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生皆平等 茹素養悲心

0觀看次
A- A+

分享.釋德瑝
整理.翁全成、 陳怡芳、 楊瑞春、 陳素珍、莊玉美、編輯組

5月1日是勞動節,但在慈濟,我們不會因此而休息,因為上人教導我們,慧命要增長,要懂得把握時間,這一天不是用來休息,而是用來精進修行的日子。

疫情未止,修行不懈

上人開示佛誕節意義,提醒我們宗教的本質在於引導正確人生方向;唯有去除無明煩惱,才能回歸清淨本心。(攝影:陳靜惠)

回溯到2013年5月1日,上人在這一天升座講法時,開示了佛誕節的重要意義。宗教的本質是單純的,目的在於引導我們確立人生的方向與宗旨。然而,凡夫往往心念差之毫里失於千里,在累生累世中,不斷累積煩惱與無明,養成了種種凡夫習氣。

因此,宗教正如一把尺,用來教育我們如何回歸本心。人人本具清淨的佛性,而佛性的顯現,需要我們持續不斷地薰習與修持。

花蓮慈濟醫院SARS防疫措施,志工穿上三級防護設備,於門口為病患、訪客等進出人員量耳溫。(2003/05/07;攝影:吳季春)

2003年歷史上的今天,臺灣正面臨SARS疫情的持續升溫,不只因為氣候變化引發了登革熱,更因為SARS的蔓延使整個社會陷入恐慌。

2003年4月24日,台北和平醫院因SARS疫情宣布封院。僅僅過了一週,上人於5月1日正式宣告,將每年5月1日訂為「佛誕節、母親節、慈濟日」三節合一的日子,也是全球慈濟人的齋戒月。所以,這一天不只是勞動節,我們的嘴巴也要停止「勞動」,不再食用動物性食物,同時勤於修行,積極推動素食。

吃的不是魚,是共業的代價

2013年四川蘆山強震,慈濟志工連夜前往災區勘災送暖,並在帳棚區設立安心服務站,陪伴居民與孩子走過震災難關。(圖片來源:大愛電視擷取畫面) 

上人在開示中指出,天下之所以不調,其根本原因即來自於「眾生共業」。回顧十二年前的四川地震,大地的破壞不只是表面的裂縫,當時四川蘆山縣一處養殖漁場因地裂而水源乾涸,五十多萬公噸的魚群因此死亡,不僅造成惡臭難聞,還可能導致水質與空氣的污染。

這些大量死亡的魚類該如何處理,也是一大難題。因為這些魚在養殖過程中,可能攝取了各種化學物質,當魚體腐敗後,這些無形的化學物質仍殘留於土壤中。

我們想想看,如果動物自然死亡,我們多半不會選擇食用,而是將牠掩埋處理。但我們所吃的魚,其實也是死亡的,只是我們選擇在牠活著時捕撈、宰殺。為什麼我們會選擇性地吃魚?難道地震死去的魚就不是魚嗎?這種價值判斷,正反映人心的反覆與執著於口腹之欲。

魚類是水域中的清道夫,扮演著分解腐物、淨化環境的重要角色。若水源受污染,我們食用魚類,就可能將毒素一併吃下肚。(攝影:蕭嘉明)

事實上,魚類本身在自然界中具有重要的生態角色。無論是海水、河水或淡水,牠們多屬於食腐性的生物,擔負著清潔水域、維持生態平衡的功能,是水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如果水源受污染,而我們又食用這些魚類,等於間接將汙染吃進體內。

那麼,我們若不吃魚,可以吃什麼?其實,大自然中有許多植物性食材,例如亞麻籽、胡麻仁、芝麻、核桃、杏仁、海藻、酪梨、黑豆、白花椰花、橄欖等,這些植物皆可以取代動物性食材。

慈悲從餐桌開始

走入慈濟已三十三年,呂慈悅師姊深受上人啟發,積極推廣素食,身體力行護生理念。(攝影:洪國章)

呂慈悅師姊回憶,今年已是她走入慈濟的第三十三年。她分享,第一次見到上人時,便捐出三百萬。多年來,她幾乎每年都隨師上人行腳,曾有一段因緣,她向上人提問:「上人啊!當初我們捐了這筆錢,為什麼上人沒有跟我們說感恩?」上人當時回應道:「我沒有把握可以改變妳。」

如今回顧,呂慈悅師姊不僅深受上人的啟發,更展現在素食的推廣。她曾在2007年海外培訓營中分享,自己過去特別喜歡吃大閘蟹,甚至每年與家人一同前往香港品嚐。雖然明知上人提倡素食,但當時仍無法割捨口腹之欲,事後她會懷著愧意,將旅費等額捐給慈濟。

唐美雲歌仔戲團演繹《光目女救母》,以樂音弘揚佛法,傳遞孝親救苦的精神,並藉祈福會祈願人心淨化、社會祥和、天下無災。(攝影:潘常光)

有一次,她再次於香港食蟹時,突然想到《水懺》和「光目女」的故事,一幕幕呈現眼前,使她驚覺而放下筷子,不再食用。但這分決心維持不久,又因體質與健康因素而動搖。她曾向上人表示,有人替她驗髮後發現她有地中海型貧血,因此建議她補足優質蛋白。上人語重心長地對她說:「妳的業好重,別人吃素很順利,妳吃素卻百般考驗。」上人這句話,讓她終於下定決心,全心全意走上如素之路。

「素碗千斤重,無福端不動。」如果認為自己是無福之人,那便是需要被救度的眾生,若自認是有福之人,自然有能力端起素碗。

「看不見」不代表「不存在」

「慈濟日」是慈濟人的齋戒月,不只是慶祝周年,更是實踐佛陀慈悲的起點。從茹素修身,清淨身口意,啟動悲心,走入人間救苦。(攝影:王翠雲)

我們常說佛誕日,上人教導我們佛陀慈悲,我們也要學習佛陀的精神,從身、口、意開始,從茹素開始實踐。「慈濟日」不僅是周年慶,更是慈濟人的齋戒月,它代表著慈濟四大志業的承擔,提醒我們世間還有許多苦難眾生等待我們去幫助。

你說你愛動物、愛環境,但若仍飲用牛奶與奶製品,實際上是加重環境的負擔,因為牛會排放大量甲烷,是造成汙染環境的一環。而雞原本壽命可達八年,但產蛋雞往往活不到兩年,肉雞甚至六週即被宰殺;這些動物的生命被縮短,只為了滿足人類的飲食需求。而市面上的許多食物,如餅乾、蛋糕,這些都涉及到動物性原料的使用,因為有需求,就會有供應。

為滿足人類口腹,無數雞隻被縮短生命。(攝影:周幸弘)

人類常以為「看不到」就等於「不存在」。我們口中所吃的食物,背後可能是一條動物的生命。因為我們未曾親眼目睹牠們所受的苦,所以慈悲心不易被啟發。即便當下覺得好可憐,但希望這分悲心要長久維持。

上人時常提醒我們,要好好照顧自己的身、口、意,這是非常的重要。當你面對白白的奶製品時,甚至可說是另一種形式的「血」。

動物有悲心,懂得求生與守護,我們更應培養慈悲,選擇植物性飲食,尊重生命,與萬物平等共存。(攝影:周幸弘)

動物的處境也值得我們深思。我們相信六道輪迴,未來會投身何處,沒有人能確定。曾有一隻狗,牠知道主人將要殺雞,竟跪地哀求,這讓我們深刻體會到,即使身處畜生道,牠依然有一念悲心。

動物尚且如此,人類更應該培養慈悲,與萬物平等相待。我們手中的素碗並不重,世間五顏六色的植物性食物已足夠滋養供我們的身體,讓我們健康地活下去,也讓這分慈悲得以延續。

(整理自2025年5月1日志工早會)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