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石于芳、張麗雲(臺中)
攝影/劉金龍、石于芳
位於臺中慈院旁,一座廢棄多年的大藝工廠廠房,於2020年年底,經志工清掃整修後,正式闢為北屯、潭子區慈濟志工共修及聯誼的心田聯絡處。
心田聯絡處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需有許多志工共同來護持。許多資深的長者志工,近兩年來因疫情關係,不方便到醫院承擔醫療志工,聽到可以重回「老家」當諮詢志工,每周時間一到,她們都迫不及待地自行搭公車來值班。掃地、拔草、澆灌花草等,在付出的當下,活絡筋骨,延緩老化,對這個家有著一分歸屬感的法喜。
◎志工雲集護持「家」 發揮良能都是愛
春夏之季,志工們提供剩餘的水果,累積大愛幫助難民度過難關。(攝影:劉金龍)
家,是凝聚家人感情和愛的地方,志工總是想方設法,希望心田聯絡處能夠發揮敦親睦鄰的功能,讓社區居民常來走動;因此,平日開設書法、插花、瑜珈等才藝班。
而婆婆媽媽們也樂於烹煮素餐至鄰近機構勸素,自組點心團隊,做包子、饅頭、紅燒臭豆腐、素麵線羹等來義賣;在切磋手藝的同時也培養默契、凝聚情感,透過共事培養共識,讓社區會眾有機會參與,發揮各自的良能。
2021年開始,心田聯絡處被潭子區公所,選定為施打新冠疫苗的場所;會眾和區公所人員第一次踏進聯絡處時,都讚歎地說:「這裡停車方便、空氣好、空間舒適、人親和!」
志工愛這個家更是聽話的弟子,春夏之季,有剩餘的水果、自種的蔬菜、竹筍,他們想辦法義賣、做粿或泡菜。即使夏日滿山滿野,不起眼的破布子,志工一粒一粒摘下,做了超過千斤的古早味破布子,還一度造成搶購熱潮。
八月三十日,心田聯絡處的志工們,分別在花蓮靜思精舍及心田聯絡處與上人雲端溫馨座談,每個人都很興奮,將這兩年來在聯絡處、環保站的溫馨故事,如數家珍地話說從頭。
◎募愛募心助難民 做粿團隊卯足勁
臺中心田聯絡處潭子區吳玉迷師姊組成做粿團隊,主動向組長陳麗敏師姊提出請求做粿義賣,盡自己一分微薄的力量,幫助烏克蘭難民度過難關。(攝影:石于芳)
「組長,俄烏戰爭這麼嚴重,上人時時呼籲點滴累積善循環;不如我們做粿來義賣!」
來自農家子弟的吳玉迷師姊,從小勤勞節儉,喜歡烹飪,有空就做饅頭、幸福捲、芋圓、手工素菜;她邀約平日做香積的搭檔吳秀梅師姊,共同策畫做粿義賣,立即獲得志工們的共襄盛舉。
吳秀梅是個很有責任感的人,做事果斷,一旦她答應的事絕對力挺到底,遇到瓶頸就想辦法解決,從不退縮。在潭子區,每年三節或特殊節慶,他們總會在環保站做菜頭粿、芋粿、月餅和素粽等,送給警察同仁、感恩戶或進行義賣,因此取名為「做粿團隊」。吳秀梅說:「做粿義賣,一方面可以凝聚組員的向心力,另一方面也是在做善事,讓更多人啟發愛心。」
這群由十幾個人組成的團隊,志同道合、不怕勞累、合作無間,常常製作各種點心食品募心募愛。吳玉迷向上人分享:「以前的人做的芋粿會膨風,吃了容易脹氣;我們每次都會做紀錄然後慢慢改善,現在有一套完整的SOP。品質穩定、口碑好、遠近馳名,只要在群組公布,立刻完售。」
上人見大家如此辛苦地用心募心募愛,關切地問一個粿本錢多少?吳玉迷說:「一個粿可賺兩、三塊,但志工們同心同道,出本錢又出工,甚至賺歡喜;一分一分慢慢地累積,積少成多、積沙成塔,感恩上人給我們機會成長。」
吳玉迷提到,其實在炎炎夏日製作食品,常常熱到汗流浹背,繁瑣的雜事也特別多,卻是個藉事練心的好機會。
上人聽到心田聯絡處人人自耕一塊心田,非常欣喜:「我們人人共同護持這天下的大心田,在心田經營很多福慧種子;這些種子我們向天下去布撒,所以人人有愛。」
上人說,「你們自發心,還要讓大家共同來發心,所以我們用方便法。不過,很期待大家記得方便法,也要將方便法歸納為正法。」要讓會眾知道,義賣是大家自己出本錢,出工做出來義賣。要順這個因緣跟他說:「不是做生意,我們要讓大家知道,同一片天,同在這個地球的上面,到底發生什麼事情?」
上人鼓勵人人藉事相說法,把握因緣,機會教育,用善法度入眾生的心智,讓人人了解,天下災難偏多均來自於一念貪。這種少數人的貪念、霸權,造成了他國家破人亡的慘劇。這樣的災難波浪又長又猛,讓數百萬人無家可歸,所以要教育人人,應以「和為貴」。人與人之間要和,「和」才能創造真正的快樂;因為心安氣和,才是最快樂,也是人間所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