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11月19日
地點:台中靜思堂
撰文:張麗雲
攝影:楊清賢、許順興、施哲富、張麗雲
「有心有願,就能利益人群,連樹根本來沒有用的東西,也把它變成一件藝術品,真的是撿福、惜福。」志工蔡明模捧著一座十八羅漢像,在11月19日訪視團隊溫馨座談中獻給上人。它原是廢棄無用的落羽松氣根,經過彰化區的慈善個案精雕細琢,化腐朽為神奇,成了上人口中的藝術品。
慈濟人也將願力發揮在慈善志業,他們長時間走入暗角,用愛的接力,救拔偏鄉陋巷的苦難人,讓他們看到生命的曙光。就如那原不被看好的氣根,最後變成受人喜愛,有生命的藝術品。
臺中市烏日地區有一群慈濟志工長期投入關懷弱勢、暗角貧困的鄉親,給予急難救助、物資補貼,或就學年齡孩童的學費補貼等等需求。然而,救急也要救心,苦既拔已,復為說法,志工帶他們做環保,讓他們學習付出,他們做得歡喜,心中不再有苦,就有充足的正能量再出發。
臺中市烏日地區有一群慈濟志工,長期投入訪視,給予急難救助、物資補貼外,並帶入環保站,補給心靈的空缺。
烏日九德環保站的站長張秀金,1990年先生因車禍,腦額葉受損嚴重,在醫院躺了三個月後仍只剩下五歲孩童的智力,脾氣暴躁,張秀金一邊要照顧九十六公斤的先生,一邊經營美髮店,但她不向命運屈服,接觸慈濟後,認識環保對大地的重要,1999年就在自家騎樓下成立小小環保點,開始做環保。三年後,烏日成立九德環保站,張秀金一邊照顧先生,還擔負環保站長的任務。十五年來,環保站是長者的據點,更是慈善訪視個案的心靈寄託之處。
張秀金知苦且滅苦,將做環保、慈濟的歡喜帶給一個男主人患有肺結核、兒子重殘的家庭,她對罹患憂鬱症的女主人說:「世間苦空無常,今生要種下好因好緣,才會有好報好種子。」女主人聽了,就跟著張秀金投入做環保,她的憂鬱症也因而慢慢消失滅跡了。
2021年疫情之前,回收量大增,環保站每天都有十幾、二十幾位環保志工參與分類,張秀金擔心他們會因為工作量大,怕做不完而心急,她就鼓勵環保志工一邊分類同時心中念著佛號,動中修靜,靜中聽上人的開示,慢慢地,就將這些回收物資整理好了。
臺中地區烏日九德環保站也是關懷據點,鬧中取靜,環保志工散步走路就可來分類,人人都做得很歡喜。
還有,志工也陪伴一個家庭,男主人在職場因遭氣爆,無法繼續工作養家,太太遭受經濟壓力,家裡因氣氛不佳,就讀國小二年級的兒子,無法理解家庭的變故和大人的苦楚,反常叛逆。慈濟訪視志工走入他們的家,補助金錢、學費外,並帶他們去環保站分類。
母子倆在環保站得到志工的疼惜,有三餐和點心填飽因媽媽放無薪假而斷炊的肚皮,愈做愈做歡喜,孩子不但功課進步,還將做環保的喜悅分享給同學,且帶他們來分類。今年九月,先生往生,太太因心苦而再度悶悶不語,志工帶她參加品書會,將上人的法注入她匱乏的心靈。太太心靈有了靠岸,生活不再有壓力,終於展露笑容,讓志工覺得好安慰,也替她高興。
臺中烏日九德環保站是心靈補給站,慈濟志工將訪視個案帶去做環保,讓他們身心靈皆富足。
慈善個案不只來自鄰里長的通報,志工從橋墩下發現無屋可居、無依無靠的老人家,經細心關懷後,才知道他年輕時對家庭沒有責任,年老後變成無家可歸的孤獨老人。慈濟志工為他租屋、給予生活補助,再帶他到九德環保站做環保。他從無到有,從一個被人認為是無用的丈夫、父親、兒子,在九德環保站付出雙手做分類,利益大地且茹素而滿心歡喜,變成一個有用之人,並且發願茹素,是志工撿福、惜福回來的好幫手。
臺中烏日慈濟志工將無家可歸,生活在橋墩下的孤獨老人,協助他生活所需,並帶回環保站分類,讓他成為一位有用之人。
慈濟各項志業都彼此環環相扣,醫療中有慈善,慈善中有人文,環保裡也有慈善與人文。上人讚歎中區訪視團隊很有心,安定很多弱勢家庭,讓他們安心。慈濟人是很多案家生命中的貴人,要好好引導他們,給予安定的力量。所以,只要有心,就能翻轉他們的生命,化無用為大用,這就是利益人群、共善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