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二一專題(大愛臺與上人溫馨座談)
時間: 11月21日
地點:臺中靜思堂
文稿:魏玉縣
今年是九二一(地震)二十二周年,大愛臺規劃了專題報導——「九二一 生命大不同」。故事裡的主角之一是陳冠蓁,地震發生那年(1999年),她才八歲,是南投縣竹山鎮延平國小的學生。2021年11月21日上午,在大愛臺同仁的陪伴下,她跟媽媽葉淑盆女士,一起到臺中靜思堂與上人溫馨座談,分享地震當時的心情。
陳冠蓁與上人溫馨座談時談到,「我們希望學習上人的精神,雖然只是一點點的付出,但可以讓大家得到更多的溫暖。」(大愛台連線畫面截圖)
「其實那時候,我根本不知道什麼是害怕,只知道不能去上學了。」陳冠蓁提到,「我還記得地震當時,只要一搖,全部的人都在馬路上跑;不搖的時候,就坐在地上。」天亮後,看到家前面的地都隆起來了,很多國軍進到災區,慈濟人也到了。
延平國小有三分之二的校舍倒塌,學校被迫停課,陳冠蓁每天都在想,「我什麼時候可以回去上學?」等到被通知可以上課時,景象跟她想的完全不一樣,「我們的學校都沒了,是在很熱、很熱的組合屋上課。」當時的班導師曾彩琴對班上同學說:「這個教室雖然很熱,但是我們要珍惜,因為有很多小朋友,他們還沒有組合屋可以上課,是上人先蓋給我們的,所以我們要好好愛惜這個教室。」
後來讓陳冠蓁印象非常深刻的,就是存錢筒的出現。曾老師帶著存錢筒到教室,問大家,「有沒有人要來存錢?把錢存到裡面去,我們就可以蓋教室了。」陳冠蓁心想,「存錢就是要買零食、買玩具,怎麼會是蓋教室?」不過她還是跟老師要了一個存錢筒。
由於曾彩琴老師(左一)的引導,讓陳冠蓁從小就懂得付出。(左二為陳冠蓁,曾彩琴老師提供)
陳冠蓁(左三)與班上同學在曾彩琴老師的引導下投竹筒,將自己點滴的愛心注入希望工程學校的援建。(曾彩琴老師提供)
「可是我拿回家就後悔了,因為那存錢筒很深,怎麼投都投不滿。」陳冠蓁每天從學校回家,第一件事情就是拿著存錢筒到左鄰右舍請人家投,看到有人投錢,即使都是一塊錢,她還是很開心。媽媽告訴她:「妳也可以把零用錢投進去啊!」但是她每次投錢都很掙扎,因為她的零用錢都是十塊錢的。
存錢筒好不容易投滿了,陳冠蓁把它帶到學校。曾老師對她說:「我先幫妳收起來,接下來上人會來學校看大家,妳再親手把存錢筒交給上人,我們就可以蓋很好的教室。」接下來,陳冠蓁每天都在等,「上人哪一天會來?」2000年4月11日那一天,終於被她等到了。
陳冠蓁班上的同學們一一簽名,感恩慈濟認養援建延平國小。(右側低頭簽名者為陳冠蓁,曾彩琴老師提供)
陳冠蓁回想當時的情景,還是那樣深刻,「上人收到我的存錢筒時,很親切地看著我說:『謝謝妳!』那時候我只是很開心,沒有任何的感覺,只覺得我這一罐錢就可以蓋教室了。」其實這件事對她日後的人生有很大的啟發,因為她長大之後才體會到,「上人對我們的愛是無私的,對於我們這麼小的存錢筒,他還是可以跟我說『謝謝妳!』」
陳冠蓁終於在2000年4月11日等到上人來到延平國小,親手將已投滿的存錢筒交給上人。(大愛電視臺畫面擷取)
延平國小是慈濟援建的五十一所「希望工程」學校之一,2001年5月4日是新校舍落成的日子。即使已過了二十年,陳冠蓁當時的那種歡喜心,還是鮮明地烙印在心中。
延平國小於2001年5月4日完工入厝,學生家長及慈濟人也前來協助搬家。(攝影:尤麗卿)
陳冠蓁的父母開了一家茶業公司,學校要落成前,校長和葉淑盆女士討論,決定舉辦茶會來感恩所有的慈濟團隊。陳冠蓁就和一群同學開始練習泡茶,葉淑盆女士後來也在學校推廣茶文化。陳冠蓁說:「媽媽覺得上人蓋了這麼好的學校,我們也要推廣在地的茶葉文化。」葉女士的茶藝教學純粹是義務性的,後來也推廣到附近的學校,甚至是大學。陳冠蓁後來也跟著父母親四處去推廣茶文化,「我們希望學習上人的精神,即使是一點點的付出,但可以讓大家得到更多的溫暖。」
上人看到當時年僅小學二年級的陳冠蓁,在「希望工程」學校的培育下,如今已是亭亭玉立的年輕人,讚歎地說:「時間過得真快,現在在我面前的,都很有成就,感覺當初的辛苦,現在很滿足,沒有後悔。」此外,上人也感恩大愛臺的同仁,「記者菩薩報真導正,才能讓社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