憨憨地做 直直地做 實實地做

0觀看次
A- A+

分享.釋德晴|整理.張慈玲、郭素霞、梁麗妹、蔡藜旭、編輯組

在慈濟世界,不論地域,總是可以看到志工菩薩們從最初憨憨地做、直直地做,到實實地做,展現出慈濟志工恆久不變的初心。一路走來,持續不斷地在慈濟付出,實踐自利利他的精神。

做中學、學中覺

志工憨憨做、直直做,付出無所求,實踐自利利他的精神。圖為山陀兒災後慈濟志工協助受災鄉親清理受創的樹木及打掃街道。(攝影:王聖傑)

回想剛加入慈濟團體時,對各項工作從不挑剔,事事都感到新鮮、處處充滿歡喜,還有師兄師姊的陪伴與照顧,感覺很溫馨。隨著參與的深入與多樣化的學習,逐漸投入自己最感興趣、最有成就感或挑戰性的工作,樂此不疲。然而,參與久了,便會起心動念,境界一來,更容易受到煩惱波動。

剛加入慈濟團體時,對各項工作從不挑剔,還有師兄師姊的陪伴與照顧。圖為社區志工培訓課程,新發意志工齊聚學習慈濟人文及精神。(攝影:李士彬)

上人在開示時,除了教我們行善做人的修習方向,也常問我們有沒有做到?但,我們凡夫就是很容易忘記,當你聽上人開示或是讀書會後,總是勸勉的話,我們會好好聽、好好記得。

一旦無明生起,聽到一句中傷的話,哪怕只是誤解,心中便難以釋懷;負面情緒一再複製,最後甚至心生嫌隙,從此老死不相往來。其實,做慈濟原是一件充滿歡喜法喜的事,若受人我是非影響,實在可惜。

《法華經 譬喻品》中,上人教導我們要細細觀照諸行,時時反觀迴照,內心的黑暗,要用智慧的光來照亮,及時去除煩惱。投入慈濟團體,就像走入一座化城,上人總是鼓勵我們「做就對了」,讓每個人都能輕鬆起步,逐漸從「做」中進入「學與覺」,讓我們更深刻體會佛陀所教法,也對生老病死、憂悲苦惱有了真切的體悟。

投入慈濟就像走入一座化城,上人勉勵「做就對了」,從做中學、學中覺,體悟佛法與人生真諦。(攝影:楊文輝)

隨喜隨緣,處處修行

然而我們要如何解脫這一分的憂悲苦惱呢?其實志工做久了,能夠深深體會到如何實實地做,能夠隨時配合別人,哪裡有缺我們就去哪裡;我們懂得精進,不被人是我非所困,那麼做慈濟就是一種修行,也是累積我們成佛的資糧。

在六月的法親關懷中,有一位八十八歲的環保志工吳花師姊,她的兒子曾因不學好,非常「匪類」(臺語,指行為不學好,為非作歹)。然而,在慈濟師兄師姊的陪伴與勸導下,這個孩子終於浪子回頭,對母親也非常孝順。兒子的轉變及受證成為慈濟人,讓吳花深感安慰,也非常感恩慈濟與上人。

吳花師姊每日精進,長期在環保站負責摺報紙;受傷期間,兒子貼心送上繪圖本,讓她以畫畫療癒身心。(圖片來源:擷取自釋德晴簡報)

吳花師姊日日精進,每天清晨早起做早課、拜佛、薰法香,完成功課後才前往環保站做環保。幾個月前,她意外跌倒,兒子不放心她再到環保站,於是貼心地將她在環保站負責的摺報紙工作搬回家,每隔一兩天就搬一箱報紙回來,讓她在家也能繼續做環保。

除了摺報紙,兒子還買了繪圖本給母親,讓她能以畫畫排遣時間。她的塗鴉不是將整張畫紙塗滿色彩,而是刻意留白,使整個畫面更加生動、美麗。這位老菩薩心靈的清淨,在日常生活中無欲無求,令人由衷敬佩。

除此之外,「醫療車隨車志工」也是一個非常特別的角色,其特殊性在於早期大林慈院與臺中慈院開業時,因為許多居住在山區與偏遠鄉間的鄉親,對「去醫院看病」這件事,不管是交通不便,還是缺乏家人陪伴,都是實際存在的難題。

隨車志工從清晨五點半開始協助鄉親上車,細心詢問就診科別並協助掛號,全方位守護看診旅程。(圖片來源:擷取自釋德晴簡報)

自台中慈院開院後,便開始安排遊覽車,接送偏遠社區鄉親就醫。羅文政師兄就是其中一位隨車志工,八十五歲的他總是笑瞇瞇、滿心歡喜地迎接每一位鄉親。

隨車志工是一種全方位的志工角色,從清晨五點半開始協助鄉親上車,同時一一詢問每人要看診的科別並協助掛號。醫院方面也盡量配合,讓鄉親們能在車輛返程前順利完成看診與領藥。這樣全方位的志工,彷彿貼心的保母,出發時要人數到齊,回程時也要確認每位鄉親都平安上車,才能安心發車返家。

鄉親們因為有這些志工的陪伴,不僅能解除病痛,也因志工的陪伴,讓他們就醫看診時更添一分安心。

嘉義大林慈濟醫院輕安居,醫院志工羅文政師兄(左一)陪伴長者下棋。(攝影:江珮如)

哪裡有需要,就往哪裡去

「他做我們歡喜,我們做他隨喜。」這樣的菩薩團體多美啊!每每看到志工們所做的一切,我們就會從心中深深的讚歎。

上人曾開示:「聞法深信,身心善順,隨他修善,喜他成就。」修行者不論遇到順緣或逆緣,都應以愛心與感恩心來面對,將心與心緊緊相連。所以,腳踏實地,就是走好今天該走的路,認真做今天該做的事。

一次,有位師父分享他最近閱讀的一本書,深刻體悟到「對人不對事,對事不對人」這句話。他起初的理解,是做事要看人;如果這人與自己有好緣,他就願意主動出手相助。然而,這樣的習慣讓他逐漸發現,當他自己面對大量工作時,往往只剩下自己孤單一人。於是他反思,哪裡有需要,就要主動往哪去。

許多工作需仰賴團體群策群力才能完成,因此我們要成為「哪裡有需要,就往哪裡去」的人。7月6日丹娜絲颱風重創嘉義,志工推著熱食送暖給受災民眾。(攝影:蕭智嘉)

這件事讓我體會到「對事,不對人」,在處理事情時,都只針對事情本身的是非對錯,而不是針對做這件事情的人。

很多工作都是需要團體群策群力,才能把事情完成。因此,我們要學習成為一個「哪裡有需要,就往哪裡去」的人。因為願意配合,往往最讓人感恩,這樣的人,在他人的心靈大地中播下歡喜的種子,也在無形中結下了好因好緣。這分善緣,將會成為來生來世相聚的橋梁,彼時,我們所說的話,別人會樂於聆聽,也願意接受我們的引導,前往正確的方向。

這正是修行的功夫所在,不管事情大小、好惡,我們都願意參與,哪怕只是盡一臂之力,也要「做就對了」,這些點點滴滴的累積,都是我們修行成佛的資糧。

我們每天在早晚課或活動結束時,都會唱誦:「願消三障諸煩惱,願得智慧真明了,普願業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薩道」,從這一首〈回向偈〉,我們就要知道,若過去生結了好因緣,今生便能在人間互相幫助,在正確的方向中成就我們的道業;若過去生結了不好的緣,那麼今生所遇之人與境,就是來鍛煉我們修行的道行。

所以,我們除了要學習不與人計較,還要進一步消除內心的貪、瞋、癡。真正的修行,是在去除煩惱的同時,也能在人群中增益人緣,利己也利他。

(整理自2025年7月9日志工早會)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