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客.片羽》療「心」,用「法」度

0觀看次
A- A+

撰文:林純霞(花蓮)
攝影:黃筱哲

「我先生仍然無法戒賭,無論我怎麼勸,都無法讓他收手,家裡全靠我在市場做生意維生,還要扶養三個孩子,我該怎麼辦?」

一位會眾來到精舍知客室,一把眼淚,一把鼻涕,哭訴著自己的歹命。德如師父如常的遞上一杯茶,並傾聽著她的遭遇及委屈。

這位會眾已第二次回到精舍,面對困境,再來尋找心靈的力量。

「與其不斷為賭博與先生爭吵,不如換個心境,把聚焦在先生的時間,挪移做利益人群的事,也許有一天可以影響先生。」德如師父勸導會眾,「忙人無是非,忙於做好事,就沒有太多時間緊盯著先生了。」

會眾回去之後,果然積極投入做慈濟事。漸漸地,先生看在眼裡,也有了改變。

會眾,來自十方,面對不同的困境。而知客室,自然而然成為為會眾「療心」之所在。

「知客」來意,是知客師父的重要課題,也難免碰到一些難題,但德昕師父說:「學習『平等慧與分別智』的法門。」

「曾經有一位『大哥級』的人士來到精舍。一進知客室,就怒氣衝天的大聲叫囂:『我要見上人!」德昕師父談起一則從經驗中學習的小故事。

「您們建設需要錢,而我這些發明專利要授權給您們,為何接洽了志業園區,卻被拒絕呢?」德昕師父回憶著說,「他的音量,足以貫穿早期精舍的空間。」

「慈悲的上人面見了他,也表達了無法受理發明專利。只見他畢恭畢敬的聽完上人的回應後,起身走了出來。」

「沒想到,走出來後,坐在麵包樹下,繼續叨嚷著:『哪有慈善團體拒絕這種善意?』他看著田裡正在農作師父說,『不是要救度眾生嗎?在那裡種田,怎麼救?』」德昕師父回想當時的情景,仍記憶猶新。

「看著他暴怒的個性,失控的情緒,我聆聽後,輕輕的回應他,『的確!您也是為我們設想。』」德昕師父把握會眾在話語中提及,自己也有佛學基礎,說道: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但,不是放下屠刀,馬上成佛,而是放下屠刀的那個『心念』,是跟佛菩薩相應的,如果能像佛陀恆持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佛啊!」師父的這番話,讓他平靜了下來。停了一陣子,娓娓道出暴怒個性的背後原由。

他說:「我出生在大富人家,出生時爸爸已七十歲了,母親是妾身,在家就沒地位,我們從小就弱勢。」德昕師父終於了解會眾的情結,「從小,他就沒有安全感!」

「家道中落後,從此庭院深深。我常認為要以強勢的態度生活,才能生存。」會眾有些靦腆的對著德昕師父說,「我也不知道,這樣是對還是錯?」

「我沉靜的聆聽,讓他反而有一種反觀自省的能力。」德昕師父花了多時的陪伴,讓會眾「照見」自性。

「當下的我,心境就如一座『大山』;這座山,能夠讓他聽得到自己話語的『回音』,而這些回音,反而讓他『內省』了,這才是對他最大的幫助。」昕師父說:「相信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

山來照山,水來照水。

小故事大啟示,知客室的師父,面對世間各種疑難雜症,正是以「出世間」法的修行功夫,面對「入世間」事的妙行。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