠懇地告訴台下的大家:「上人要淨化人心,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的第一步,就是要啟發人人的慈悲心,願意布施行善。」但招募會員並不容易,於是她善用法寶,以竹筒開啟大家的善念。
積極分送月刊鼓勵會員多看,還在月刊的封面釘上一張勸素卡片,念給對方聽並說明:「書裡有我們上人說的法,對你的生活是有幫助的。」她相信只要讓大家多了解,災難來時就會願意伸出援手。
「發竹筒不難,追竹筒才難!」說著說著,過往點滴湧上心頭;為了不讓竹筒石沉大海,她說:「竹筒終究是要追的。」在這過程中,有溫暖的鼓勵,也有被誤解的心酸。難過時她擦乾眼淚,在歲末祝福祈禱時發願「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告訴自己:「過程不管多挫折,都動搖不了我想做的決心。」
「我每天用二小時走入人群,至少對五十人勸素、發出十本月刊、二至四支竹筒。」所以,黃惠珠的機車上,隨時放著月刊、竹筒,有機會就分享,廣結了許多好緣。綿綿的慈濟路,募竹筒的善效應,如今她的長期會員達兩百零九戶,接引社區志工十二位,今年二位成為靜思弟子。
正和女兒要去逛夜市的甘女士,一聽黃惠珠師姊(左)說蔬食可救地球,不甚認同殺生的她,馬上參與世界蔬醒日的連署。隨即拿出200元為自己和女兒繳功德款成為慈濟會員,並且帶回竹筒響應行善植福。(2017.8.13攝影/郭明娟)
「為了讓您更好,我要向您勸募。」災難愈多,愈要募心募愛,因上人說「一善破千災」,這分啟迪人心善念的願力,現今為了援助佛國,黃惠珠更珍惜每個當下,不分貧與富,她深信:「有因緣的人,自然會響應。」善漣漪層層盪漾開來,回報她的是豐厚的愛。
募愛的感動直達在場每個人的心底,上人輕聲回饋:「師父聲聲叮嚀的話,人人有聽進去,用在內心,行在外面,真正的讓我放心。」並強調法不只用聽的,更要身體力行;被你度進來的人一定很歡喜,因為在法中,就能做得法喜。要度人度心,體會真諦,期待人人能弘法,淨化人間。
(2022/10/31臺南仁德靜思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