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院溫馨座談
日期:11月23日
地點:台中靜思堂
撰文:林美宏
攝影:施哲富
氣溫驟降,不見陽光露臉的清晨,顯得灰濛濛、冷颼颼;走進臺中靜思堂三樓會客室,卻感到非常溫暖。
今天上人即將離開臺中往北行腳,一群弟子像孩子般,捨不得離開母親懷抱,紛紛前來依偎身邊,說從前、話現在,聽大醫王分享這幾年學習手語演繹的趣談。
◎手語比任何手術緊張
白袍是最有力量的傳法人,幾日來,上人常讚歎今年歲末祝福,臺中慈濟醫院團隊經藏演繹肢體動作很整齊,以身口意供養,所唱出來、喊出來的,整合得像是一個人的聲音,很有力、很美、很漂亮。
也有人分享,看到這場醫護人員的演繹,好像看到一朵朵白雲,輕飄飄地飄落在舞台。但能有如此的呈現,背後的努力與辛苦是我們看不見的。
前臺中慈濟醫院院長陳子勇自爆,「每次看到手語就很緊張,『你們嚴重落後!』可能以前被慈悅師姊罵怕了。」引來一陣同理的笑聲。
上人鼓勵他:「這樣才更需要進來手語。」
「要開大手術,前一天晚上我會睡不著;但是只要想到下個月要比手語,我天天都睡不著。」陳子勇自我調侃地說。
練習的時候覺得很自然,好像都會了,但一到要上場的時候,「那真的是,比開任何手術都來得緊張。」雖然他記得上人說,用心就是專業,「但我不曉得,可能是我的腦跟手是沒有辦法協調,只要腦海裡想著經文,手就不知道擺哪,腳也不知道要怎麼走;或是想到腳,就忘了手。」
愛運動的他,打球時從不覺得自己手腳不協調,為什麼學習手語,手腳就不聽使喚?陳子勇自認是自己沒辦法同時做好很多事情,所以覺得壓力很大;但是手語卻是他最好的回憶。
演繹手語的確能夠凝聚人心,陳子勇分享還沒接下臺中慈濟醫院院長前,他沒有接觸過任何慈濟相關的事情,對佛教、對慈濟、對佛法完全沒有概念,所以很難從忙碌的醫療連結到佛法。
來了慈濟才接觸慈濟的陳子勇,感恩透過手語演練,從中了解經文意涵,與各科室凝聚一起,成為彼此的善知識。
◎這條路不簡單
陳子勇的真性情表達,呂慈悅操著這幾日在臺中,努力調教彩排,喊到沙啞的嗓子為自己辯白,「你們都不知道,早期我第一次等大醫王,坐在花蓮靜思堂足足等了三天,連一個大醫王都不來。第三天,晚上六點大愛臺就要轉播了,那天下午才來十幾位,我眼淚差點流下來!」
聽到要比〈誠心祈三願〉,醫生們覺得歌詞太長,所有人站起來,就要離開。呂慈悅趕緊說:「你們只要在『佛陀啊,我們祈禱千萬聲......』這裡把手伸出來敲兩下,手上去,這樣就可以了。」
呂慈悅表示,從以前叫不到人,到現在報名踴躍,大醫王主動找她要曲目,和討論如何呈現等等,這些都是透過每天志工早會,在上人的「德」帶領下長大的。一路走來,手語能夠變成全世界共同的語言,是作夢也沒有想過的事。
為了全世界經藏演繹方向準確,呂慈悅的壓力很大,她跟上人說:「上人,法華經很難。」上人對她說,妳這世人是發願來幫忙我做《法華經》的。這句話讓呂慈悅深感責任重大;看到現在處處是種子,處處是企劃,處處展現很好的方向跟策略,她不敢居功,但肯定地說:「這條路不簡單,但是上人您成功了!」
◎合心是最大的供養
神經外科林英超是手語演繹的固定班底之一,也時常帶新人參加,但是被點名彩排常不見人影;但是上臺卻都會比。臺中慈濟醫院簡守信院長納悶地問:「你到底什麼時間練的啊?」
林英超一接過麥克風就說,大家想像一個情景,當手術臺上病人正準備上麻藥,而屏風後面,有一個人戴著耳機,就在那邊比手畫腳,每個人看過去都露出微笑,就曉得這個人在做什麼!
慈院副院長王人澍,是個非常認真的手語學子,一開始動作很不熟練,但是他總是一而再、再而三的不斷練習。他淡淡地說,「最重要的是我家師姊,對我的要求沒有那麼嚴格。」此話一出,大家都笑了。「每次我開車,師姊就會練習手語,當她忘了怎麼比,就叫我要把它唱出來,她會比的手語,我大概都會唱,所以我是唱的比比的還要好。」
上人對他說:「王副平常在教授別人,在手語的時候,應該是很虛心接受。」現場大家會心一笑。
臺中慈院院長簡守信期待手語,不只是演繹而已,希望把它變成一個永續,成為串連慈濟精神的媒介。
上人回應,手語最能表達誠懇的心,沒有心就無法表達出手語,手語能夠這麼整齊,可見是眾志成城,大家的意志心力是同一個,這是最大的供養。
上人稱大醫王,你們應該是「合語」,合心的語言,不是手語。感動的不只是千眾,應該是萬眾一心,每天都有十幾、二十幾個國家,幾千條線在線上,醫療人文千眾一心,影響是很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