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陳美羿;攝影/楊國華
今天在精舍舉辦了一個小小的研討會,「全球共善學思會」——宗教NGO的全球治理。邀請了兩位教授,還有慈濟在土耳其的負責人胡光中、南非前執行長潘明水與會。
胡光中敘述援助敘利亞難民:慈善發放,建立滿納海國際學校,讓打工的孩子背起書包去讀書,以及孩子的感人回饋。胡光中等三位委員都因疫情滯留台灣,但是慈濟志工阿罕默德、小穆、薩伊德前進黎巴嫩。他們都是敘利亞和巴勒斯坦難民,卻能夠去黎巴嫩發放,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們,難能可貴。
潘明水談非洲南部的慈濟志業:目前計有南非、辛巴威、賴索托、莫三比克、史瓦帝尼、納米比亞、馬拉威、尚比亞、波札那等九國。
二戰之後,西方國家幫助非洲,耗資千億美元,無奈效果不彰。慈濟耕耘二十八年,陪伴本土志工,重建他們自立、自信、自尊。
本土志工雖然飽受貧困、屠村攻擊,毫不退縮。長途跋涉,膚慰病苦。伊代風災過後,尚比亞遭受兩年乾旱,副總統向慈濟求援。慈濟志工帶動開發農場,教導他們自力更生。希望達到上人期許:翻轉非洲。
這兩位「富樓那」的報告都令人無比震撼和動容。
熊士民副執行長細數全球Covid-19疫情,慈濟總動員。已經進行三個階段,從贈送口罩、發放物資、快篩試劑......到研發「本草飲」,慈濟一步一腳印,愛心遍及89國,疫情可以鎖國,鎖不住愛心。
慈濟全球總督導黃思賢被疫情留在美國,也透過視訊發表演說。他說發願成為上人的腳、上人的眼,所以他在全世界「飛」,代表上人到慈濟的海外去給志工鼓勵,如今慈濟援助過的國家有121國家/地區,有慈濟分支聯絡點的有66國家/地區。他說:我們隨順因緣,也創造因緣。
元智大學的丘昌泰教授說:大學時代就研讀印順導師的妙雲集,也提出慈濟的三大特色--「分享」、「慈悲」、「實踐」。因為如此,才不會「越走越孤單」。
台大的劉康慧副教授,她盛讚慈濟在南非對祖魯族貧困的人們,協助他們開闢農場,自給自足,而不是一味的施給物資而已。點出了「給他魚,不如教他釣魚」的務實作法。
綜合座談處處都是「亮點」:
宸師父說:印公導師的「淨心第一、利他為上」即是「為佛教、為眾生」。海地如濟神父受證慈濟委員、史瓦帝尼牧師也在教堂宣說慈濟精神,帶動實踐。可見大愛無國界,並且跨越宗教藩籬。
熊士民副執行長說:佛教的人醫會,有基督教的醫生,去為伊斯蘭教的病人服務,通通不違和,令人稱奇與讚嘆。
下午場因為遇到美國回來的師姊,我們跑到僻靜處敘舊,因此沒有全程聆聽,所以要想辦法「補課」。(202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