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人神鼓的現代化佛經音樂創作──《法華六瑞相》《無量義經》梵唄

0觀看次
A- A+

分享.釋德耒曼|整理.温燕雪、林襄絜、詹大為、張翎慧、編輯組

根機雖異,法雨等潤

2025年1月19日《衲履足跡》裡,記錄了上人與呂慈悅師姊、優人神鼓劉若瑀師姊談論《無量義經》梵唄的一段對話。上人表示,眾生根機不同,說法者必須因材施教,才能讓所有人都能夠理解佛法的道理。

〈藥草喻品〉以大地萬物為譬喻,雨水普潤花草樹木,雖各得所需不盡相同,卻無一遺漏,象徵佛法普及眾生,依根機而有不同領受與體悟。(攝影:楊國華)

佛陀說法是三根普被,不論是上根機、中根機或下(小)根機,聽聞佛法時皆能有所體悟。上根機者能夠深入領受與感覺,中根機與小根機者也會覺得做得到,並不覺得困難。若以〈藥草喻品〉作譬喻,就如同大地上有小花、小草,也有大樹;下雨時,所有植物吸收到的水分雖有多寡之別,卻無一遺漏。這正喻示不同根機的人,接受佛法會有不同程度的感受與運用。

學習佛法,不能只停留在字裡行間作文章,最重要的是要入世教化眾生,在生活中去身體力行佛法。就如慈濟人,無論根機高低,聞法之後皆能歡喜接受。許多年長者聽到「垃圾變黃金,黃金變愛心,愛心化清流,清流繞全球」這句話後,就投入環保,做得法喜充滿。也有不少人因為做環保而改變人生,還改善了家庭氣氛與人際關係。這些改變,都是法的作用,也是慈濟人走入人群的影響力。

佛法音聲的時代傳唱

台北小巨蛋2023年北區《無量義 法髓頌》經藏演繹,優人神鼓黃誌群老師(右)演繹佛陀向大眾說法。(攝影:黃銘村)

2023年,《無量義 法髓頌》經藏演繹在台北小巨蛋演出,在舞臺上呈現出慈濟人的歷史。其中特別邀請優人神鼓與唐美雲歌仔戲團共同參與演繹,這也成為優人神鼓與慈濟結緣的重要因緣。之後,上人希望能更進一步邀請劉若瑀老師創作現代化的佛經音樂,也就是《無量義經》梵唄與〈六瑞相〉的緣起。

梵唄是依據佛經中的偈頌文所譜寫的歌詠,是一種讚頌三寶(佛、法、僧)及供養佛陀的音樂。因為結合了音律,歌詠時可搭配管弦或敲擊樂器,當時民眾接受度高,也成為推廣佛教教義的創新傳教形式。

梵唄與印度傳統的歌讚方式截然不同,主要源於梵音和漢語在語法結構上的差異。無論用梵腔詠唱漢語,或是以漢音頌出漢聲,都有相當程度的困難。儘管佛教傳入中國,譯經事業亦日漸發達,但印度原有的歌唄形式,卻難以在中國廣為流傳。

梵唄源於佛經偈頌,是讚頌三寶與供養佛陀的音樂形式,融合音律與樂器,成為民眾易於親近、弘法度眾的創新方式。(攝影:鄭春金)

為了要讓佛法能夠流傳於各地,必定要適應當地的民情風俗、文化與藝術等。

在梵唄中,最流行的讚頌,包括六句讚與八句讚。所謂六句讚,是由六句共二十九個字所構成,代表作品如我們常常誦的〈爐香讚〉、〈韋馱讚〉、〈伽藍讚〉,以及〈戒定真香讚〉等。而八句讚,則是由八句讚詞構成,常於誦經後,或法事中間唱之,故又稱為「大讚」,例如〈彌陀大讚〉與〈藥師大讚〉。

而學習梵唄功德,第一,能體悟佛陀德行的深遠;第二,能令舌根清淨;第三,得胸開通;第四,處眾時不惶恐、不疑惑;第五,長命少病;第六,得龍天護法護持。

跨越時空的法音傳承

北市三重靜思堂委員慈誠精進日,三重社區團隊帶動口誦傳法又健身的《無量義經梵唄》體能健身操。(攝影:劉振江)

6月24日,上人行腳至臺北,當天與環保志工座談時,上人希望在環保站也能夠唱誦梵唄,現場特別請呂慈悅師姊協助設計。上人隨後再與姚仁祿師兄討論,希望能打造一個隨時可播放法音的播放器。

此外,上人希望能將佛法的字句,從靈鷲山說法臺的模型投影出來,象徵大乘菩薩法從此傳出。也要追尋佛陀一生的足跡,將寧靜的苦行林及靈鷲山等地的實景呈現出來。佛陀的一生有許多故事,我們應將這些故事譜成歌,隨著歌詠韻律傳唱。

佛教初期並無文字記錄,僧團多依靠誦念與音節結構來記憶佛陀教法。佛陀入滅後,第一次結集由阿難尊者誦出佛語,奠定三藏經典的雛形。印度文化與中國文化有著顯著的差異,例如婆羅門教的《吠陀書》、《奧義書》,主要以口傳方式流傳,他們對此稱之為「書」,不稱作「經」。

上人期盼打造一座能隨時播放法音的播放器,讓佛法字句自靈鷲山說法臺模型中投影而出,象徵大乘菩薩法從此傳出。(攝影:許俊吉)

三藏,即經、律、論。經藏由阿難尊者結集,律藏則由優婆離尊者結集。目前僅存兩套較為完整的原始佛典,有巴利文《尼科耶》及漢語版的《阿含經》。當時印度佛教就已多數失傳,後來斯里蘭卡的分別說部(赤銅鍱部〉,以口傳方式將五部經書寫下來,有長部、中部、相應部、增支部與小部,合稱為「尼科耶」。

漢譯的四部《阿含經》於公元四至五世紀,由天竺或西域來華的高僧誦出並翻譯而來。包括《長阿含經》、《中阿含經》、《雜阿含經》、《增壹阿含經》、《本生經》和《法句經》等,與巴利文五部《尼科耶》的義理基本一致。

整體而言,佛教透過誦念、修行、書寫與視覺藝術等方式,成功地保存與傳承佛陀的教法,並在不同文化背景中,展現強大的適應性與延展性,對於宗教歷史與文化研究而言,具有深刻的啟發意義。

儘管佛教經典在不同語言、時空背景與地理環境中流傳,直到當今,將漢譯與巴利文等版本對照時,核心內容比對起來居然一模一樣,這是非常不可思議的。

佛法藝術化的實踐與承諾

上人常言,大地有呼吸,空中有妙音;雖寂靜無聲,卻蘊藏微妙法音,唯有在凌晨靜心時,方能感受到天地合一的自然律動。(攝影:黃宗保)

上人與優人神鼓的黃誌群老師、劉若瑀師姊及呂慈悅師姊等人談及《無量義經》梵唄時,表示很期待能展現出「天籟之音」,也就是上人常提到的大地呼吸聲,以及在寬廣空間中流動的空中妙有之音。雖然寂靜無聲,卻有一種很微妙的音聲;唯有在凌晨心靜下來時,才能感受到大地的呼吸與天籟合一的大自然境界。

上人的心境極為寧靜,他提到,在曲調樂聲開始之前,可以先營造出身處大自然的感覺,或搭配叢林的自然空景,讓人有寧靜的感受,心也會跟著靜下來,再隨著木魚等法器聲引領進入經文。

上人與優人神鼓的黃誌群老師(左)、劉若瑀師姊(右)及呂慈悅師姊(中)等人談及《無量義經》梵唄時,表示很期待能展現出「天籟之音」。(攝影:游濬紘)

2024年周年慶時,劉若瑀師姊分享了〈德行品〉譜曲的心路歷程。她坦言,有時聽完上人的開示後,自己也不確定是否真正聽懂,但旋律卻自然地浮現心中。當時她一邊閱讀經文,一邊看著上人的手札,那一刻,彷彿有聲音自心中湧現。〈六瑞相〉與〈慈濟小行星〉的創作過程都是如此,她將心中的旋律唱出來,交由團隊譜寫成樂曲,如今這些樂曲已成為慈濟人所傳唱的梵唄。

對此,上人表示,這是劉若瑀師姊給慈濟人最好的禮物。上人認為,這些作品是她自己發願使然;但是劉若瑀師姊則認為,這一切來自於上人的傳授。

劉若瑀師姊心中始終記掛上人的叮嚀,無論多麼艱難,她都願意發揮自身在音樂藝術方面的專才,將慈濟宗門佛教藝術化,這是她認定此生一定要做到的事。

(整理自2025年6月30日志工早會)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