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KD」新解

0觀看次
A- A+

撰文:朱秀蓮

圖片來源:台北慈院臉書

一年容易又冬季,2021年最後一個月的第一天,寒流發威,全臺有感。臺北慈濟醫院醫療團隊把握因緣,準時出現在新店靜思堂上人會客室。

「Bravo!」腎臟內科多位大醫王,於溫馨座談時分享他們在臨床、研究及教學的傑出成果,可說是北慈之光,一定要大力喝采。

◎腎臟內科「獎」不完

臺灣有二千三百五十多萬人,根據國民健康署的最新統計,有超過九萬四千多人需要接受定期洗腎,盛行率高居「全球第一」!而照顧他們的正是腎臟內科的醫師。

「臨床照顧病人再忙,還是要做研究。」為什麼?「因為研究的成果,可以造福更多的病患。」腎臟內科主任同時也是內科部主任的洪思群醫師,總是不忘鼓勵同仁投入研究,寫成論文對外發表。畢業於慈濟大學醫學系第八屆的林定筠醫師,在他激勵下,難行能行地完成研究成果,榮獲今年度「臺灣腎臟醫學會青年傑出研究獎」,並獲第五屆慈濟醫學年會「個人最佳(年輕)研究成果獎」,是「優秀年輕醫師」的得主。

「時間能帶給我們很多東西,時間也可以累積成果。」林醫師謙虛表示,自己是在誠惶誠恐中踏上學術研究之路,很感恩能有機會在五年前回到北慈任職,才有因緣成就這一切。

「這是四十歲前才能得的獎,只能得一次。」笑說希望自己女兒也能和林醫師般傑出的趙有誠院長補充註解。「得獎是公平的,要非常重大的文章才能獲獎。」能和全國最優秀的醫師一起競爭且脫穎而出,可說是萬中選一。趙院長年輕時也不遑多讓,也在他專長的腸胃科領域得過相同的研究獎。北慈人才濟濟,棒棒是強棒,實在是病患大德之福。

「得獎的是,臺北慈濟醫院。」從年初榮獲國家品質標章獎,到十月臺灣腎臟醫學會的青年傑出研究獎、傑出論文獎和慈濟醫學年會「最佳科部研究成果獎」,七個大獎北慈就得到三個,「獎聲」不斷的北慈腎臟內科團隊與全國各醫學中心相較,絲毫不遜色。

◎天地奇緣 代代相傳

12月1日,真是特別的日子,既是林定筠醫師的生日,也是王奕淳醫師十年前來北慈服務的日子。對他來說還有一個特殊意義,原來五年前的12月1日,他和夫人的第一個孩子誕生了。

考大學時,王奕淳與他心嚮往的慈大醫學系失之交臂。不過,佛菩薩還是讓他如願以償,去年他從慈大醫學科學研究所理學博士畢業。他盤點十年北慈生涯,直說不僅是「幸福的十年」,也是「對社會最有貢獻的十年」。

回首當年,應洪主任和滕安娜副主任之邀,他參與培訓、受證。入經藏時演繹〈一念之間〉,看到動物因人類欲念被殺的一幕,體悟「人跟動物是一樣的萬物生靈。」心念一轉,他放下葷食欲念,開始茹素。迄今已有八年多,更加覺得身心輕安而自在。

新冠疫情蔓延,上人不斷開示「非素不可、非說不可、非推不可」,他會在看診時跟病患分享茹素對身體健康的好處,且能夠延緩腎病惡化。的確,國外有研究指出,腎友「罹患新冠肺炎的機會比常人高二十二倍,死亡率更高達三點五倍」,可說是除高齡長者外的另一高風險群。王醫師堅定表示,要和北慈的醫護典範一樣,「給病人最好的服務。」

慢性腎臟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的英文簡稱是「 CKD」,榮獲「傑出論文獎」的腎臟透析中心郭克林主任,他覺得有另一層涵義──「C是care,K是kindness,D是deference」。他舉疫情嚴峻期間,護理師照顧一位精障確診患者就能見微知著。「視病猶親用愛透析」,護理師將病患當成自己家人來照顧,下了班還去關懷他的需求。康復出院回院洗腎,特意幫他安排在早上,為的是要用營養的早餐填飽他的胃;知道他心智如十歲孩子,找適合的影片讓他能在洗腎時觀賞不無聊。

「佛如良醫治眾病,應世醫時救群弊;治病之法有多途,令眾樂服苦患除。」體貼病人,將他們列為優先,給予關懷的臺北慈院腎臟內科,用愛守護腎友的健康,正是守護大臺北地區腎友生命最堅固的磐石。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