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中慈院與上人座談
日期:11月17日
地點:台中靜思堂
撰文:魏玉縣
圖片提供:呂榮浩
2021年11月17日上午七時,臺中慈濟醫院簡守信院長與院內醫護同仁,再次把握見師的因緣,在上人抵達臺中靜思堂的第三天與師見面,也向上人介紹新進醫師——唐宗詠醫師。
談起臺中慈院與唐醫師的因緣,就必須由外科部主任余政展醫師說起。余醫師與唐醫師結緣起於十年前,當時余醫師在中部一家醫院擔任外科主治醫師,而唐醫師的第一年住院醫師,就是跟著余醫師學習。余醫師說:「那時候我一眼就看出,臺大(醫學系)畢業的唐醫師,不但學歷好,表現也非常好,覺得要好好栽培他。」
後來唐醫師轉到該院麻醉科訓練,之後因為對治療疼痛產生興趣,於是自己到處找資源,甚至出國學習,到各學會認證。余醫師讚歎地說:「在臺灣,唐醫師在介入性疼痛治療的領域,算是相當有成就的。」
也因為有唐醫師的精湛醫術,才讓煎熬了余醫師十幾年的「頸源性頭痛」,有了治療的契機。余醫師自述凌遲自己多年的「頸源性頭痛」,讓聽者不覺動容!他表示,「我的這個痛,痛起來也不得不去找醫師,或是自己開藥吃,但都無效。」
這樣的痛症到這幾年又比較嚴重了,余醫師經常睡到凌晨四、五點,會痛到醒過來。他只能吃很強的止痛藥,有時一顆無效,就要吃兩顆,或再加一顆肌肉鬆弛劑。「此外,這樣的痛只要是開大刀,當天晚上就會發作。」
演變到後來,讓余醫師只要遇到要開刀就很焦慮,甚至讓他不由得開始胡思亂想。他繼續描述那種痛的感覺,「痛到後來,有點想要把自己的脖子擰下來!」這樣的痛,幸好遇到了唐醫師。「唐醫師真的是能力非常好,各位如果有此需求,千萬不要迷信,有病就要找醫師。」
其實余醫師原本是想到臺北找唐醫師治療,剛好聽說唐醫師想回家鄉服務,於是大力邀約他到臺中慈濟醫院服務,余醫師也藉此機會處理自己的這個痛疾,並且成為唐醫師到臺中慈院後的第一個病人。「手術前,我的痛大概有八、九分,現在大概只有一、兩分的程度。」余醫師說,即使有稍微的不舒服,但只要吃個止痛藥就可以緩解。
而第一次來到臺中靜思堂的唐醫師,則談到自己之所以一開始就到外科學習,是因為他對疾病的處理比較性急,喜歡外科系可以透過手術立即幫病人解決問題。後來轉到麻醉科接受訓練,發現麻醉科是屬於比較防守性的科別,覺得自己還是比較適合外科的環境,也才知道原來麻醉科有介入性疼痛的這個領域。
「這個領域深深吸引我!其實我在還沒當主治醫師的時候,就已經ALL IN(全力以赴)在裡面去學習,才會慢慢累積出一些成果。」唐醫師說,介入性疼痛的治療目標,是希望透過比較直接的方法,找到疼痛的原因直接解決,而不希望病人是拿慢性處方箋在吃止痛藥。其實他個人的最終目標,是希望病人都可以不必用到藥物,「當然,不可能百分之百的病人都可以做到這麼好,但是我會以這個目標去努力。」
唐醫師繼續談到,他個人比較常處理的,是在脊椎方面,包括肩頸部位的疼痛或是下背痛,尤其是肩頸是他比較有興趣的。原因是在臺灣治療下背痛的醫師已經不少了,而專攻肩頸部的醫師比較少,況且肩頸的結構比較細小,需用更精細的方式處理。「這個滿吸引我的,所以我後來就把自己的重心放在肩頸,才會處理到余部長的頸源性頭痛。」
每天早上都可以聽到醫療的「福音」,上人感到很歡喜,並勉勵年輕的醫師,要尊敬資深的醫師,而資深的醫師則要疼惜年輕的醫師。「因為我們的醫院不像醫院,就是一個『家』,大家庭。」上人期勉在場的醫護人員,不只要將醫院視為大家庭,對社會大眾也要視為家人,「以這波疫情來說,的確讓人很驚慌,就是希望人人都平安,所以我們一定要好好守護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