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而真實的教育~談「靜思語」教學

0觀看次
A- A+

 口述:靜崚/紀錄:靜修;攝影/陳天和

民國八十四年,因為一本書的因緣,讓我有機會接觸到慈濟,也開啟了我與慈濟的因緣。我在擔任台北縣錦和國小校長時,認識了北區資深委員楊月娥師姊,一天月娥師姊拿了證嚴上人開示的《八大人覺經》及《三十七助道品》與我結緣,之後又以慈濟列車多出一張車票,邀我一同到花蓮精舍參訪。

同年四月,我搭乘慈濟列車來到花蓮,在慈濟人的用心安排下,一路從慈濟護專(現已升格為慈科大)到靜思堂再到靜思精舍巡禮,並在靜思堂時聽到閻雲校長的分享。閻校長當時是美國的腫瘤科醫師,因為病人需做骨髓移植,在美國沒有配對上,在友人的建議下來到慈濟尋求配對,雖然當時並未配對上,後來因為另一個因緣,居然在慈濟的骨髓庫裡順利完成了配對。閻校長分享中提及,骨髓捐贈在其他國家都是由國家在做,而台灣慈濟卻是民間團體在承擔,這讓已經離開台灣二十幾年的他印象深刻,更覺得證嚴上人真的很了不起。

聽了閻雲校長的演講,我內心也深有同感,對證嚴上人更是由衷生起了敬佩之心。就在回程的火車上,又聽到了連麗香師姊進入慈濟的因緣。原來麗香師姊很早就拿到了綠卡,為了做慈濟,就把綠卡換成了「慈濟卡」(委員證)。在當時那個年代,要取得綠卡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也是大家所羨慕的。聽了麗香師姊的故事,我內心除了一分對慈濟人的恭敬心外,更感覺有一股善的力量在醞釀著,也或許因緣到了,便於民國八十四年加入教聯會,當起慈濟志工,不覺中已經過了廿五個年頭。

加入了教聯會有機會參加靜思語教學活動,深刻體認到靜思語教學對學生具有正向的,且潛移默化的影響,所以更積極地參加教聯會舉辦的各項活動。就在慈濟三十周年慶時,台北分會舉辦了靜思語教學成果展,成果展的內容非常好,我就主動建議,希望能夠在台北各區舉辦巡迴展,第一站選定的是永和。原本以為可以順利開展,行前突然接到校方以「不方便」為由取消了展出計畫。

但是「對的事,做就對了」,就在大家鍥而不捨的努力下,因緣居然落到了自己任職的錦和國小。因為展出的內容豐富,加上新穎的教學方式,當時吸引了二千多人前來參觀,也獲得了當時台北縣政府課長及督學的認同,咸認為靜思語有助於孩子的品德教育及生活教育,也感恩當時證嚴上人行腳時,特地來到錦和國小鼓勵學校的教師及慈濟教聯會老師。

這次的巡迴展辦得很成功,但是那一年發生學生集體出家的事件,教育部因此公告宗教不能進入校園,讓具有宗教背景的慈濟也遭受波及。但因為靜思語教學的內容完全不涉及宗教,以及受到的高度肯定,所以老師們提議舉辦靜思語教學研討會,同時取得了縣政府核發研習時數,也因此接引了更多的教師加入了教聯會的行列。

老師們運用靜思語教學,都有許許多多說不完的故事。雖然當時學校都有「生活與倫理」的課程,儘管學生的考試成績優異,但是罵髒話、丟紙屑的大有人在,透過靜思語教學,讓知識可以跟日常生活相結合。曾有一位老師分享了一個故事。有一天,一位家長對老師說:「老師,妳教孩子連我都教了!」聽到家長的反應,這位老師瞬間緊張了起來,一問才知道那位媽媽是來感恩的。她說有一天和先生吵架,彼此互不相讓,結果一旁的孩子告訴爸爸說:「爸爸,你跟媽媽講話要輕聲細語,要聲色柔和。」孩子又對媽媽說:「媽媽,得理要饒人。」如此兩個人就吵不起來了。於是媽媽很好奇地問孩子:「你怎麼會講這樣的話?」孩子回答說:「那是老師教的『靜思語』」媽媽再問:「甚麼是靜思語?」孩子說:「是證嚴上人說的話」。

所以,一句好話可以影響一個家庭,一句好話也可以讓孩子一生受用。證嚴上人為教育下了一個註解:「教之以禮,育之以德」。一位好老師用心教學,不僅能讓孩子學會知識,更重要的是教育孩子懂得待人接物的道理,這也是數十年來證嚴上人殷殷叮嚀的。明日的社會端看今日的教育,在教育界工作五十餘年,所秉持的就是希望透過教育,教會孩子要「口說好話、心想好意、身行好事」,也唯有如此,我們的社會才會更加祥和。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