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一些,減少一些

0觀看次
A- A+

撰文/寧蓉(明靜)

攝影/白崑廷

3月18日,第一次聽説有老師來靜思精舍,為常住師父們授課《論語》,有興趣的志工也可以參加,晚間7:30開始上課。聽聞消息,真是感動又激動!激動的是有一個新的學習機會,感動的是師父們的體貼與鼓勵。把握因緣,開課前早早來到人文講堂,找了一個靠邊的位置坐下來。

2500年前「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吾日三省吾身......汎愛衆,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的孔子「之、乎、者、也」教學聲響起在耳邊,迴盪在靜謐的靜思精舍上空。

4月8日晚間,老師再來,第三次為我們授課,除復習第一次所教内容外,也新學習了《論語》中「子溫而厲,威而不猛、聞一以知十,聞一以知二......」等,上人在晨語開示中,用來教導弟子們的法語。老師期許,「透由理解原文,或許更能深入貼近上人想要傳達給我們的内涵。」

當大家隨著老師高聲朗讀:「學而時習之......汎愛衆,而親仁......」時,不知為何?腦海中竟浮現出和藹可親的德慈師父,當年為我們講的故事,而這個故事,收錄在《慈師父講古》一書中。

慈師父回憶,精舍早期,在追隨上人出家修行時,白天要努力工作,自力更生維持生活,同時還要做慈濟,救濟貧苦。到了晚上,上人親自為大家上課,很認真地教大家《四書》、《五經》,今天教,明天就要會背,弟子們很認真地讀書、背書,還互相背給對方聽;找不到人聽時,就背書給「樹」聽,只是,每次一到上人面前,全部都忘光光了。

可上人說:「會背了,不管哪時候,一想起那句話,就能馬上運用。」但「大老粗」學生如我,至今,也僅僅只會背誦其中很小的一部分,更別説做到了,實在感到慚愧,也深深的懺悔。

今天,有好因緣可以再學習,真是倍感珍惜!

~~~~~~

想起以前讀歷史時,曾經讀到一種記載在史籍的器皿,叫「」(音七)器。

有一次,孔子到太廟時,看到一個奇怪的器皿,就問守廟的人:「這是什麽器皿?」守廟的人回答:「這是放在座位右邊,提醒人的器皿,叫做欹器。」

「呀!原來是欹器。是不是東西盛滿了,它就會傾翻;東西盛淺了,它就會傾斜;不滿不淺,它才會端端正正的站立,真的是這樣嗎?」守廟的說:「正是這樣。」

孔子就叫子路去取一些清水,先倒滿,果然傾覆;再倒一些,器皿便傾斜;再倒一半,欹器立正。

孔子感嘆地說:「正像這欹器的啓示,世上哪有滿而不覆的道理呢?」

子路謙虛地問:「老師!這水壺滿而覆,不滿即歪,適中才正,擺在座位右邊有什麽道理呢?」

孔子趁機觀機逗教:「做人也是一樣,要保持適中,恰到好處,滿了就要放下一些、減少一些。

「用什麽方法來放下或減少呢?」

孔子語重心長的教導:

「德高望重的人,要更懂得尊重別人。
土地廣大的人,要更懂得節約勤儉。
高官厚祿的人,要更懂得謙虛謹慎。
統帥精兵的人,要知道自己也可能打敗仗。
智慧非凡的人,要知道自己也有愚蠢的時刻。
博聞强記的人,要知道自己也會無知和淺薄。」

2500年前孔子見到的,用來提醒人的「欹器」,今天的我們,已經見不到了。但無形的、時刻提醒我們「謙受益,滿招損」的爲人處世心靈「欹器」,是否還在你我心中呢?

(筆耕團隊 精舍筆記 2022.05.07)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