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馨的醫病故事

0觀看次
A- A+

撰文:王鳳娥(花蓮)
攝影:陳坤安

2022年2月9日上午,花蓮慈濟醫院醫療團隊向上人做醫療分享時,說了兩個很溫馨的故事。

醫務秘書李毅醫師說:2021年5月初,他太太接到三十年沒聯絡,家住臺東的高中同學電話,說先生騎腳踏車摔倒,致頸椎第三到第五節受傷,送臺東某醫院開刀治療。

「那位先生經過六小時開刀後,病情沒什麼改善,只有手部可稍微舉起,仍然癱瘓在床,除了做氣切,還裝導尿管。醫師對病人說:你就只能這樣了。」

李毅表示,那位同學的先生才五十歲,孩子讀國中、小學,只要有一絲絲希望,都不放棄;她聽說花蓮慈濟醫院神經外科不錯,想幫先生轉來慈濟。

當時疫情很嚴重,要轉院不是那麼容易;菩薩心腸的林欣榮院長允諾先調片子過來看,最後好不容易在六月中旬轉到慈院來,由神經外科主任蔡昇宗醫師收治。

「神經外科沒有放棄,現在這位先生沒有氣切,也可以走路了。」李毅繼續說:「他在ICU加護病房時,想看窗外陽光,護士就貼心地把病床轉向,移到窗邊,讓他可以看見窗外陽光。」

「蔡昇宗醫師說:『我有信心,他以後可以騎腳踏車。』」李毅笑著轉述蔡醫師的話,大家聽了,除了為這位病人高興,也為大醫王在「只有千萬分之一希望」之下,不放棄救人的菩薩心,而深受感動。

✽✽✽

另一個是國際醫療個案故事。2021年4月,得知一位出生四個月,就被診斷得到血癌的越南孩子,孩子在越南治療後,又復發兩次。透過國際醫療,很幸運地在慈濟骨髓庫配對到。孩子和媽媽於2021年8月來到花蓮慈院,現在這孩子四歲。

分享這故事的,是兒科病房護理長李依蓉,她說:「孩子來到醫院時,語言不通,看到醫護人員很恐懼,在幫他抽血時,孩子很抗拒,需要四、五個人抓住固定。骨髓幹細胞移植時,孩子身體不舒服無法表達,就用哭叫的,甚至隨地大小便,還會咬人。在移植室的這一個月,我們用愛去陪伴、教導他。」

「過年前,順利完成骨髓移植,目前血球很穩定,在住院一百七十天後出院,之後回門診追蹤。出院也是大家擔心的事,剛好越南慈濟志工回來關懷這對母子,並在花蓮有空房子,就給這對母子安住下來。」

一個媽媽帶著四歲孩子住外面,語言不通又沒交通工具,讓醫護同仁擔心這對母子的生活,「我也是一位媽媽,擔心她周圍環境是否適合孩子的成長,去看一下環境,生活機能方便嗎?」李依蓉說。

在吃的、住的、用的都安頓好後,孩子在這個「家」,快樂地樓上樓下跑來跑去。媽媽說:「這是他出生以來,第一次笑這麼開心。」

這句話讓李依蓉聽了很心疼,想到這位孩子和自己的孩子同年齡,卻從四個月就接受治療。「四歲孩子的希望是什麼?」李依蓉跟小兒科楊尚憲醫師說:「四歲孩子,最喜歡的就是玩和笑。花蓮有小朋友最愛去的海洋公園,如果孩子狀況允許,我們來給孩子一個希望好嗎?」

在楊尚憲醫師贊同下,選在過年前的一個周日,要帶這孩子去海洋公園玩。年前花蓮一直下雨,很幸運那天出了大太陽。

「到海洋公園時,孩子很驚喜,我的孩子和這位孩子共同語言就是Yes和No,兩人手牽手一起玩,也變成好朋友。」

李依蓉說,因為孩子生病關係,媽媽不敢再生,全家呵護這個孩子,因此孩子有些霸道無理。去海洋公園玩以後,孩子學習到如何和人分享及相處;回門診抽血時,還會和護理阿姨說感恩。

過年時,媽媽傳了一段話給李依蓉:「謝謝你們,讓我的孩子知道什麼是感恩!」

慈濟醫療團隊,為這孩子、媽媽和他們的家,創造了愛與希望!

(隨師筆記2022年2月9日)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