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病猶親

0觀看次
A- A+

日期:11月16日
地點:臺中靜思堂
撰文:魏玉縣;攝影:林世欽

上人上次行腳到臺中,已經是一年前的事了。一年來受到疫情阻隔,師徒想見面,卻也只能在雲端,透過視訊相會。等待的時間總是特別漫長,(2021年)11月15日下午,上人終於行腳到臺中靜思堂,為時八日的行程,除了歲末祝福、為新發意志工授證,也讓中部地區的弟子們一解想師之念。

臺中慈濟醫院簡守信院長珍惜上人到臺中的因緣,不但昨天下午親自到靜思堂接駕,16日上午七時,又帶領院內四位副院長,及各科室同仁到靜思堂見師。「我們真的非常期待看到上人,更希望見到上人是有活力的,是健健康康的。」上人行腳的辛苦,簡院長看在眼裡,也心疼萬分,「昨天看到上人已經很累了,但又為了不讓接駕的人失望,還是到每個點都去繞繞、看看。」

簡院長接著分享他在醫院的生活點滴,他提到,自己走在醫院走廊時,大概有百分之九十的同仁會主動跟他打招呼,而且雖然戴著口罩,還是可以透過眼睛,想像到對方充滿笑意的臉龐,「在慈濟的大家庭裡面,就是可以感受到如家人般的情感,而且不只是同仁之間,或者是主管與下屬之間的互動,真的讓人非常開心。」

遇到居關長者在菜園耕作,義診團隊醫王就地關懷,展現的正是上人的慈悲情懷。

不只是同仁之間的情感如家人般親密,簡院長表示,就連醫師對待病人、病人家屬,也是像自己的親人一樣。有一個年輕人,來到臺中慈院就醫時,前胸蟹足腫,很癢、很痛,簡院長為他打針,問:「你什麼時候做開心手術的?」年輕人回答:「我不是做開心手術。」

簡院長再問:「但是,為什麼在前胸有這麼長的一道傷口?」原來他在一年前,還是高三學生時,縱膈腔長了一個很大的腫瘤。這顆腫瘤長在胸膛的地方,大得差不多像小的躲避球一樣,因為侵犯到血管,所以開刀的風險很大。他的父母親帶著他看過中部很多家醫院,醫生都跟他說,「沒辦法開!」

後來,他輾轉來到臺中慈院,經過血液腫瘤科李典錕主任的診察,發現是惡性腫瘤,於是先給他做化療再開刀。「光是開刀,就動用二位心臟外科主治醫師、一位胸腔外科主治醫師,總共三位主治醫師共同把腫瘤拿掉。」簡院長說:「本來沒希望的孩子,現在已經是大學資訊系一年級的學生。」

孩子能夠重新站起來,最高興的莫過於父母親。簡院長也對院內同仁的用心,感到非常讚歎,「真的是非常感恩,我們的同仁能夠盡心盡力,從病人、病人的父母的角度,去看待這樣一件事情。」

一年未見,上人看到臺中慈院的同仁也感到很歡喜,「看到大家雖然戴著口罩,但是都能看到人人都在笑,眼睛就笑了,『嘴笑目笑』(臺語),是真正出自內心的歡喜。」上人提到,他對醫療同仁不只是「疼惜」,而是「感恩、尊重、愛」。

許多患者來到醫院,一切的苦難都可以得到解決,「這種感恩,是代替被你治療過的病人,向各位『醫王』說感恩。」上人接著說,所有的慈濟醫院都是一家人,那股無私的愛不是在談營利所得,而是在「苦人之苦」。

聽到醫院同仁的分享,上人也欣慰地說,「我的心、大家的心,我們都有把心合在一起;我想要做的願,大家也是有願一同。」更期望大家,「把握生命的價值,可做,分秒不空過。」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