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芽育成計畫 貧困學子轉新人生

0觀看次
A- A+

撰文:林淑懷

「有苦的人走不過來,有福的人就要走過去」,慈濟志工秉持證嚴上人的叮嚀,協助弱勢家庭的孩子,翻轉他們未來的人生。

慈濟志工秉持證嚴上人的叮嚀,協助翻轉弱勢家庭孩子的未來,讓他們能在生命的畫布上,盡情揮灑出繽紛而亮麗的色彩。(攝影/陳錫輝)

◎給予愛 也給予善因緣

八月二日一早,中區訪視幹事蔡明模等人回到花蓮靜思精舍,與上人、精舍師父座談,並透過連線分享「新芽育成計畫」專案的陪伴過程。

「新芽育成計畫」是中區訪視團隊於2018年啟動的專案,範圍包括南投、彰化、苗栗、港區。不忘上人囑咐:「要給孩子愛,更要給孩子慈濟基因。」多年過去,至今(2022年)總共陪伴一百零二位貧困學子。

該計畫,結合職工、社工、志工、懿德爸爸媽媽,還有各種功能志工投入其中,以真誠的心去關懷弱勢家庭的孩子,他們有的是單親、有家暴、有隔代教養等境況,都因為慈濟人的愛,讓孩子變得更勇敢、更有自信。

小敏(化名)在爸媽離婚後,跟著媽媽,在她八歲時,媽媽因車禍重傷,沒有辦法工作導致憂鬱,她也因此學會幫忙家務、照顧媽媽。

2010年,慈濟訪視志工走進小敏的家裡關懷陪伴,讓她知道,除了做好家務、不讓媽媽擔心外,更要把書讀好,長大才能成為有用的人。暑假即將升大三的小敏,於2019年得到全國孝行獎,她期望自己能在大三下學期,為未來的人生做好規劃。

長得眉清目秀的小敏,留著一頭烏黑長髮,甜甜的笑臉,透過視訊向上人說:「謝謝師公及師姑、師伯的照顧與支持,讓我可以安心的讀書,最後祝福師公、師姑、師伯身體健康。」

一個人從中部到北部大城市讀書的小敏,沒有補習、沒有好的讀書環境,靠自己的努力,2020年3月推甄上臺灣大學生化科技學系。蔡明模補充說明,小敏二年級下學期是全系的第八名。育成計畫,經志工長期用心經營,不只讓小敏勇往直前,期待她將來成為社會的菁英。

◎訪視志工為學子 展現良能

 感恩音樂會,由育成計劃專案中,在音樂領域發光發亮的學子們,一起以傑出的樂器演奏曲目。(攝影/謝玲蘭)

疫情期間,為了不讓孩子因此中輟學習,中區訪視專案沒有停下腳步,仍然做好萬全準備,走入困苦的家庭,協助孩子安心就學。更透過「感恩音樂會」讓孩子有機會站上舞臺,展現他們的才能和增強自信心。

「感恩音樂會」於2022年4月9日在彰化田尾公路花園「藝樹館」舉行,場地由該館負責人林石松先生提供。

南投縣平和國小張文馨校長(右)感恩的說:希望孩子們在學校學習藝術上的成果,在這裡呈現給大家。(攝影/邱垂重)

活動進行中,南投縣南投市平和國民小學,現任校長張文馨上臺表示:九二一地震當年自己還是學校的教務主任,地震後停水、停電,一對雙胞胎女兒才六個月大,地震後她們喝的第一杯牛奶,是用慈濟人給予的熱水沖泡的。張校長藉此活動,向全場的貴賓及慈濟人道感恩;並感恩慈濟援建學校,及時給予軟硬體設備,教師們方能全心培育英才。

臺灣玻璃館董事長林肇睢先生應邀上臺,他說,「人之所以成為『富貴』之人,是因為『心中無缺』,要懂得把握『貴在被人需要』」,林董事長感恩自己能成為他人生命中的貴人。感恩音樂會,希望現場每一位貴賓都能給予孩子們最大的鼓勵,並將所見所聞廣為宣傳,讓社會上更多愛心人士來共襄盛舉。

蔡明模也向上人預報,八月還有第二場別開生面的感恩音樂會,敬請大家拭目以待。

已經舉辦第七年的慈濟「彩繪生命-慈善聯合美術展」,展出南投、港區、彰化區慈濟援助的弱勢家庭孩子所呈現的作品。(攝影/陳錫輝)

蔡明模繼續談到已經舉辦第七年的慈濟「彩繪生命-慈善聯合美術展」,展出有南投、港區、彰化區個案孩子所呈現的作品。這一次在臺中北屯的鉅虹建設公司的美學空間展出,該公司主動提供場地,還透過網站,將慈濟援助的弱勢家庭孩子的生命故事,做宣導與鼓勵,希望讓社會的愛心人士,一起關心這一群孩子。

參展作品中,小右(化名)有一幅獨特的畫作,是他觀察摩托車穿梭在市場中光線的明暗,對照打烊前的菜市場,有種喧囂過後的寧靜;另一幅是陽光下的漁港風情,色彩鮮明,蘊含著滿載而歸的喜悅。三十幾歲的小右,在家暴環境中長大,如今擁有自由的揮灑空間,生活中饒富創意,得以為自己彩繪生命的藍圖。

自小在家暴環境中長大,如今小右(化名)擁有自由的揮灑空間,生活中饒富創意,得以為自己彩繪生命的藍圖。(攝影/陳錫輝)

父親往生後,母親一肩扛起家計。2014年志工開始關懷,不只提供經濟協助,也教會他打掃、整理家務等生活自理能力;陪伴他讀《法華經》、看「靜思語」,讓小右不再像隻受驚嚇的小貓躲在牆角——害怕腳步聲、擔心陌生人靠近。因為家暴而導致憂鬱,吃了十幾年抗憂鬱藥的小右說:「若沒有畫水彩,可能沒辦法活到現在。」

小右感恩慈濟「樸實藝術」創作班,讓他學習繪畫的技巧、用色、構圖。心開,畫風也開了,讓他慢慢地從幽谷走出來,精神也越來越好。已經可以自己搭公車買顏料、畫紙,看似平凡的小事,對他來說,是走出心靈創傷後的知足、幸福。如同上人說,「對事情用心,日子就會好過。」小右的畫作越來越好,只要有機會參加聯展,義賣所得都全數捐贈做慈善,希望透過畫作療癒人心、療癒自己。

除了展出的畫作,每一項作品都是一位創作者的生命故事。(攝影/陳錫輝)

◎宏觀天下 有愛就好

「過去你們都聽師父講話,現在師父很愛聽弟子們回來說話。」聽完蔡明模的分享,上人非常歡喜。

「對孩子有愛就好,不能寵」,孩子要明白自己的生活環境如何,惜福還要懂得孝順父母,未來還是要努力打拚,不要讓孩子養成依賴、理所當然的心態。上人再次提醒:要行中道,悲智雙運,用智慧鼓勵、用真誠心關懷。也不是人人一定要上大學、研究所,社會上還是需要基層的人,重要的是培養愛心。上人舉嘉義志工王壽榮為例,他看著父母親的付出,自己學著做,才是最有價值的人生。

上人感恩弟子們,用心用愛付出,期待人人要發心走在最前面;路要好走,就得好好鋪,路鋪好,安全了,後面的人就好走;菩薩走過去幫助苦難人,即能平安順暢。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