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釋德澡
宿師父、榕師父、我及慈濟志工、青年志工、社會人士等十二位有緣成軍。我們的責任範圍的是一家原住民服飾店,成品、半成品幾乎都沖走了,留下的是淹沒在日漸乾掉的泥濘中,這樣的重量,讓清除工作難上加難。所幸,有好幾位年輕人承擔了推獨輪車的大任,讓我們的「鏟」出有了強而有力的後盾。

德榕師父(左)、德澡師父(右)前往光復鄉災區,協助清掃並挖除淤泥。(攝影:黃耀南)
「大水來了,趕快逃!」七十多歲的服飾店老闆娘,對當天的逃難過程還是餘悸猶存,她顫抖地形容,「我是被大水追著跑的」,他使盡力氣,才跑到附近的圖書館避難,「我來到光復五十多年,不曾發生這麼嚴重的天災,所以大家都覺得應該不會發生。這次是不幸中的大幸,大家千萬不能再存有僥倖的心理。」
對於慈濟人的大愛付出非常感恩,「如果沒有大家的幫忙,只有我和兒子,不知要清到哪時候。」她眼眶含淚地說:「今天是教師節,是我先生的忌日。」「平安就是福,相信您先生在天之靈也會默默地守護著您們平安。心安就平安,平安就過關,只要努力,一切都可以重來。」師父們與慈濟人的膚慰,她從無語問蒼天,轉憂為笑。

慈濟展開光復鄉受災家戶清掃,協助鄉親早日恢復家園。德宿師父利用輕便大塑膠袋搬運淤泥。(攝影:釋德澡)
發心的宿師父在五天中去付出了三天,有一天他與精舍修繕團隊共事,體會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真諦;團隊有默契,工具又齊全,深知清掃的重點與方法,而且採用一條龍的方式,讓人人各盡其功能,一天下來既不累又打掃了好幾間受災民宅,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宿師父付出這三天,他有感而發:「火車站、街道、巷弄,一眼望去『都是人』,人山人海。不論老少,都是自發性的,目標就是『打掃』。」宿師父非常佩服精舍修繕團隊主責的陳重光師兄,「他遇到年輕有為的有心人就人間菩薩招生,為慈濟網羅人才。」

精舍修繕團隊主責的陳重光師兄,遇到年輕有為的有心人,便積極招生,為慈濟網羅人才。(攝影:陳何嬌)
「這次的動員,可以看到臺灣的希望,幾乎都是年輕人,而且全副武裝,自備打掃工具,一應俱全。」德柔師父也被一幕幕的景象所感動:「火車站,雖然水洩不通,但是井然有序,沒有爭先恐後,沒有抱怨,人人非常自律、守規矩;火車裡,人人魚貫進入,自動挪個位、轉個身,讓人人都有付出的機會。」而清淤現場,沒有喇叭聲,沒有吵雜聲,就只有山貓、大卡車穿梭的聲音。
更讓柔師父感到動容的是,他們幫忙的那個屋主很感動,他表示:「這一次對慈濟完全改觀,以前自己先入為主,只有『慈濟人都穿得美美的,在街道上走來走去』的印象。這次真的很感謝你們,慈濟真的有在做。」上人曾說:「要帶動,要做給人看。」做,就是最有力的真實道,深入人心。

9月28日,人文真善美從中山路一段空拍志工與民眾投入光復鄉市區清掃情況。(攝影:王賢煌)
精舍一甲子以來,「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自力「耕」生的訓練與底蘊,師父們對「做粗重的工作」都有扎實的基礎,清掃污泥應不是難事。但是,這次的爛泥,很多人都說「又細、又黏、又硬,上面黏、底部硬」,因此儘管使盡力氣,鏟起的只有一點點。這樣的挫折,沒有澆熄大家的愛心善念,因為一鏟、一桶、一車,一掃、一推,點點滴滴都是力量,都是災民恢復如常生活最厚實的能量。
上人說:「人生最踏實的事,是今日有多少力量,就儘快付出。」花蓮是我慧命的故鄉,而光復鄉災民就是我的鄉親,如同我的家人,能為家人付出,我覺得很踏實與心安。人人的力量可能微如螢火,但是「群」的力量,就能照亮光復的黑暗,照亮災民灰黯的心靈,為災區、為人心帶來無限的光明與希望。
新竹慈濟志工陳碧玉因緣際會與一群替代役同組,看到他們的棉紗手套已經濕透、弄髒,便貼心買來塑膠手套,避免雙手長時間泡在污泥中而感染。(攝影:洪享民)
來自新竹的慈濟志工陳碧玉,二十五日回花蓮參加每月的「慈懿會」例行活動,她接到學長會的通知:「立即前往災區支援。」因緣際會下,她與一群替代役同一組。這群二十來歲的年輕人,接到命令前來支援五天,「只有三十分鐘收拾行李。」長官臨時下達指令,可以想見,根本來不及準備任何東西。
陳碧玉看到他們的棉紗手套已經溼掉、髒掉,於是買了塑膠手套,以免他們雙手一直泡在污泥中而感染。她更不忍他們汗流浹背,衣服溼透,便提醒:「記得上車前或回到宿舍,要趕快換洗。」有一位孩子靦腆地說:「對不起,姊姊,我只有帶一條褲子。」「等一下去買給您。」
到了賣場,這群孩子此起彼落地說:「我們沒有帶牙刷、牙膏、沐浴乳,可以買嗎?」這群來自哈佛大學、賓州大學、爾灣大學、台灣大學、高雄台師大的高知識分子,非常客氣有禮,只拿了自己需要的。賣場老闆娘看到這群可愛的年輕人既感動又不捨,「我買單了,免費!」臺灣真的是愛心之島,默默付出的人隨處可見。 
賣場老闆娘看到這群可愛的年輕人既感動又不捨,「我買單了,免費!」臺灣真的是愛心之島,默默付出的人隨處可見。(圖片來源:陳碧玉)
這幾十位替代役都非常單純,期間都不太敢休息,陳碧玉不捨地說:「我不時強迫他們喝水、休息喘息一下、上洗手間。」他們非常認真,相信這次無私的投入與付出,在他們的人生道路都加了社會學分,也更上了一層樓。

慈濟投入樺加沙颱風災後復原,志工帶著工具、穿著雨鞋,率先清掃光復車站前的民宅;同時也有40位替代役男主動加入,協助災區復原工作。(攝影:陳灝麟)
其中一位孩子的母親很不放心,希望能與愛心照顧孩子的陳碧玉通電話,「有慈濟人在,敬請放心。」陳碧玉的溫言暖語讓一位懸念、擔心孩子的母親放下一顆不安的心。
眾生共業,無常、苦、空,帶來一場浩劫與慘痛的教訓,但也看見了人性最閃亮的光輝。
「臺灣,以善、以愛為寶」,善與愛,是臺灣的國本。大浩劫,大動員,大團結,大力量,臺灣人的善與愛動起來。一手一鏟,只希望多一點點幫助,能少一個人、少一家戶的痛苦。所以小小的螢火蟲,也能點亮微光;微不足道的小螞蟻,也能攀爬須彌山,因此你我小小的力量,就能匯流成一股助人的大力量,成為災民重建家園最堅實的後盾。

一手一鏟,將你我微小的力量匯聚起來,便成為災民重建家園最堅實的後盾。(攝影:吳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