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釋德劭
整理.許曉菁、郭秋佩、黃于倫、黃楨琇、陳予薰、黃淑真、編輯組
佛教音聲弘法的現代轉化——以慈濟歌曲為例,首先分享慈濟歌曲的起源發展特色,慈濟歌曲延續佛教傳統梵唄,它融合了西方音樂的技巧,用淺白的歌詞與動人的旋律,來弘揚了佛法義理和慈濟大愛的人文精神。透過歷史溯源介紹慈濟歌曲,展現歌曲如何承載慈濟的發展歷程、凝聚人心,最後會提到有關於歌曲背後感人的故事,以及現在的音樂手語劇,創新的形式,強調了慈濟歌曲,實際在淨化心靈,啟發善念方面的作用,可以視為現代讀經的新思維。
慈濟歌曲在臺灣佛教現代化中展現特色,不僅承傳梵唄吟唱,融合西方音樂技法,更透過歌曲詮釋佛法義理,展現大愛與人文關懷。(攝影:楊明忠)
臺灣佛教的現代化進程中,慈濟歌曲於二十世紀展現出獨特的發展。它延續了傳統梵唄的吟唱與音聲弘法的理念,並承襲了弘一大師融合西方音樂技法創作新式佛曲的精神。這些作品,連接了中國佛教音樂的美學思想,更以音樂為媒介,詮釋經典佛教義理,彰顯慈濟現代大愛的宗教精神與人文關懷。
苦難在哪裡,慈濟的歌聲就在哪裡
《慈濟歌曲50年》編著者陳美玲師姊提到,慈濟歌曲源自苦難在哪裡,慈濟的歌聲就在哪裡。(攝影:吳昆祥)
《慈濟歌曲50年》一書,記載了每一首慈濟歌曲的因緣,可謂是近一甲子的慈濟歷史縮影。每週一的慈善志業分享前,都會透過一首慈濟歌曲,引領大家滋潤心靈,用歌曲走入慈濟歷史,以音源話因緣。
此書的編著者陳美玲師姊提到,慈濟歌曲源自苦難在哪裡,慈濟的歌聲就在哪裡。早期慈濟委員經常透過團康或聯誼活動,即興創作歌詞,因此我們的音樂法門應時而生。
唱誦好歌,如同誦經,每首慈濟歌都蘊含法,透過唱歌不僅可以淨化心靈,引導我們唱好歌、說好話,也能引導他人做好事。(攝影:黃偉恩)
1982年,首度誕生專為慈濟創作的歌曲。到了1990年,音樂家如菩薩般雲湧,一系列作品應機而生,為苦難蒼生撫傷痛,為時代歷史作見證,為天地紛擾致祥和,為人間慧命傳法音。
上人開示,慈濟歌曲本身就有故事與起源,因此必須追溯源頭。法可以用歌來唱,就像念經、唱偈一樣。唱誦好歌,如同誦經,每首慈濟歌都蘊含法,透過唱歌不僅可以淨化心靈,引導我們唱好歌、說好話,也能引導他人做好事。
慈濟歌曲的起源與早期發展
曉雲法師因感佩上人籌建花蓮慈濟醫院的堅忍願力,因而創作《慈濟功德會會歌》,展現了人間菩薩的大悲心與大願力。(1984/04/24;圖片來源:釋德雨(木雨)提供)
慈濟歌曲所呈現的,是慈濟人、慈濟事與慈濟情,可說是慈濟人文風格的一種現代梵唄,更傳唱了為佛教、為眾生的悲願、願行。而慈濟歌曲不僅是音樂,更傳遞佛教義理、淨化人心,並凝聚善念。
1982年,曉雲法師因感佩上人籌建花蓮慈濟醫院的堅忍願力,創作了《慈濟功德會會歌》。歌詞展現了人間菩薩的大悲心與大願力,這也是慈濟功德會成立十六年後第一首專屬歌曲。曉雲法師後來也創作了慈濟醫院的院歌。
靜思精舍常住生活堅守「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清規,一切生活所需皆自力更生。(攝影:黃錦益)
同年6月,曉雲法師帶著蓮華學佛園應屆畢業生來到靜思精舍。當時,他看到精舍秉持「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生活,而上人為了醫院工程款到處奔波,若非有過人的堅忍願力,怎麼有辦法成就如此大願行?
因此,他在早課結束後靜坐時,腦海浮現了上人瘦弱的身形,為苦難眾生奔波的畫面,便寫下了「慈濟發祥地,禮拜靜思堂,慈濟功德會,隊伍浩蕩長......」。這首《慈濟功德會歌》爾後便成為共修活動中開場的會歌。曉雲法師寫完之後,就將它放在佛殿上,日日祈求佛菩薩加被。
靜暘師姊將《我是隻小小鳥》改編成《新委員誕生歌》,以「佛心師志」激勵精進,凝聚委員向心力,展現早期慈濟歌曲的特色文化。(攝影:梁榮為)
1988年,靜暘師姊將《我是隻小小鳥》改編成《新委員誕生歌》。歌詞寫道:「我今生誕生在慈濟的大家庭,追隨師父以佛心為己心,以師志為己志精進再精進。」傳達了慈濟人以上人給我們的「佛心師志」為精神,激勵每個人精進不懈,也凝聚了委員們的向心力,逐漸形成了早期慈濟歌曲獨有的特色與文化。
醫療教育志業的旋律篇章
1989年,花蓮慈濟醫院杜詩綿院長往生,他的好友林福裕在追思儀式上譜寫了《佛光無邊》。1999年經上人同意,歌曲名稱改為《大愛無邊》,展現慈濟精神與大愛信念的延續。
花蓮慈濟護專創校開學典禮,首屆招收107名學生。許多貴賓、會眾以及慈濟志工到場觀禮。(1989/09/17;攝影:黃錦益)
1989年9月17日,慈濟護專舉行創校開學典禮。上人創設護專的初衷,希望為東部原住民學子提供就學機會,同時培育慈悲為懷的護理人才。當天,慈濟護專校歌在會場唱起,爾後甚至搭配慈濟手語,成為慈濟手語歌。此護專校歌由高信疆先生作詞,史擷詠譜曲。
1994年,慈濟創設了醫學院,也就是現在的慈濟大學前身。慈濟大學校歌由李壽全譜曲、賴西安作詞。歌詞中有一段令人非常感動:「誓願將心比心想,眾生平安解我憂勞痛創;誓願眾生為至親,醫病醫心醫得平安共享。」
美國加州薩拉度加市「四分之一世紀的大愛」慈善募款音樂會,李壽全老師演唱自作曲《盤山過嶺》,訴說上人當年蓋醫院的艱辛。(2014/11/23;攝影:容長明)
此外,慈濟歌曲《盤山過嶺》詞曲為李壽全創作。因為聽到上人提到花蓮慈濟醫院建院的故事後非常感動,於是寫下了歌詞。上人也給予建議,將「日頭出海先照著山」改為「日頭浮海先照著山」。
這首歌詞的靈感,源自李壽全的童年記憶。他在九份礦區長大,鄰居一旦生病,必須送到山下醫院急診。他們會把門板拆下當作擔架,或搭火車前往鄰近醫院就診。因此,他以「盤山越嶺」的場景作為這首歌的開端。
《盤山過嶺》歌詞靈感源自李壽全的童年,見鄰居生病時拆門板作擔架,或搭火車就診,因此他以「盤山越嶺」的場景作為這首歌的開端。(攝影:王賢煌)
最令人感動的是,歌詞中「慈濟人對師父走」這句話連續唱了九遍,代表弟子們緊緊跟隨上人的願心,以及上人對弟子的一分期許。上人曾說:儘管當年有許多人勸他打消建院的念頭,但他對弟子說:「當我決定要蓋醫院,我就頭也不回,因為相信你們會緊緊跟在後面。」
法入心行,共譜人間大藏經
慈濟歌曲多以音樂手語劇呈現,將佛典化為文學之美;歌聲與手語,就如同說法,演繹者與觀眾都能將法銘記於心。(攝影:劉美芳)
慈濟歌曲常以音樂手語劇的形式呈現,賦予佛典經文文學之美。在手語劇中歌唱時候,就如同在說法,無論是演繹者或觀看者,都能將法銘記於心。透過通俗的音聲弘法的概念,也就展現出一種風格獨特的大愛情感美學。上人期望,透過這種方式,能了解現代人的心意,進而接引他們。
慈濟梵唄融合復古與新思維,台中東大靜思堂七月吉祥祈福會前,大家先在福慧廳做「勇健梵唄健身操」,帶動氣氛也活絡身體。(攝影:廖名修)
慈悅師姊表示,上人一直在思考,現代人在想什麼?用什麼方法可以接引更多年輕人,使他們也能學習佛法?如果一直用古典梵唄方式,只能吸引較年長的人喜愛,為了向下接引,希望可以透過音樂展現現代讀經的新思維。
以前,人們讀經多以梵唄為主,如何以宗教走入現代?如何讓人人能將經文朗朗上口?慈濟的梵唄不是獨樹風格,而是在復古中呈現新思維,法入心行,與世間法結合為一,讓佛典大藏經啟動人體乾坤的小藏經,共譜人間大藏經,為佛教、為眾生,護守正法在人間。
(整理自2025年9月8日志工早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