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不好意思說的小秘密(Part 1)~緬懷永遠的二師兄 上德下昭法師

0觀看次
A- A+

文.Monica

寫緬懷文,是一件痛苦的事。因為每一個字句,都要從記憶的深處掘起,那些和師父互動的片段,仿如昨日,有點扎心......

花蓮靜思精舍過心年,德昭師父雖然行動不便,仍親至現場購買爆米花,是為拋轉引玉弘法利生的第一人。(2024/02/09;攝影:柏傳琦)

有一次,我辦完事開車返回精舍,沿著小路駛進精舍路上,遠遠地就看見昭師父及和姐姐,兩人倚著一棵大樹站在路邊。

我搖下車窗,驚訝地問:「師父,您們怎麼會在這裡?」

昭師父笑著說:「我邀和姐姐一起去看我種的香蕉,結果走得出去,沒力氣走回來。哈哈哈......」

師父靦腆地用手遮住嘴巴輕笑。我與和姐姐也忍不住大笑起來。

我立刻下車,把兩位老人家接上車,一邊笑,一邊悄悄地用手指抹去眼角的淚水。

德昭師父從一支拐杖到兩支,步伐漸慢,卻始終堅定前行。(圖片來源:大愛電視擷取畫面)

疫情前,我看著昭師父從撐著一支拐杖,到慢慢變成兩支,步伐越來越慢......

再到後來的這一年,他安安靜靜地坐在輪椅上,神情黯然,有時在慈悲迴廊,有時在後山門入口。

以前遠遠看到我,師父總是笑咪咪地打招呼;但到後來,那眼神漸漸變得陌生,我的心,說不出的酸楚。

我真正地體會到上人說的「生老病死、生住異滅、成住壞空」的無奈,沒有人能逃過這三理四相自然法則的運行。

師父就這樣安安靜靜地盡他修行人的本分......

慈濟57周年系列活動,4月10日高雄慈濟志工回到心靈故鄉花蓮靜思精舍,虔誠參與朝山活動,活動圓滿,志工歡喜與德昭師父合影。(2023/04/09;圖片來源:劉丹莉提供)

每次經過他身邊,我總會調皮地問他:

「師父,要不要吃水煎包?」
「師父,要不要吃鍋貼?」
「師父,要不要吃香蕉?」

其實我很清楚,十次裡總有九次師父會拒絕我,因為他修行嚴謹,一向忌口,總說三餐吃飽就好。

只有香蕉,他偶爾會答應「好」,還說要留著明天供佛。聽了,我反而不好意思了起來。

德昭師父以他力所能及、體力能負荷的方式,歡迎每一位回來的靜思弟子,那句「出來給大家看」,是一種無聲陪伴,更是溫柔慈悲。(圖片來源:大愛電視擷取畫面)

腿還有力氣的時候,師父總愛在精舍四處走走看看,他稱這些巡視為「看頭看尾」。

我曾好奇問他:「師父,為什麼您總是站在慈悲迴廊吹風?去知客室或常住的閱讀空間,風比較小又不會被小黑金剛叮,不是比較舒適嗎?」

師父說:「我們活到這個年紀,沒辦法幫常住做什麼。上人說,我們要出來讓人家看......」

我覺得師父就是用他力所能及、體力能負荷的方式,歡迎每一位從世界各地回來的靜思弟子。

那句「出來給大家看」,其實是一種無聲的陪伴,一種溫柔的慈悲。

早年德昭師父身體硬朗時,常至挑菜區幫忙,麻芛盛產也親力親為,與常住和志工們一起整理。(圖片來源:大愛電視擷取畫面)

在更早的日子,師父身體還硬朗時,常到挑菜區幫忙。麻芛大出時,也會和常住、志工們一起整理。

但後來,他說自己坐不住,感覺整個腰像是快斷了一樣。

幾年前,慈師父尚在,每到晚課前的傍晚時分,常可見昭師父一個人在主堂後的欄杆邊拉筋。

有一次,我忍不住問他為什麼要拉筋,師父便談起了一些陳年往事......

德昭師父做為上人第一代弟子,即便年邁,依然跟隨上人步伐,穩步向前。(圖片來源:釋德懋提供)

他說:「以前和上人、慈師父他們在普明寺修行時,有次屋頂漏水,仗著年輕,一個人爬上去想修理,結果不慎從屋頂摔下來,屁股著地,可能那時就落下病根了。」

我聽得心驚問:「那時候沒有看醫生嗎?」

師父輕笑說:「哪有可能,那時候連飯都吃不飽,哪有錢看醫生?」

我又問:「上人知道你摔下來嗎?」

他搖頭說:「那時候只有我一個人,我沒跟任何人說,也沒讓師父知道,怕他擔心......」

聽到這裡,我心裡一陣酸楚,說不出的心疼。

1990年花蓮縣新城鄉居家關懷,德昭師父(左一)與靜思精舍常住師父們帶著物資前往照顧戶家中慰訪。(圖片來源:本會早期活動照片翻攝,釋德懋提供)

~文長待續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