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法用心知~行願一甲子 草創到奠基的成長

0觀看次
A- A+

分享.釋德淨|整理.何麗華、陳秋燕、林淑懷、編輯組

常聽人說,人有善願,天必佑之;對一些修行者而言,不怕沒道場,就怕沒有法。我們也常鼓勵人,有大願力一定有大善緣,只要是「無我利他」,一定會招來好因緣。慈濟行願一甲子,其奠基的根本,正是肇始於上人宣布建院的那一刻。

資源匱乏中起步

本會為籌募慈濟醫院建院基金,首次舉辦大型義賣活動,各界善心人士捐贈珍寶、書畫,並有影視紅星熱心義賣,場面熱烈感人。(1983/11/06;圖片來源:花蓮本會提供)

上人在1979年宣布要在花蓮蓋醫院時,雖然當時的委員們拳拳服膺,但現實是,當時的委員人數,不過才一百多人。尤其原本的資金規劃大約八千萬元,隨著工程逐步落實,實際經費卻增加到八億元。以當時的情況來看,募得的金額,大多為五元、十元,可說是人力不足、資金有限、土地尚未到位,真的是「上無片瓦,下無寸地」。

但我們也有一個很大的契機點。1973年,爆發第一次石油危機後,政府積極推動「十大建設」,這些大規模的基礎建設,為臺灣日後的經濟起飛與產業升級奠定了堅實基礎,也改變了整個社會形態。1979年,臺美斷交,政府推出許多中小型方案,比如推動家庭代工及工廠加工。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靜思精舍的常住師父們也從事多達二十一種手工,包括製作珊瑚項鍊、加工機體電路,甚至製作高週波嬰兒尿褲。

1984年串珊瑚項鍊,是靜思精舍第17種手工。(圖片來源:花蓮本會提供)

從1979到1989年,整個臺灣的經濟面臨一個大轉變,那時大家也比較有信心,有能力去衝刺。

當時上人給弟子的方向是蓋醫院,這看似不可能的任務,弟子們卻覺得可以給上人信心。當時多是一些家庭主婦,她們去找自己的小孩、找小孩的朋友,會企劃的就做企劃,會設計的設計,有人脈的募款,人才就慢慢聚集起來。

雖然還是有許多人勸上人不要蓋醫院,但上人始終保持樂觀。上人說,就算三位博士蓋不起來,他相信三個歐巴桑一定可以蓋得成。當時那一群年輕人深知募款並非易事,組成了義賣策劃小組,希望透過義賣籌措資金。隨著時間推進,這個小組逐漸轉型成為推動小組,為慈濟志業的後續發展,規劃了宏觀的未來。

自力更生的精舍生活

本身是藝術家,亦是中小企業老闆的張鈞翔師兄,提供蠟燭機檯給靜思精舍。有了機檯,蠟燭品質終於得以穩定控管,並正式對外販售。(攝影:黃淑琴)

在那一群年輕人當中,有一位張鈞翔師兄,特別值得一提。早期精舍常住製作「不掉淚的蠟燭」,除了自用外,更多的是拿來結緣。剛開始是用竹筒、鐵桶作模具,直到大家熟悉的養樂多空瓶,但品質無法保證,好、壞全憑運氣。後來,本身是藝術家,也是中小企業老闆的張鈞翔師兄,提供了蠟燭機檯給靜思精舍。有了機檯,蠟燭的品質終於能夠穩定控管,從而正式對外販售。

靜思精舍21種手工,常住眾自製的小蠟燭,在流通處供會眾請購。(1996/04/29;攝影:釋德宣)

淨斯穀粉的源頭,則是來自靜慮師姊。靜慮師姊向先生談起精舍與上人的身體狀況,由於先生熟悉五穀雜糧,便研發出一種能滋養身體的配方。靜慮師姊和先生因擁有設備與人脈,便向上人建議,由工廠以每包八十元製作穀粉,精舍再以一百元販售,如此每包可增加二十元收入,為精舍提供收入來源。

然而,上人並未同意,而是說:「我們的道場就是自力更生,不是買賣的地方。妳把配方給我們,我們自己來做。」當時慈濟人眾多,精舍物資有限,穀粉最初也多用於結緣,直到1985年才正式流通。精舍常住的生活,也因蠟燭與穀粉的銷售,才逐漸穩定下來。

靜思精舍常住生活,炒豆機用來烘乾薏仁和黑豆、黃豆。(1996/03/17;攝影:黃錦益)

融合古今 佛陀灑淨圖成型

1986年花蓮慈濟醫院啟用時,委員人數已達九百多人。1996年是慈濟三十周年,各方人才幾乎都已聚集,甚至有來自十七個國家的海外慈濟人返臺共襄盛舉。在那次的周年慶,不僅發行郵票,上人更榮獲內政部及僑務委員會頒發的第一等獎章。

這次周年慶,也見證了慈濟史上一項重要突破──首次亮相的「佛陀灑淨圖」。當時許多人請示上人,慈濟究竟是創新還是復古?上人以佛像造型為例指出,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佛像大多瘦削,而唐朝的佛像則圓潤、福泰。上人認為,進入二十一世紀,我們也應該塑造屬於現代的佛像,因此希望能設計出一尊既古典又現代,兼具東方韻味,同時象徵佛教精神的佛像。

1996年慈濟三十周年,眾人一同見證了歷史上一項重要突破──「佛陀灑淨圖」首次亮相。(圖片來源:擷取自釋德淨簡報)

當時,很多人參與設計,程犁也引薦她的兒子唐暉。唐暉在精舍住了一個多月,深入了解慈濟的精神理念及運作方向後,開始構思與繪製,完成了三十周年慶首次亮相的版本。然而,這個版本仍未完全符合上人的期望,經過不斷的修改與調整,再交由上人審視與修正,反覆來回,歷經四、五年,直到2000年才完成。突破傳統佛教藝術類型的慈濟佛像,就此奠定基礎。

中國大陸藝術家唐暉(右)與父母唐小禾(左)與程犁(中),是中國知名藝術家,親子三人合作完成板橋靜思堂壁畫創作,為世界上少見之瀝粉彩繪壁畫。(2004/06/17;攝影:林炎煌)

社會進化 考驗組織運作

上人宣布在花蓮建院後,社會上許多青年才俊加入,發揮各自的專長,且適才適所,不斷地推動慈濟志業的運作,也因此讓慈濟在世界上開始產生影響力。慈濟至今已是一個六十年的團體,從最初地方性的佛教慈善組織,發展成跨國的大型非營利組織,過程中擁有許多優勢,但也逐漸面臨各種挑戰。

慈濟走過六十年,從地方佛教慈善組織,發展為跨國大型非營利團體,過程中展現優勢,也逐步面臨各種挑戰。(攝影:賴慧娟)

就目前而言,慈濟最大的優勢是國際影響力。我們走在最前,做到最後,遇到需要支援的地方,會先就地展開行動,若當地資源不足,再整合全球力量提供協助,因此很多地區面對困難時,也會尋求與慈濟合作或請求支援。

然而,經過六十年的運作,慈濟組織規模日益龐大,效率開始受到限制,而組織運作的透明度,也成為當今社會亟欲了解的。因此我們必須思考,如何做到讓大眾清楚明白與安心,在動員力或組織力方面,也能如過往般敏捷、有效率。這是我們目前所面臨的挑戰之一,其二是面臨世代交替的挑戰。臺灣社會逐步邁入老年化,慈濟同樣也面臨如何順利交棒、如何接引年輕人的考驗。

1973年,「摩托羅拉」推出「黑金剛大哥大」,讓電話從有線走向無線。(圖片來源:擷取自釋德淨簡報)

此外,現今社會變化快速,如何與社會接軌,確保組織能永續運作,也是我們要考慮的。以現代人最不可或缺的手機為例。1973年,「摩托羅拉」推出「黑金剛大哥大」,讓電話從有線走向無線。1999年,摩托羅拉進一步改良,推出更小巧的智能型手機,而「諾基亞」卻憑藉著取消天線、簡單設計、親民價格而迅速崛起。

由於摩托羅拉手機的外觀設計,必須經過十三位副總監層層討論與同意才能定案;相較之下,諾基亞只需一位總監即可拍板。兩家公司人才水準差不多,但「行政流程」卻成為關鍵差異。

當iPhone出現時,情況再度重演。諾基亞採用「事業部」的分工模式,導致資源重疊、效率低落,加上部門各自為政,溝通協調耗時,整體運作顯得不夠快速。反觀「蘋果」的組織架構以「功能式」為導向,由賈伯斯整合資源、確立目標,不僅加快決策效率,更勇於創新。因此,決定成敗的不只是組織運作模式,更在於能否善用人才。

善用人才 共築慈濟願景

慈濟六十年來,以佛法精神推動四大志業、八大法印,足跡遍及一百三十六個國家地區。上人奠定基礎,弟子承擔使命,持續精進,永續發展。(攝影:沈冠瑛)

慈濟在佛法精神的推動與落實,正是因為能夠掌握當下的時機、環境與人心,更重要的是,我們的方向正確,有清晰的願景與共同的信念。慈濟發展至今,四大志業、八大法印皆已完備,足跡踏遍全球一百三十六個國家地區,委員、慈誠受證人數將近十萬人,職工人數也達上萬。

上人已為我們奠定了很好的基礎,如何運用這個基礎,持續推展慈濟志業,便是我們這些弟子需要思考與承擔的。一棵大樹,長得再高、再大,還是需要常常修剪,同樣的道理,一個團體經過六十年的發展,不可能十全十美,還是會有很多地方需要修正、改善。

慈濟的發展,是由百工百業的人才凝聚而成,乃至於慈濟宗的永續運作,關鍵在於發揮眾人良能,讓「人心淨化、社會祥和、天下無災」逐步落實。(攝影:康孟華)

回顧歷史脈絡,許多時候,成在人,敗也在人。佛法告訴我們,唯有人道,才能轉變命運、修福修慧、成就大事。既然「人」是世間一切的根本,我們更要好好掌握。

慈濟的發展,是由百工百業的人才凝聚而成,乃至於慈濟宗的永續運作、長遠發展,關鍵仍在於讓眾人的良能得以充分發揮,而「人心淨化、社會祥和、天下無災」的目標,就更能一步步地落實。

(整理自2025年9月3日志工早會)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