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串精神傳法脈 微光匯聚成大愛

0觀看次
A- A+

文.林美宏

在這個充滿變數與挑戰的時代,慈濟人深信,每一顆善念的種子、每一次溫暖的行動,都能在黑暗中點亮一盞微光,匯聚成改善世界的力量。2025年2月至3月間,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於臺中市豐樂雕塑公園、南投中興新村及清水鰲峰山三地,舉辦「大愛共善.救拔苦難」園遊會。

上人溫馨座談中,蔡瓊英師姊帶領團隊分享鰲峰山園遊會中的溫馨點滴,以及浴佛與藺草團隊的粽串精神。(圖片來源:螢幕擷取畫面)

6月30日的上人溫馨座談中,港區清水和氣蔡瓊英帶領團隊,分享鰲峰山園遊會中的溫馨點滴,以及浴佛與藺草團隊的粽串精神,見證社區民眾善念匯聚的感人時刻。

鰲峰山上的愛心盛宴

清水鰲峰山公園的園遊會,是由港區慈濟人共同打造的一場愛心盛事。來自沙鹿和氣的蔡桂紅分享:「一開始,組長們都很緊張,擔心在山上辦園遊會,若沒有人來或食物壞掉該怎麼辦?但我們相信『有願就有力』,菩薩一定會帶菩薩來。」這分信念最終化為六千兩百人次的參與熱潮,遠超預期。

清水鰲峰山園遊會人潮踴躍,港區慈濟人以「有願就有力」的信念,成功吸引六千兩百人次參與。(攝影:許順興)

承擔場地規劃的洪萬得回憶:「這是一個自由車場,場地像臺灣地形,不知如何規劃。我虔誠向上人祈禱賜予智慧。」最終,七十八個攤位帳篷完美地排入場地,各項設施如音響喇叭、電源、發電機、音控設備等,也全數向各社區借用而來,展現慈濟人克勤克儉精神。

為善競爭,看到臺中與南投兩場園遊會敲響愛心鑼的人數,港區團隊很有壓力,大家卯足全力,事前積極尋找敲響愛心的人。蔡瓊英分享:「活動前十天才開始尋找敲愛心鑼的人,我們虔誠祈禱,結果不可思議地有近百人報名!」這正如上人曾提醒我們的,有三種水不能省,「勸人行善的口水」、「做環保的汗水」,還有「感動的淚水」。

粽串精神與社區動員

清水靜思堂愛心粽成港區特色,志工依SOP製作,確保每顆品質一致。(圖片來源:螢幕擷取畫面)

清水靜思堂的愛心粽子已成為港區特色,志工們依照標準作業流程製作,每顆粽子都經過秤重,確保品質一致。退休教師黃素珍整合人力,在兩天內完成一萬顆素粽,展現高效團隊合作。

沙鹿區更發揮創意,將會員提供的兩分地白蘿蔔加工成各式產品義賣。事前志工們先利用一個週末動員拔蘿蔔,阿公阿媽帶著年輕的父母和就讀小學、幼稚園的小朋友一同參與,讓慈二代及慈三代親身體驗爸爸媽媽對慈濟的熱愛與付出。

各社區紛紛展示拿手好菜和特產,熱情地招呼客人,將每一元一角的所得,都投入大愛共善。(攝影:童安慶)

拔蘿蔔只是開始,接下來就是一場愛的接力。志工楊增春分享:「各師兄師姊發揮他們的專長,將蘿蔔變成醃蘿蔔、蘿蔔乾、炸蔬菜圓仔及蒸蘿蔔糕等,各式各樣的蘿蔔加工產品就這樣開賣了。」

一籠一籠的蘿蔔糕在各聯絡處飄香,幾千斤的蘿蔔被化作一道道美味佳餚,為義賣帶來了「好彩頭」。楊增春有感而發地說:「光一棵蘿蔔就能發揮它的大功能,這讓我想起上人常提到的五毛錢的力量,這真的是愛的匯聚。」

世代傳承的浴佛盛典

陳榮忠師兄分享浴佛活動的三個主軸:「薪火相傳」、「廣結善緣」及「道心不退」。(圖片來源:螢幕擷取畫面)

港區的浴佛活動原本都在清水靜思堂舉行,但五年前開始在各地遍地開花,各聯絡處和靜思堂積極推動菩薩招生,吸引年輕人加入。期望每年母親節、佛誕日和慈濟日這三節合一的時刻,許多家庭不論是三代同堂甚至四代同堂,都能全家攜手參加,一同感念親恩、佛恩及眾生恩。

陳榮忠分享浴佛活動的三個主軸:「薪火相傳」、「廣結善緣」及「道心不退」。談到「薪火相傳」時,他懇請上人放心:「港區有一千多位受證的師兄師姊,雖其中一半已超過六十五歲。我常呼籲大家,一定要把第二代帶出來才有希望,這就是我們的目標。」

彩排時,因為下雨場地積水嚴重,陳榮忠師兄(左)奮力舀水清理,感動在場慈二代紛紛加入,展現了身教重於言教的精神。(攝影:陳凱嵐)

浴佛彩排時,因為下雨場地積水嚴重,陳榮忠奮力舀水清理,身教感動了在場的慈二代,紛紛主動加入。「慈濟人以身作則,用身教影響下一代。所以上人請您放心,我們會代代薪火相傳。」

在「廣結善緣」方面,團隊不僅在道場內舉辦浴佛,更積極走出戶外,深入社區與大眾結緣。志工們前往安養院、菜市場、公園等不同場所,共舉辦了三十五場戶外浴佛活動。談到「道心不退」,陳榮忠特別強調,即便遇大雨,也絲毫不影響大家浴佛的虔誠,充分展現了堅定的信念和不退縮的精神。

臺中港區浴佛活動強調世代傳承,龍井區四十位慈二代穿著大愛感恩科技衣服,統一視覺並宣導環保理念,展現慈悲與智慧在家庭中代代相傳的精神。(攝影:蔡熾輝)

藺草文化與法脈傳承

港區特有的藺草文化,成為連結社區的重要媒介。志工林雪珠說:「藺草生命力強韌,如同上人的法滋潤人心。」港區藺草團隊不僅在本地教學,更受邀至臺北內湖園區及臺北舊分會等地交流,甚至接待美國衛生福利代表團,讓這項傳統技藝也成為台灣與國際間友誼的橋樑。

藺草團隊把握各種因緣,在聯絡處、環保站等地用心傳授技藝。德寜師父與蔡森永師兄更將藺草作品結合法脈文詞裱框,與全球結好緣,呈現「粽串精神」的團結力量。

德寜師父與蔡森永師兄將藺草作品結合法脈文詞裱框,與全球結好緣,呈現「粽串精神」的團結力量。(圖片來源:螢幕擷取畫面)

從鰲峰山上的園遊會到藺草文化的傳承,臺中港區慈濟人用行動證明,善的循環一旦啟動,便能生生不息。

聽到弟子們的分享,上人歡喜地表示,雖然只是蜻蜓點水的提及,實際上付出了很多;因此平時要多分享、累積經驗,希望每個人都能盤點出自己生命中的智慧寶藏。

談到藺草編織,這是上人此行到港區特別期待的一項手工藝。藺草編織不僅能活躍長者思維,也能降低因缺乏交流而產生的孤單感,更有助於維持長者們手部的靈活性。上人特別強調,年齡增長是自然法則,希望年輕一代能繼承這些傳統,不要讓這項技藝失傳。正如慈濟法脈精神,也需要代代相傳,唯有用心學習、實踐,才能將其精神與價值延續。

藺草編織助長者活躍思維、防止孤單,港區慈濟人用心傳承,帶著親子班學員將藺草編織的在地文化傳承下去。(攝影:許順興)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